APP下载

物理教学中让“科学探究”前移

2014-05-24李宝山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力臂科学探究杠杆

李宝山

就教学现状而言,教师普遍感到课时紧、教学任务重,科学探究占时又多,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因而普遍存在公开课时,科学探究是精心设计、认真实施、精彩纷呈;而常态课上,知识的建构过程就遭冷落或走老路,甚至在黑板上讲实验.

要使“科学探究”变为课堂的自觉行动,就得在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定位“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吃透学情,将课前自主学习、课后巩固提升的用时总量通盘考虑好;将新课教学的内容与课前自主学习的知识有机整合.

笔者的落脚点及整合的总体原则是:科学探究活动,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技能为出发点,以吃透教材、准确定位并努力达成“三维目标”为落脚点,整合教学内容通常要向课前延伸,根据每课时的教学内容,只要不影响探究过程的质量,就可以将一部分内容移至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为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争取到一定的时间.

一、课前储备探究活动的知识与技能

将新课教学内容中学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列为课前自主复习的内容,为学生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活动扫清障碍,保证课堂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课前自主复习,并非机械式重复,而应精心编制好预习题,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体现出知识的深化巩固、技能的应用提升,尤其要注重训练学生由旧的知识技能通过分析推理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绩效.

例如,“压强”内容通常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压强的建构,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第二课时通常为习题课.笔者侧重谈第一课时的教与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压力、压强概念的科学建构上,其中压力概念虽在前面学习摩擦时提及,但只是以“信息快递”注入,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因而正确理解压力概念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笔者将压力概念的知识间过渡及理解的内容放在课前,顺其自然建立压力的概念,加深理解压力与重力之间的区别及联系.这样的程序设计,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得以深化,学力得以提升.在讨论斜面上的物块对斜面的压力F与物重G的大小关系时,选用一薄木条,上面固定一个大砝码,演示木条水平、斜置,让学生观察木条被挤压后变形程度的不同来突破.这一实验能自然过渡到对压力作用效果的探究.

建构压强的具体做法:一是定性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先分学习小组,学生由桌面上所放的海绵、装有水的矿泉水瓶、气球、一端削尖的铅笔等,自行设计实验,观察、分析、交流,并集体汇报展示,方法多多、争先展示,课堂氛围及效果极佳.引导学生参照速度、密度的定义,采用类比法定义压强,建构公式,介绍单位,接着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解决一道比较“大象与舞蹈演员对地压强”简单而有趣的例题,体现由物理走向社会.最后将课本中的“小桌、沙盆”实验改编为一道当堂检测题,检测探究过程与方法.按上述设计实施教学,学生参与度高,轻松愉悦,三维目标得以充分体现.

二、课前预热新知识素材的实践活动

教科书中便于自学、不涉及探究结论、不影响探究过程的内容,可依据教学内容以设问、导学的形式布置学生自学完成,这既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容量,又为课上探究活动争取了时间;有些新课内容,需要学生收集相关感性素材、自制器材、预先设计实验的可放在课前完成,在积累素材的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杠杆”一节,通常用两课时完成.笔者教学时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识别杠杆,抽象杠杆模型;掌握杠杆的五要素,能正确作出动、阻力的示意图及对应的力臂;科学建构“力臂”概念,自我总结出最大动力臂的作法.第二课时,主要是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了解其特点及应用;例题训练与讲评.为了保证第一课时能充分挖掘出力臂的内涵及最大力臂,突破动、阻力方向的确定这一难点,使科学探究活动得以实施,笔者进行如下设计: (1)分别作出锐、直、钝角三角形三条边上的高(图略). (2)阅读思考教材中“活动11.2”前的内容.①观察教材中“图11-2”,并取杠杆实物操作感知,说出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②找出杠杆五要素中的关键词.如何科学建构“力臂”,笔者是在“活动11.1拔图钉”的基础上,利用杠杆支架,在阻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一定的情况下,给杠杆施加一动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静止.试问:动力的大小会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自认为动力作用点距支点越远,动力会越小(力臂的常见误区).此时教师不急于否认,而应提示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方面去猜想,这时学生又会猜想出动力大小还可能与动力的方向有关.即在阻力的三要素一定的情况下,可能与动力的作用点、动力的方向这两因素有关.

以上教学流程的设计,由于将一部分内容移至课前自学完成,真正使科学探究落到了实处,探究的时间得到了保证,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极致发挥.

猜你喜欢

力臂科学探究杠杆
主挖力臂配比对主挖区界定及挖掘性能评价的影响研究
基于ABAQUS 的飞机起落架扭力臂拓扑优化分析
起重机和塔吊的力臂之歌
过去谁加的杠杆?现在谁在去杠杆?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
巧解杠杆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