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探讨
2014-05-22生钦钢
生钦钢
【摘要】 目的 对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观察组实施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治疗结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伤口愈合及骨折愈合时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治疗中有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严重多发伤;骨折;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改变。近年来, 在临床中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数量也再增加, 由于此类患者的伤情一般比较严重, 致残或死亡率非常高, 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有效的治疗方法的研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1]。本文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东营市东营区新区医院收治的10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收治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100例患者中, 男性64例, 女性36例, 患者平均年龄(44.7±22.9)岁, 最小21岁, 最大68岁。经调查, 导致患者入院的原因有车祸(59例)、高空坠落(33例)、压伤(8例), 其中盆骨骨折69例, 脊柱骨折17例, 股骨开放性骨折2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致伤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 2 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方法治疗。实施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之前, 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先进行止血, 盆骨骨折患者伴有出血, 应对其双侧骼骨动脉进行结扎, 采用支架内固定, 防止进一步出血;股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先要进行清创处理, 实施早期外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可先采用椎板减压术治疗, 如果患者伴有出现, 先进性止血和伤口清创缝合。初步工作完成后, 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 防止治疗中发生感染。待患者体征平稳后, 根据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中, 需要注意: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氧气饱和度、控制患者出血情况等。
1. 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骨折部位愈合, 合并伤消失;有效:症状改善, 骨折部位愈合良好;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改变, 骨折部位愈合差。
1. 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患者资料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所得结果用均数及标准差形式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都比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 死亡率也比较低,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
组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50 32 10 8 84%
对照组 50 16 13 21 58%
通过临床统计显示, 尽管在治疗的过程中, 有3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 但经过对症治疗以后均得到好转或恢复, 没有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的患者近年来越来越多。因为患者在入院时的病情都比较危重, 通常都处于生理功能衰竭, 表现出凝血机制紊乱、低体温及代谢性酸中毒的状态, 这几个状态恶性循环, 互为因果[2]。由于临床上多发伤合并骨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 对患者生命和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患者在入院早期, 临床医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患者发生严重多发伤后, 机体细胞因子及应激性体液释放容易引起SIRS, 该反应如果过度, 会引起抗炎反应综合征, 导致机体免疫抑制及抗炎过程失控, 此时细胞因子从保护作用转为损伤作用, 局部脏器会受到损伤。为了对这一矛盾进行解决, 在患者救治的措施和方法选择时, 必须要妥当。
骨折的处理已经经历了50多年, 目前已经处于早期全面处理阶段。上世纪末, 早期全面处理原则首次用于骨折患者的手术中, 患者可以及早恢复, 降低了并发症[4]。经研究, 对于一般骨折患者, 早期确定手术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但是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而言, 由于其生命体征不稳定, 长时间的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威胁。因此, 结合损伤控制骨科技术, 先对骨折进行快速、初始及暂时的固定, 等到全身好转后, 再进行手术。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救治方法, 对促进患者的恢复及拯救危重患者有重要的作用[5]。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对原发损伤加重进行控制的基础上, 也能够对手术的初步时间及复杂程度进行控制, 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应用与临床中, 挽救了大量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 有效的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在本组研究中, 本院对收治的10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和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两种治疗方法相比,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方面都比常规治疗方法咬断, 而且治疗的效果比较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实施中, 包含对外伤程度、临时固定、止血、生理指标检测、污染控制、降低病死率及避免并发症发生等方面的评价。选择等患者的生理指标稳定以后, 在进行骨折内固定, 等生理潜能及血流动力学完全恢复与稳定后, 在进行复杂的重建手术, 这样患者的二次打击承受能力会提升。具体的实施步骤包含:①清创、控制出血, 对不稳定骨折临时固定;②收入重症监护室, 纠正患者低血容量、低体温及凝血功能障碍等;③患者病情一旦稳定下来, 马上进行骨折最终固定。患者如果为开放性骨折, 在6~8 h内完成清创, 也可以进行分期清创。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将患者在受伤后的痛苦降至最低, 提高其生存率。多发生患者入院首先要解决的是大出血及感染等致命因素, 如果合并脑、腹、胸部及四肢大血管损伤, 必须要先进行手术, 对骨折可以先进行牵引固定或外固定。待手术完成后进入重症监护室, 对患者生命体征、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进行复苏。一旦生命提升平稳, 再进行二期骨折复位手术。
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中, 时机的合理选择非常重要, 也比较困难, 目前, 还没有明确的标准针对何种类型的创伤才能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 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根据专家认定结果来确认实施[6]。经过临床研究, 对于伴发有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等多发外伤的患者, 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要比常规治疗方法的预后要更好, 而对于多发伤患者而言, 则要根据创伤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 将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分为极限患者、不稳定患者、临界患者和一般患者, 对于极限患者, 通常建议实施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来挽救患者生命, 由于在手术时间和手术失血量方面, 该方法比较理想, 降低了医源性损伤的风险。而对于不稳定患者和极限患者而言, 可视情况而定是否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 对于一般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即可。
综上所述, 与常规方法相比,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科患者中的疗效更好, 满足了患者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临床上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兰秀夫, 王爱民, 孙红振, 等.骨科损伤控制技术在儿童多发伤骨折救治中的应用.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15(10): 293-294.
[2] 李永刚, 唐海.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实用骨科杂志, 2010, 26(11):384-387.
[3] 郭庆山, 沈岳.创伤骨科中微创技术的应用.创伤外科杂志, 2011, 21(5):1346-1348.
[4] 李春梅, 王新梅, 李海永.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的价值分析.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 2012, 06(11):679-681.
[5] 刘忠.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分析.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12):99-100.
[6] 冯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分析.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3, 34(3):55-56.endprint
【摘要】 目的 对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观察组实施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治疗结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伤口愈合及骨折愈合时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治疗中有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严重多发伤;骨折;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改变。近年来, 在临床中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数量也再增加, 由于此类患者的伤情一般比较严重, 致残或死亡率非常高, 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有效的治疗方法的研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1]。本文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东营市东营区新区医院收治的10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收治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100例患者中, 男性64例, 女性36例, 患者平均年龄(44.7±22.9)岁, 最小21岁, 最大68岁。经调查, 导致患者入院的原因有车祸(59例)、高空坠落(33例)、压伤(8例), 其中盆骨骨折69例, 脊柱骨折17例, 股骨开放性骨折2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致伤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 2 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方法治疗。实施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之前, 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先进行止血, 盆骨骨折患者伴有出血, 应对其双侧骼骨动脉进行结扎, 采用支架内固定, 防止进一步出血;股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先要进行清创处理, 实施早期外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可先采用椎板减压术治疗, 如果患者伴有出现, 先进性止血和伤口清创缝合。初步工作完成后, 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 防止治疗中发生感染。待患者体征平稳后, 根据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中, 需要注意: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氧气饱和度、控制患者出血情况等。
1. 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骨折部位愈合, 合并伤消失;有效:症状改善, 骨折部位愈合良好;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改变, 骨折部位愈合差。
1. 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患者资料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所得结果用均数及标准差形式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都比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 死亡率也比较低,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
组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50 32 10 8 84%
对照组 50 16 13 21 58%
通过临床统计显示, 尽管在治疗的过程中, 有3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 但经过对症治疗以后均得到好转或恢复, 没有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的患者近年来越来越多。因为患者在入院时的病情都比较危重, 通常都处于生理功能衰竭, 表现出凝血机制紊乱、低体温及代谢性酸中毒的状态, 这几个状态恶性循环, 互为因果[2]。由于临床上多发伤合并骨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 对患者生命和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患者在入院早期, 临床医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患者发生严重多发伤后, 机体细胞因子及应激性体液释放容易引起SIRS, 该反应如果过度, 会引起抗炎反应综合征, 导致机体免疫抑制及抗炎过程失控, 此时细胞因子从保护作用转为损伤作用, 局部脏器会受到损伤。为了对这一矛盾进行解决, 在患者救治的措施和方法选择时, 必须要妥当。
骨折的处理已经经历了50多年, 目前已经处于早期全面处理阶段。上世纪末, 早期全面处理原则首次用于骨折患者的手术中, 患者可以及早恢复, 降低了并发症[4]。经研究, 对于一般骨折患者, 早期确定手术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但是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而言, 由于其生命体征不稳定, 长时间的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威胁。因此, 结合损伤控制骨科技术, 先对骨折进行快速、初始及暂时的固定, 等到全身好转后, 再进行手术。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救治方法, 对促进患者的恢复及拯救危重患者有重要的作用[5]。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对原发损伤加重进行控制的基础上, 也能够对手术的初步时间及复杂程度进行控制, 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应用与临床中, 挽救了大量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 有效的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在本组研究中, 本院对收治的10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和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两种治疗方法相比,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方面都比常规治疗方法咬断, 而且治疗的效果比较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实施中, 包含对外伤程度、临时固定、止血、生理指标检测、污染控制、降低病死率及避免并发症发生等方面的评价。选择等患者的生理指标稳定以后, 在进行骨折内固定, 等生理潜能及血流动力学完全恢复与稳定后, 在进行复杂的重建手术, 这样患者的二次打击承受能力会提升。具体的实施步骤包含:①清创、控制出血, 对不稳定骨折临时固定;②收入重症监护室, 纠正患者低血容量、低体温及凝血功能障碍等;③患者病情一旦稳定下来, 马上进行骨折最终固定。患者如果为开放性骨折, 在6~8 h内完成清创, 也可以进行分期清创。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将患者在受伤后的痛苦降至最低, 提高其生存率。多发生患者入院首先要解决的是大出血及感染等致命因素, 如果合并脑、腹、胸部及四肢大血管损伤, 必须要先进行手术, 对骨折可以先进行牵引固定或外固定。待手术完成后进入重症监护室, 对患者生命体征、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进行复苏。一旦生命提升平稳, 再进行二期骨折复位手术。
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中, 时机的合理选择非常重要, 也比较困难, 目前, 还没有明确的标准针对何种类型的创伤才能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 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根据专家认定结果来确认实施[6]。经过临床研究, 对于伴发有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等多发外伤的患者, 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要比常规治疗方法的预后要更好, 而对于多发伤患者而言, 则要根据创伤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 将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分为极限患者、不稳定患者、临界患者和一般患者, 对于极限患者, 通常建议实施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来挽救患者生命, 由于在手术时间和手术失血量方面, 该方法比较理想, 降低了医源性损伤的风险。而对于不稳定患者和极限患者而言, 可视情况而定是否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 对于一般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即可。
综上所述, 与常规方法相比,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科患者中的疗效更好, 满足了患者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临床上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兰秀夫, 王爱民, 孙红振, 等.骨科损伤控制技术在儿童多发伤骨折救治中的应用.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15(10): 293-294.
[2] 李永刚, 唐海.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实用骨科杂志, 2010, 26(11):384-387.
[3] 郭庆山, 沈岳.创伤骨科中微创技术的应用.创伤外科杂志, 2011, 21(5):1346-1348.
[4] 李春梅, 王新梅, 李海永.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的价值分析.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 2012, 06(11):679-681.
[5] 刘忠.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分析.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12):99-100.
[6] 冯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分析.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3, 34(3):55-56.endprint
【摘要】 目的 对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探讨。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观察组实施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治疗结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伤口愈合及骨折愈合时间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治疗中有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严重多发伤;骨折;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改变。近年来, 在临床中收治的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数量也再增加, 由于此类患者的伤情一般比较严重, 致残或死亡率非常高, 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有效的治疗方法的研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1]。本文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东营市东营区新区医院收治的10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收治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100例患者中, 男性64例, 女性36例, 患者平均年龄(44.7±22.9)岁, 最小21岁, 最大68岁。经调查, 导致患者入院的原因有车祸(59例)、高空坠落(33例)、压伤(8例), 其中盆骨骨折69例, 脊柱骨折17例, 股骨开放性骨折2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致伤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 2 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方法治疗。实施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之前, 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先进行止血, 盆骨骨折患者伴有出血, 应对其双侧骼骨动脉进行结扎, 采用支架内固定, 防止进一步出血;股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先要进行清创处理, 实施早期外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可先采用椎板减压术治疗, 如果患者伴有出现, 先进性止血和伤口清创缝合。初步工作完成后, 将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 防止治疗中发生感染。待患者体征平稳后, 根据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中, 需要注意: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氧气饱和度、控制患者出血情况等。
1. 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骨折部位愈合, 合并伤消失;有效:症状改善, 骨折部位愈合良好;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改变, 骨折部位愈合差。
1. 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患者资料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所得结果用均数及标准差形式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都比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 死亡率也比较低,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
组别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50 32 10 8 84%
对照组 50 16 13 21 58%
通过临床统计显示, 尽管在治疗的过程中, 有3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 但经过对症治疗以后均得到好转或恢复, 没有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的患者近年来越来越多。因为患者在入院时的病情都比较危重, 通常都处于生理功能衰竭, 表现出凝血机制紊乱、低体温及代谢性酸中毒的状态, 这几个状态恶性循环, 互为因果[2]。由于临床上多发伤合并骨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都非常高, 对患者生命和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患者在入院早期, 临床医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患者发生严重多发伤后, 机体细胞因子及应激性体液释放容易引起SIRS, 该反应如果过度, 会引起抗炎反应综合征, 导致机体免疫抑制及抗炎过程失控, 此时细胞因子从保护作用转为损伤作用, 局部脏器会受到损伤。为了对这一矛盾进行解决, 在患者救治的措施和方法选择时, 必须要妥当。
骨折的处理已经经历了50多年, 目前已经处于早期全面处理阶段。上世纪末, 早期全面处理原则首次用于骨折患者的手术中, 患者可以及早恢复, 降低了并发症[4]。经研究, 对于一般骨折患者, 早期确定手术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但是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而言, 由于其生命体征不稳定, 长时间的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威胁。因此, 结合损伤控制骨科技术, 先对骨折进行快速、初始及暂时的固定, 等到全身好转后, 再进行手术。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救治方法, 对促进患者的恢复及拯救危重患者有重要的作用[5]。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对原发损伤加重进行控制的基础上, 也能够对手术的初步时间及复杂程度进行控制, 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应用与临床中, 挽救了大量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 有效的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在本组研究中, 本院对收治的10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和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两种治疗方法相比,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方面都比常规治疗方法咬断, 而且治疗的效果比较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实施中, 包含对外伤程度、临时固定、止血、生理指标检测、污染控制、降低病死率及避免并发症发生等方面的评价。选择等患者的生理指标稳定以后, 在进行骨折内固定, 等生理潜能及血流动力学完全恢复与稳定后, 在进行复杂的重建手术, 这样患者的二次打击承受能力会提升。具体的实施步骤包含:①清创、控制出血, 对不稳定骨折临时固定;②收入重症监护室, 纠正患者低血容量、低体温及凝血功能障碍等;③患者病情一旦稳定下来, 马上进行骨折最终固定。患者如果为开放性骨折, 在6~8 h内完成清创, 也可以进行分期清创。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将患者在受伤后的痛苦降至最低, 提高其生存率。多发生患者入院首先要解决的是大出血及感染等致命因素, 如果合并脑、腹、胸部及四肢大血管损伤, 必须要先进行手术, 对骨折可以先进行牵引固定或外固定。待手术完成后进入重症监护室, 对患者生命体征、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功能进行复苏。一旦生命提升平稳, 再进行二期骨折复位手术。
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中, 时机的合理选择非常重要, 也比较困难, 目前, 还没有明确的标准针对何种类型的创伤才能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 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根据专家认定结果来确认实施[6]。经过临床研究, 对于伴发有骨盆骨折、股骨骨折、脊柱骨折等多发外伤的患者, 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要比常规治疗方法的预后要更好, 而对于多发伤患者而言, 则要根据创伤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 将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分为极限患者、不稳定患者、临界患者和一般患者, 对于极限患者, 通常建议实施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来挽救患者生命, 由于在手术时间和手术失血量方面, 该方法比较理想, 降低了医源性损伤的风险。而对于不稳定患者和极限患者而言, 可视情况而定是否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 对于一般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即可。
综上所述, 与常规方法相比,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科患者中的疗效更好, 满足了患者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临床上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兰秀夫, 王爱民, 孙红振, 等.骨科损伤控制技术在儿童多发伤骨折救治中的应用.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 15(10): 293-294.
[2] 李永刚, 唐海.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实用骨科杂志, 2010, 26(11):384-387.
[3] 郭庆山, 沈岳.创伤骨科中微创技术的应用.创伤外科杂志, 2011, 21(5):1346-1348.
[4] 李春梅, 王新梅, 李海永.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的价值分析.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 2012, 06(11):679-681.
[5] 刘忠.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分析.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12):99-100.
[6] 冯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治疗中损伤控制骨科技术的应用分析.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3, 34(3):55-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