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在堂识小(三)

2014-05-22杨未君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琉璃厂同治秀才

杨未君

六 陈寅生上舍

古代读书人看重功名。陈寅生与一般琉璃厂(图,琉璃厂老照片)工匠的区别之一是他的秀才身分。秀才是一种科名,在清代,进秀才是读书人很重要的进阶,非常不容易。考秀才是国家从民间选拔人才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齐如山先生在《中国的科名》一书中说:“秀才的身分,在社会中便形成了很特别的一个阶段。”进了秀才而放弃再考举人的总有十之七八,这不单是学问的原因,也有钱财这一层,竞争也非常激烈。“所以大多数的读书人,只若进了秀才,便已心满意足。”因为进秀才也是一种功名,也就算功成名就,也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毕竟中举人、中进士的是极少数。

目前读到的关于陈寅生的文献中,最早提到陈寅生秀才身分的是谢崧岱。“闻琉璃厂专业墨盒者,始万丰斋;刻字于盖者,始陈寅生茂才——麟炳,通医,工书。自写自刻,故能入妙。近来效者极多,竞成一行手艺。然多不识字,绝少佳者。——店与人犹在,实盛行于同治初年。”(《论墨绝句》,谢崧岱著,刊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谢崧岱文风严谨,这段话是可信的。我们说“秀才陈寅生刻铜”或“陈寅生是秀才”,都源于谢崧岱的这个记载。同样重要的记载陈寅生行迹的鲍康,倒是没有明确提到陈寅生的秀才身分。比如鲍康论及陈寅生刻铜,他是这样表述的:“余戚陈寅生麟炳,工篆刻。所镌铜墨盒足与曼生壶并传,都人士争购之。厂肆颇有袭其名者。性狷介,余尤推重。”(《观古阁续丛稿》,鲍康著。刊于同治癸酉年<1873>后)

同样,鲍康(图,鲍康书影)文风也十分严谨,辞章典雅,行文中对人的称谓相当讲究。凡是有功名或官职的都会提到,以示尊重。

那么鲍康提及陈寅生,除了“余戚陈寅生”的说法外,还有其他的称谓吗?

答案是有的,就是称“陈寅生上舍”。这段文字也是目前笔者读到的古籍中关于陈寅生最早的著述。笔者孤陋寡闻,关于陈寅生的记述古籍中一定还有,只是还没有读到。这段文字是这样的:

一日王廉生农部持示王孝禹水部所得原拓本精装属题,展视乃出先生所手写。古香墨彩,对之如见我故人,颇思借摹以传。适先生之甥陈寅生上舍亦觅得初印本见赠。余亟复诸手民,以公同好。回忆长安论古,剪烛衘杯,往往清谈至夜分不辍。今忽忽廿有余年。

同治癸酉九月歙鲍康识

这段文字中,对陈寅生的称谓是“陈寅生上舍”。什么是上舍呢?字典里的解释是:1.上等的馆舍。 2.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见《宋史.选举志三》)。明清因以“上舍”为监生的别称。 3.对一般读书人的尊称。

我想这里鲍康是称陈寅生为“监生”,是指准备考秀才的学生,也就是说还不是“秀才”。这段话写于“同治九年”,即1870年。按此推论,并结合谢崧岱的说法,陈寅生进秀才,应当是在1870年以后,1893年以前。按周继烈老师的考证,陈寅生是生于1830年的。也就是说,陈寅生考中秀才,应该是40岁后。

七、陈寅生书法成扇

陈寅生纸绢作品虽不常见,但随着刻铜研究的逐渐深入,也陆续有所发现。癸巳冬月,经周继烈老师介绍,寒斋又收藏到陈寅生书法成扇(图,《陈寅生书法成扇》扇书和扇画)一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兹撰文略作分享。

此扇纸本,竹制扇骨,十四股扇心。大骨长28.5厘米。扇书作品为洒金笺上作小楷,内容是节录《渔隐丛话》(图,成扇书法局部)。款识:集生二兄大人雅正。寅生陈麟炳。印鉴:陈、寅生。另面扇画作品为《花鸟图》(图,成扇绘画局部)。款识为:集生二兄大人属作即正。荫轩王植楷写。印鉴:荫轩、植楷、范堂。

集生和王植楷生平行迹待考。此扇另一特色是扇骨的工艺,为竹上烙画,作品烙在两只大骨和两面扇心上,分别为《渊明赏菊》《东坡爱砚》、《三星拱照》和《碎琴访友》。款属“白下 绍瑜作”。白下为南京别称。扇内夹层有扇庄的印章,是琉璃厂著名店家“周全盛选制”。考证要终究要以实物说话,陈寅生的纸绢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或能为其行迹交游提供一点线索。这些功课要留在以后做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琉璃厂同治秀才
琉璃厂的传说
清代北京艺术品市场的探索与演进
便秘、痔疮要“同治”
印象·琉璃厂
趣读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
琉璃厂重生记
荒唐同治讲信义
论清末三帝无嗣之真实原因
昏君同治为何名声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