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风千里
2014-05-22李偲毓
李偲毓
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的“御风千里——院藏历代骏马绘画贺岁展”于2014年1月19日至3月20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
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介绍,今年是甲午马年,马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唐李郢诗句“龙马精神海鹤姿”为马赋予了一种神奇的精神力量,“龙马精神”遂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的代名词。广州艺术博物院此次精选的50件马绘画精品,让观众可以全方位欣赏中国历代骏马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明代唐寅、张穆,清代周璕、华岩、徐方、朱冕、改琦、苏六朋,近现代居廉、任伯年、倪田、赵叔孺、何香凝、张善孖、黎葛民、陈树人、高奇峰、徐悲鸿、周千秋、罗远潜等人的作品,其中不少为国家一、二级文物,可谓名家荟萃,经典纷呈,充分展现了从明代近现代中国历代骏马绘画艺术的繁荣景象。在马年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马的艺术,赞美马的雄姿,颂扬马的精神吧!
马的艺术
马是中国绘画重要的创作题材。由于马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唐宋绘画中的马多非野马,而是披鞍戴辔、受人驾驭的马,在画科分类上称为“鞍马”,若画中有人物相配,又称“人物鞍马”。在画法上,清代中期以前多属勾线填色的工笔画法,从晚清海派开始才逐渐盛行没骨写意画法。历代的画马名家,有唐代的韩干、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赵孟頫、明末清初的张穆、清代的郎世宁、现代的徐悲鸿等。韩干所画多为厩中骏马,勾染细腻,体现出高超的写实水平。李公麟画马一丝不苟,准确生动,显示出卓绝的功力。赵孟頫画马用笔简括,色彩淡雅,力追唐人风韵。张穆所画多为战马,行笔刚劲,造型健壮。郎世宁是意大利籍清廷画家,以中西合璧法画马,形象逼真,立体感强。徐悲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西画之长,善于表现马的形体结构和动态。他们笔下的马,或矫首天外,或独立苍茫,或引吭嘶风,或奋蹄疾驰,各具姿态,异彩纷呈。
马的雄姿
在所有的动物中间,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因为,如果我们拿它和比它高一级或低一级的动物相比,就发现驴子长得太丑,狮子头太大,牛腿太细太短,和它那粗大的身躯不相称,骆驼是畸形的,而最大的动物,如犀、象,都可以说只是些未成型的肉团。颚骨过分伸长本是兽类头颅不同于人类头颅的主要一点,也是所有动物的最卑贱的标志;然而,马的颚骨虽然很长,它却没有如驴的那副蠢相、如牛的那副呆相。相反地,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马一抬头,就仿佛想要超出它那四足兽的地位。在这样的高贵姿态中,它和人面对面地相觑着。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不像牛耳太短,驴耳太长;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马的精神
周涛在《巩乃斯的马》中这样写道: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冲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裹挟,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暴雨停歇,马群消失,那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一下不见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这幅《七十龙媒图卷》是张穆在他七十五岁时创作的一幅作品。他运用精深的笔墨功力和高超的表现技巧,合理地描绘出了骏马的神态。这幅十米的长卷精心布置了七十匹形态各异的骏马。
画面上数十匹各种毛色的骏马,有的在树阴草地自由地休息,有的在饮水,形态各异,无一雷同。他用劲健的线条勾勒出马的轮廓,比例准确,骨肉均匀,并稍作夸张;然后用色墨渲染,塑造出形体丰满、神韵生动的骏马。
作品没有设色,张穆巧妙地运用浓淡不同的墨色渲染表现骏马的毛色,用粗细均匀的线条表现他们的骨肉,体现了张穆画马“肥须见骨,瘦须见肉”的特色。
他很注重突出马的精神内涵,请看这匹奔走的骏马,蹄足腾空飞扬,鬃毛迎风飘拂,虎虎有生气,筋骨肥壮。飞驰中的良马形象,令人不禁想起它驰骋疆场的雄风。这边,两匹马相依嬉戏,十分亲昵,神情显露天真。画面上笔墨虚实相应,马匹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又成为整体,精神十足。若不是长期的仔细观察,经常对马写生,像仰天、翻滚、擦背等这些极难为一般人注意和掌握的形态,是决不能描绘得如此准确自然和生动有趣的。
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上的马都是没有鞍鞯的,表现了脱缰的马儿们在水边轻松愉快休憩的情景,骏马们虽然温顺却没有丝毫软弱的气息。特别是对鬃尾的处理,运用“枯笔”技巧,画得蓬松而富有弹性,给人迥立生风的感觉。
可见,张穆画马并不是为画马而画马,而是出于马是他生活中的好伙伴,他把马比作自己的化身,而古时骏马被成为龙媒,所以此幅命名为“七十龙媒图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