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氮肥不同施入量对南瓜杂交制种产量影响的研究

2014-05-18马军强吴国华温新惠

种子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粒数制种单株

马军强,吴国华,温新惠,李 平

(1.平罗县种子管理站,宁夏 石嘴山 753400;2.石嘴山市种子管理站,宁夏 石嘴山 753000)

氮肥不同施入量对南瓜杂交制种产量影响的研究

马军强1,吴国华2,温新惠1,李 平2

(1.平罗县种子管理站,宁夏 石嘴山 753400;2.石嘴山市种子管理站,宁夏 石嘴山 753000)

在磷、钾肥施用量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施入不同量的氮素,研究杂交制种南瓜的单株粒数、千粒重、种子产量等经济性状变化,探索南瓜杂交制种合理的氮素施入量,以提高南瓜制种产量和种子商品性。

氮肥;南瓜杂交制种;产量

平罗县地处银川平原北部,光、热、水资源丰富,蔬菜制种为农业主导产业,2013年蔬菜制种面积达到6 603.3 hm2。2011年引进南瓜杂交制种,面积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栽培中存在偏施氮肥现象,导致氮、磷、钾比例失调,种子产量和商品性降低。通过氮肥不同施入量对南瓜杂交制种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探索南瓜制种合理的施氮量,达到提高制种产量和种子商品性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状况及材料

试验设在平罗县头闸镇农田中,黏壤土,碱解氮81 mg/kg,有效磷17 mg/kg,速效钾145 mg/kg,pH值8.1。前茬作物玉米,品种为瑞红一号杂交制种组合。试验所用氮素为尿素,氮素含量46.4%。磷、钾肥分别选用过磷酸钙(含12%P205)25 kg/667 m2和硫酸钾(含50% K20)10 kg/667 m2作基肥一次性施入。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5个纯氮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长8.25 m,宽4.5 m,小区面积37.1 m2,重复间距离65 cm,小区间距离90 cm,每小区种6行,行距90 cm,株距55 cm,每小区留苗90株,设2 m保护区。

5个不同纯氮处理分别为:A.0kg/667m2,B.5kg/667m2,C.10 kg/667 m2,D.15 kg/667 m2,E.20 kg/667 m2。按施入的纯氮量计算,5个处理对应施入尿素数量分别为:A. 0 kg/667 m2,B.11 kg/667 m2,C.22 kg/667 m2,D.32 kg/667 m2,E.43 kg/667 m2。每个处理施入的尿素分基肥、苗期、花期3个时期施入,比例为基肥50%、苗肥20%、花肥30%,作基肥的尿素与磷、钾肥一起施入,不同时期尿素施入量见表1。

1.3 技术措施

3月8日整地,播种后镇压保墒。3月16日施基肥,6月6日施苗肥,7月8日施花肥。4月12日起垄,180 cm划线起垄,垄面宽120 cm,垄高23 cm,垄沟宽60 cm,4月22日覆膜。父本3月10日育苗,母本3月18日育苗,5月4日父母本同时移栽,单蔓整枝,每株留一个瓜。5月5日、6月6日、7月8日灌水3次。5月28日、6月20日中耕两次。6月7—20日授粉。7月3日喷施蚜净防治蚜虫,7月12日喷施20%三唑酮800倍液防治白粉病。9月17日采收,后熟15 d人工破瓜取籽。

表1 不同时期尿素施入数量表(kg/667 m2)

表2 性状调查记载表

表3 各小区产量和种子产量比较表

2 结论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经产量方差分析,B、C、D、E不同施氮肥处理水平与对照A之间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在施纯氮为0~20 kg/667 m2范围内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明显提高,其中以施纯氮为10 kg/667 m2(处理C)产量最高,其次是施纯氮为15 kg/667 m2(处理D),第三是施纯氮为5 kg/667 m2(处理B),第四是施纯氮为20 kg/667 m2(处理E),处理A(CK)产量最低。处理C与处理A之间产量相差37.6 kg/667 m2,比处理A增产121.3%,说明氮素供给量的多少对南瓜制种产量的影响很大,但当施纯氮增加到15 kg/667 m2(处理D)时产量开始下降,当施纯氮增加到20 kg/667 m2(处理E)时产量明显下降,较处理C减产24.2 kg/667 m2,减产35.2%。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纯氮10 kg/667 m2(处理C)为最佳施氮水平。

3.2 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影响

从结果看,各处理间制种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情况为:单株粒数、千粒重的极差分别为90粒/株、60 g。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单株粒数、千粒重均表现为先增后减;当施氮水平增加到10 kg/667 m2时,单株粒数、千粒重为最多,分别是260粒/株、196 g;当施纯氮增加到15 kg/667 m2(处理D)时,单株粒数、千粒重、产量开始下降;当施纯氮增加到20 kg/667 m2(处理E)时明显下降,较处理C减少51粒/株、38 g,减少19.6%、19.4%。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对产量起主要作用的是单株粒数、千粒重,故提高单株粒数和千粒重是获取高产的关键。

1005-2690(2014)09-0023-02

S642.1

B

2014-07-08

马军强(1964-),男,宁夏平罗人,本科,农艺师,从事农作物良种繁育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粒数制种单株
通径分析在芸豆品种筛选中的应用探讨
抽吸参数对电加热卷烟气溶胶粒数和粒径的影响
小豆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中央财政下达奖励资金10亿元支持制种大县建设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福鼎大白茶有性系后代优良单株品比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