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以坚守对“诚信”问题的持续深度挖掘

2014-05-17李松

中国记者 2013年8期
关键词:诚信深度

李松

提要:

继2011年2月出版《中国隐性权力调查》(华夏出版社)之后,2011年年底,中国商业出版社又推出作者的《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从个人、商业、公权力三个层面,月j深入调查和深度访问,揭示中国社会存在的诚信问题。

此书的出版得到社会广泛关注,新浪、搜狐、凤凰网等网站进行了连载。这当然源于诚信是一个可以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共鸣的话题。而作为一名记者,为什么能够一直坚守、关注这一研究方向,直至做出成果,有哪些感受和经历?

关键词:

社会诚信 危机 深度 调研 共鸣

近年来,诚信在中国并非新鲜话题,但随着社会诚信危机日益严重,这个话题依然常谈常新。而且,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中国社会陷入社会信任不断降低与社会信任重建艰难的困境。人们的信任虽然从过去和当下的经验中来,但却是指向未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失去信任就是失去未来。

社会诚信的这种重要性,促使我在四年前就把这个话题纳入视野,而最终把调研成果汇聚成一本厚重的书——《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却是一种意外收获。这是我记者职业生涯中一笔宝贵财富。

对社会诚信问题的深度忧虑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不但以数万名儿童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也使国内外消费者对中国的食品安全产生全面的信任危机。

这件事对我震动极大,加之随后中国社会各个领域诚信问题频出,从社会中介腐败、食品安全危机、婚托、医闹、学历造假、学术造假、统计数字灌水、“权力掮客”等等,社会诚信危机好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这更引发了我对中国社会诚信问题的深度忧虑。

从传统道德发展来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诚信一直被视为立身之本,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准则。无论是个人、企业和政府,都离不开诚信。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韩非子也说:“巧诈不如拙诚。”

从社会政治发展来看,诚信是立国之基,国无诚信不稳。诸如明清时期的文字狱,统治者用谎言罗织罪名、打击异己,造成历史性的灾难。而其腐败不堪的官场。更是将社会诚信引至低谷,成为明清王朝走向灭亡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社会风气很好,是一个比较诚信的社会。但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后,各地谎报生产指标,造假之风盛行。而“十年动乱”期间,更是使原本互信的社会人际关系逐步走向冷漠,甚至走向猜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确认“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中国重新走上了务实求新的道路。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整个中国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再次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在各种利益驱动下,多领域造假丑闻频发,比如“周老虎”事件、曹操墓之争、三鹿“毒奶粉”事件、蒙牛“诽谤门”、唐骏“学历门”、张悟本及李一事件等,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度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诚信是重要的社会资本。一个充满诚信的社会,交易成本比较低。反之,成本将会不断加大,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社会诚信链条的中断和损害,严重破坏了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诚信缺失会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

而事实上,这几年社会诚信的缺失,已使中国经济秩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影响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损害了国家声誉。

更严重的是,世无诚信不宁,诚信缺失使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比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造成无数个人身心伤害,家破人亡,大量企业举步维艰。诚信缺失还使得一些人靠骗人暴富,也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公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直接危害社会和谐稳定。

多渠道的持续深度调研

所谓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

近年来,我有意识地从以往关注的公权力腐败问题,系统地转向对中国社会诚信问题进行持续的深度报道。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全面的考量,不仅继续关注公权,用监督的眼光、研究的视角,巡查官员个人和行政运行中的种种失信,如红头文件、统计数字、干部升迁、权力消费、官办节庆等等正常活动背后的不正常;而且更是扩大视域,关注到商业运行、公民社会、社会保险、高等教育、学术规范、官员个人以及与百姓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种种“小事”:团购陷阱、医闹现象、婚托现象、顺风车等等。我始终把这个报道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过程来加以系统考察,着重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

就这些诚信问题而言,每一个发生的个案,仅是一个病灶,要挖掘出深层次的根源,必须分层次进行持续挖掘,只有调查事件具有深度和广度,最终才能为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合理化、可操作性的建议。

首先,整合资源,持续调研。近年来,我对民生重点领域的诚信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由点到面的深入调查。在这些正常活动的异常表现中,我始终保持“深度意识”,努力发现新闻事实背后闪光点与影响力。

同时,还在单位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借《瞭望》新闻周刊的权威品牌,通过与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江西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等社会上一些知名民意调查机构合作,使调查方式更具科学性。

在与调查机构合作的过程中,调查手段多以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面访、信函访问、留置访问、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而且样本量很大,地域也比较广、具有代表性,使这些独家数据具有勿容置疑的说服力。

其次,抓住典型,以点带面。在调研过程中,我的深度报道并非是简单资料累积,而是在对新闻事实与相关资料的严密分析上,主动设置议题,以一些重大诚信事件作为切入点,做到以点带面,使调查结果更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对解决相关问题可借鉴价值也比较大。

第三,纵向挖掘,横向比较。针对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的诚信问题,每个都往纵深调研。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比较,让读者对中国社会诚信问题有一个更清晰、更宏观的把握和认识。

第四,专家分析,深度解读。深度报道关注的新闻事件,与一般的新闻不同,这要求就一些值得深入发掘的事件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这些事件更为典型,背后的意义也更大,更值得人们思考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我一边调查现状,一边思考原因,一边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并非一个孤单的战士,相反,我尽量团结国内相关权威专家,一起求证,共同探索,力求报道中经常能有一些真知灼见,同时也提高了认识和思想的高度。通过对调查数据理性、客观的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经过四年左右的调研,从点到面,我对中国社会诚信问题有了深入了解,发表了大量相关稿件,为解决中国社会诚信危机提供方案有了现实基础。这种方案,最终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促使问题得以解决。

深层次思考是深度报道写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由此提炼出的“精髓”便是深度报道的主题和灵魂。

终极目标是解决问题

我始终认为,所有深度调研,最终必须为解决问题服务。当然,对诚信问题的调研,亦不例外。

在《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一书中,针对到处蔓延的企业“造假顽疾”,我呼吁要加强行业的监管。在公权变异的诸多乱象中,我呼吁要“时刻对公民的权益保持敬畏,时刻对权力来源保持清醒”,提出“公权不能造假”的公权伦理最底线。在个人诚信中,我提出个人作为社会细胞,个人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基础,提出对一些群体个人社会诚信的迫切要求。

通过各方面的思考,我提出一个比较基础的观点,就是首先要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以法治为前提,遵循强化道德引领与完善利益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政务诚信水平为引领,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诚信建设。

首先,以法治为前提,确立法律制度的权威性。要化解当前的社会诚信危机,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但根本还是靠制度,通过—种比较公正的制度安排和社会保证机制,依靠对法律系统、制度系统和规则系统的信任,减少和消除行为主体对自身安全和利益安全的顾虑。

建立社会信任机制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约行为的成本,增加不守信的市场代价。最终使失信者身败名裂,得不偿失乃至承担刑事责任,减少不守信者的投机心理。

其次,发挥政务诚信的社会引领效应。当前,应以增进民主、响应民意、保障公益和维护公正为着力点,全面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使之真正成为社会其他领域诚信建设的先导和表率。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理顺党政关系,优化权力结构,完善监督体系;以党内民主引领和完善人民民主,逐步形成对公共权力激励与约束有效平衡、权位高低与约束力度相称的体制机制;响应民意是政务诚信建设的人本指向。政务诚信建设,必须以提高响应民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重要目标;保障公益是政务诚信建设的基本任务。能否真正保证“权为民所用”,是最终能否取信于民的关键所在。

作为社会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和监督管理者,作为诚信环境最重要的建设和保障力量,政府的许多行为,应该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和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三,建立科学统一的社会征信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征集——评价——查询系统,可以更好地解决现代社会各类人际交往大幅度增加所引致的信用信息供不应求和交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建立以互联互通的信用资料数据库为基础的公共信息平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借助社会征信系统的信息支持,依法追究失信者的责任,给予相应的法律惩治,改变守信与失信的机会成本严重扭曲的现状,使守信者获得公允回报,让失信者得不偿失,依此形成褒奖诚信的刚性行为导向。

在社会征信系统中,应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对公权力失信,更应具有威慑力的监督和问责机制。只有政务诚信的问题解决了,对其他领域的诚信才会有更积极的推动。

第四,进一步优化调整社会维信结构。大力推进社会建设,保障和引导民间性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使城乡社区、行业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成为政府社会职责的分担者、合作者和监督者。逐步改变政府承担过多维信责任的状况,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维信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的特有优势,适应现代诚信建设的社会环境变迁,有效弥补传统社会中的宗族系统逐步消解留下的社会空间,深入调整过度行政化造成的维信结构失衡。

当前加强诚信建设,应大力挖掘和发挥社区、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的维信潜能,努力使之成为推动现代减信建设的新型社会载体。

第五,注重道德教化,加强诚信教育。只有当诚实守信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时,失信行为才会受到强烈的公众谴责,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才能真正确立;只有当诚实守信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时,守信才能成为自觉行为;只有全民信用意识得到普遍增强,信用体系建设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可以说,我致力于成为一名“社会医生”,对社会诚信这个热点问题进行持续挖掘,对这些症状进行诊断和思考。最终探索出一条“可读性长文”的新路,使深度报道产生深度的社会影响力。

猜你喜欢

诚信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深度观察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诚信去哪了
要做诚信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