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进实验室马上就精神了
——记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主任武利民教授

2014-05-16本刊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年7期
关键词:利民复旦三轮车

回国发展 成就非凡

图1 武利民教授

32年前,18岁的武利民满怀豪情,迈进湖北大学时,没有人料到,若干年之后,他会成为这个学科的领军人物。

武利民(图1)今年50岁,略显花白的板寸,坚毅的脸部线条,深蓝色西装和扣得一丝不苟衬衫,处处凸显严谨感。说到兴奋处,他口若悬河,不停变化着手势,若不是“嘛”“吧”等楚地口音,很容易让人将眼前这个动作果断、说话爽利的湖北人误认成北方汉子。

在一所普通高校念本硕,去名校读博,出国深造,是武利民这代人最常见的励志之路。武利民去美国时正逢上世纪90年代的出国热。如《中国合伙人》中所描述的,那时中国的众多青年怀揣“美国梦”一去不复返。但武利民在美国待了3年半后,果断回到中国,在复旦园安家立业。

回来后,武利民的科研工作如鱼得水,走得很顺。他已记不清自己究竟获了多少荣誉。第十三届上海市科技精英的奖杯还没捂热,又成为“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国家级人选。百度词条中,他所获奖项的简单罗列就超出了一屏,需要慢慢往下拉,真可谓成就非凡,然而,他却轻描淡写地将所有证书和奖杯塞进一个枣红色的堆满了各类书籍的书橱,低调安静地睡在书橱的一角。

材料学科需要“顶天立地”

图2 武教授与课题组研究实验结果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百姓家里装修都用石灰粉,人贴墙一靠,背后都是灰。“我到美国后发现,美国的涂料做得真好,应用很广,当时我就想回国要做涂料”,虽然在美国做了三年半高精尖的“人工心脏”材料研究,但结合自己“材料市场大,回国应用前景广泛”的经世致用哲学,到复旦后,武利民很快就主导建立涂料领域的研究平台和科研基地,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底,教育部先进涂料工程研究中心成为复旦第一个部委工程研究中心(图2)。

“材料是个‘顶天立地’的学科。既能做高深的研究——顶天,又能应用于日常生活——立地。是能赚钱,能生活,有应用前景的学科。做研究不仅仅是为发文章,还要能应用”,武利民说。

蹬三轮车的教授

初入复旦时,武利民经常蹬着三轮车从科学楼到化学楼,把每次实验后的一大堆废弃物品运到当时位于新化学楼后的废品仓库处理。“实验室当时人少,除了我一个光杆司令,只有一个男生和两个女生,你不能要女孩子蹬三轮车啊,而那个唯一的男生,糟糕的是不会骑三轮车,我只能自己蹬了。”回忆研究中心筚路蓝缕的初创阶段,武利民十分感慨。

1999年的五角场还很萧瑟,彼时的上海公交车让武利民至今心有余悸。当时为了做实验,等不及学校采购化学试剂,就自己去试剂公司购买。时隔多年,武利民仍然清楚记得:天蒙蒙亮就起床,坐上慢悠悠的55路公交车,吱呀吱呀驶向外滩,然后再倒腾几趟车,从车窗里看上海缓缓苏醒。在八点公司开门前排上队,运气好能买到需要的药品,原路返回复旦做实验。若是运气不好,所需的药品属危险品,还得跑到宝山的祁连山路。常常来回一天,等药品买回来了,天已经黑了。

实验室是治疗“假期综合症”的良方

科学楼的门卫曾经对武利民“很不满”。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冬天早晨的六点半,武利民总会准时叫醒门卫开门,然后一直在实验室工作到晚上八九点。

图3 武教授在指导学生实验

武利民甚至嫌弃每周单休一天太浪费,他花半天辅导儿子功课,另半天就跑来实验室加班,他好像得了只有实验室这剂良方才能治好的“假期综合症”——“我呆在家里就会头疼脑热,各种毛病都犯了,一进实验室马上就精神了”(图3)。

在化学领域爬滚打近30年,武利民说学术研究最重要的品质是兴趣。赴美3年,美国人兴趣驱动工作的机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我在美国发现就连清洁工都做得很开心,不因为自己是扫地的就抬不起头。”留学经验教会武利民,一定要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工作,他也一直这么做了。

微信传播正能量

武利民最常提到的词是“正能量”。比如他喜欢听凤凰传奇,宋祖英的歌,因为“大气磅礴,雍容,充满正能量。”武利民还利用微信传播正能量。“不光是我,好些院士都是微信达人。”武利民说,自己以前喜欢在朋友圈里分享一些心灵鸡汤,但现在已经不这么做了“,虽然微信能传播正能量,但看多了,文章也就大同小异,像什么‘人应该怎么做事’,‘我们要怎么做人’,看多了也就这样。”不过他认为,虽然内容同质化严重,但总的来说,微信还是传播正能量的好东西。

武利民从不囿于自己的一小方研究天地。他喜欢《南风窗》、《瞭望》等周刊,每天上网浏览新闻也是必修课。“信息最重要,你需要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他说。

猜你喜欢

利民复旦三轮车
新型捕收剂BK610和BK612在利民选煤厂的应用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想变漂亮的三轮车
果树大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
三轮车历险记
垃圾分类:虽然“繁琐”但利已利民
机动三轮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自行车与三轮车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第三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