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应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土壤
——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校长邓秀新院士(续)

2014-05-16邓秀新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年7期
关键词:技术人员实验室大学

邓秀新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

5 实验室管理,关键是人力资源

5.1 必须重视技术人员

周:实验室管理思想重视是前提,除此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邓:搞好实验室管理,关键是实验室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问题,为什么一直没有解决?为什么很多人看到了问题但是解决不了?我们有很好的实验条件,但是开放度多数不够,对外服务不够。为什么?没有人!一谈到人就涉及到我国的人事制度。因为现在大学、科研机构,按我们这种体制,进来一个就出不去了。没有很好地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实验室的人力资源。设备可以一次买来,但是没有人就不能把它运转好。国外为什么能运转好?我们经过考察,人家有非常好的机制。比如韩国首尔大学一个国家投入的植物测试方面的实验室,为首尔地区测试服务,政府给一定的人员经费支撑,剩下经费靠有偿服务解决,这个测试中心是非营利机构,人可以公开招聘,可以有一套企业的运作办法,但是定为非营利公司,就要为大家服务。政府不去管这个机构,委托首尔大学管。美国、加拿大很多机构也是这样。而在我们国家就会遇到一些障碍。首先设备是国家投的,你不能去经营,一经营就与国有资产管理有关;其次是公司,既然是公司那就要营利就要挣钱,开票就要收税。另外,我们现在的工资制度也很麻烦。进入大学就要讲什么级,否则,工资就没法定给你。还有一个养老制度,我们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来了还有后顾之忧。到大学以后,工资都是按照教师系列或工程技术人员系列发放。工程技术人员在人们心目中好像就比教师“低一等”,这就导致大家不安心工作,有些工程技术人员,千方百计要转到教师岗位,好像有种做技术丢人的感觉,这实际上是理念上的错误,应予以改正。

5.2 建立一支专业队伍

周:搞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如何建设好这支专业技术队伍?

邓:真正来讲,我们从学校也好,从社会也好,对这支队伍应该给予高度重视。我们要重视动手的人,不要光重视动脑的人。国家首先在氛围上要营造一个大家重视动手的人,国家需要高级技工,需要人来开发仪器。否则就是不断地买,总是买别人的。其次就是待遇上应该条条道路通罗马,各行各业都可以出秀才,不仅仅是科学家,科学家不能没有他们的支撑。在国外大学,教师是动脑的,动手的主要靠技术人员。我们的技术人员多是研究生,研究生流动性大,毕业了就走了,往往这台仪器就“死”了。我们必须建立一支实验室的专业队伍。

周:对,实验室必须要有一支专业队伍。

邓:一个好的队伍,还要有不同的考核机制。实验室人员也去考论文,那他(她)就要准备自己的东西,不利于实验室建设。所以考核机制也要有不同的标准。大家都说办好学校要解决三支队伍的问题。第一支队伍是教师,现在有一套办法,职称本身有一套成长的台阶,进来有门槛,过程有考核,进步有台阶,退出有机制,这一套做得较好。第二支行政管理队伍,进来是科员、副科长、科长等,也是进来有门槛,成长有道路,退出有机制。唯独第三支实验技术人员队伍,进来以后有个误区,认为只是开个门找个人,或解决引进人才的配偶等等,观念上有问题。要把这个问题解决,首先思想上要重视,三支队伍少一支都不行。其次要有门槛,成长要有台阶,过程考核要有新的机制,退出有比较好的办法,只有这四个到位才能把人管好。现在实验技术人员基本上进来没有门槛或门槛不高;考核没有机制,就是考上下班,成长最多做个高级工程师就到顶了。因此很多人千方百计想转行,要当干部,不行就转教师或研究员,总之,现状是不稳定。实验室建设,人是第一的而不是仪器,首先要把这支队伍搞好。

6 提供基本条件,实行资源共享

周:培养创新型人才,实验室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邓:首先,提供基本的实验实习条件。本科生与研究生有差别,条件也不同,做研究时间、培养目标有差别。我们招生较多,跟国外相比,老师比例偏小。国外大学的师生比较高,我们考察了英国的9所大学,最好的剑桥牛津是1:2,一个员工2个学生。这里员工包含学校的所有发工资的行政人员,全体教员,支撑系统,如实验室等,还包括博士后,如果16000学生就有8000员工。这样就可以每个人带几个学生进实验室。我们这里本科生做不到,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的师生比是1:18左右,均带进实验室不可能,也不现实。而研究生就不同了,研究生现在一个教师一年招2~3个,3年9个人,博士一年1~2个人,我们现在一个教师可能两年招3个博士,这样一般一个人带十几个学生已经是很多了。一些研究条件较好的学科,具备完整的实验室、温室和田间实验条件(图6、7),我校面积较大,在校园内有比较完整的实验实习体系。比如搞园艺的,有果树资源圃、育苗、栽培到最后产品的加工各环节的研究实验条件,完整的实验体系,学生想在哪个方面锻炼都可以得到实现。从学科设置来讲应该给学生一个全面锻炼的实验条件(图7、8)。

第二、根据专业或学科甚至门类,建立一些共享的实验平台,提供单个课题或系科无法自己购置建设的基本条件,提升研究水平。即院系实验平台。

图7 整地作畦

图8 葡萄园新梢绑缚实习

第三、形成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参与管理,提高学生的实验室管理能力。过去的几年,在没有专职技术人员的情况下,我们探索了一个办法进行管理,就是学生自我管理。一个大团队,实验室有各种各样的设备,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参与管理,包括实验室日常的卫生,药品订购,设备的维护与厂家联系,其中,有些设备是专人负责。这个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没有固定技术人员的情况下,实验室的运转和服务问题,同时也锻炼了人。所以我们的学生出去以后到了单位都能把实验室管起来。因为他知道实验室运转需要什么,懂得过程管理。因此我觉得给学生提供好的实验条件以外还要有一套好的管理方法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

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我们的科教单位仪器共享性较差,一是观念问题,自家的东西宁愿放坏也不愿意让人家用坏的想法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过去经费少,好不容易买台设备,生怕用坏了,把它当成宝贝“保护着”,放一段时间就放坏了,特别是对于现代的一些带电脑的设备更是如此。二是前面讲的没有一个人员支撑体系,服务跟不上。比如说我这台设备搞得很好,测试很好,别人来用完了,3天调不回来,我就不愿让人家用,人家来找就说忙,将人家推走。过去我们设备少,后来设备多了,服务太忙,又没有支撑人员。完全靠教师去做服务也不现实。因此,提高共享性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共享好处很多,机制好了,发挥仪器的效益,同时也可以加快折旧更新。

周:从学校层面来看,实验室管理体制应怎么改革?

邓:刚才讲了,我们认识到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在用人制度上要改革,适应第三支队伍的发展。涉及人,就不能不提到社会的保障机制,单位养老负责医疗的体制不改革,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改起来就难多了。我们在探索一些办法来解决第三支队伍的问题,还没有很破题。前面讲了,要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科研设备的共享开放问题,需要学校上面的一些政策的改革。例如科研经费预算中,可否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将一定的比例直接划给学校,学校用这笔资金中的人员经费来聘请实验技术人员,科研经费多的,可以给课题聘请实验技术员(technician)。另外,国家允许国家投资的设备在大学建立服务性非盈利公司,提供一些政策,鼓励仪器设备开发共享,对社会开放。

7 实验平台建设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7.1 建立实验平台

周:实验平台建设你们是怎样进行的?

邓:过去很多人到国外去看,国外都是学校平台,回来以后就想建学校平台。我说,任何事情要有最佳的大小、最佳的规模,这个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对象相匹配是最佳的。在发达的国家,一些好的大学往往都很综合或多(学)科,本科生相对也较少。我们农业大学尽管很多是多科甚至是综合性大学,但以农科或生命科学为主的特征较明显。到国外去考察,看到人家的校级平台实际上主要就是为1~2个院服务,服务能力和服务的对象比较匹配。我们如果要建立生命方面的平台,例如电镜,往往是对大半个学校服务,往往排队排很长。因此,我们在建立平台时,一定要实事求是,考虑能力和需求的匹配问题,否则效果不佳,就会出现服务排长龙,技术人员没有时间去开发设备功能,降低设备的价值的现象。

周: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邓:我们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机制如果都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就能提高效率,这是最重要的。不是非要去模仿别人,人家学校就是一个平台你也没有必要只搞一个平台。这方面我们也还在探索,尚无值得介绍的经验。

7.2 建立合理管理制度

周:重大仪器设备的分散与集中管理情况确实比较复杂,你校还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邓:这里有一个合理的收费问题,尽管不折旧,但是运转要有保障。现在我们不能乱收费,收了要找麻烦。目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不想给你服务,说我忙;第二种是把费用收得很高,你用一次就觉得另外一个地方便宜于是就走了,收费不是目的,目的是不想对外开放。对这个问题我们有思考,但是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还是人的问题。比如说,国家级的实验室,即便是学校给编制,给你养人,那你应该对外开放。实验室就提出来了:“实验室百分之百对外开放,你放在我这儿干什么?我也是学校的一部分,设备放在重点实验室,应该先保障我的服务,然后才能对外。对外有多大空间我就开多大的门缝。”所以供需矛盾很大。这需要从观念上、管理上综合解决。

7.3 建立虚拟管理系统

周:从学校来讲,要把设备管理好,看来建一个虚拟的共用平台很重要。

邓:去年我们建了虚拟平台,运转不到一年,现在还在探索和宣传,老师要转变观念。系统好建,观念改变不容易,形成良性运转机制还有待时日。特别是关于技术人员的管理等问题,涉及编制、待遇、考核与激励等,特别是他们的地位问题,比较复杂。有些思考,正在艰难地推进。

周:邓校长从农业大学特点介绍了对实验室建设的许多看法,很有启迪作用。十分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猜你喜欢

技术人员实验室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大学求学的遗憾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