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型科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探究
2014-04-09杨志刚朱玉华
陈 力, 杨志刚, 朱玉华
(同济大学 a. 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 b.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上海 201804)
0 引 言
大型科技设施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对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随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的推进,大型科技设施被越来越多地立项。大型科技设施的拥有量和使用效率,可反映高校教学、科研的水平,是高校提高竞争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条件[2]。高校在学科交叉,人才队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同一所高校往往就可以解决设施从预研到建设直至运行的全过程管理。但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设施的预研、建设和运行往往仅从校内教学科研使用的需要考虑,导致建成后不适应校外用户的需求,难以向校外用户开放共享。
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以下简称“风洞中心”)是上海市首批“科教兴市”重大产业攻关项目,也是教育部历史上由高校承建的投入最大的大型科技设施,包括我国首座气动声学和热环境整车风洞以及一个多功能加工维护中心。项目投资5.2亿人民币。2004年12月奠基,历时4年多的建设,2009年7月投入试运行。其立项之初就考虑到不仅满足校内教学科研之用,也将对校外用户开放共享,定位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为我国蓬勃发展的汽车企业兼顾高铁和大飞机等企业的自主研发提供测试和科研服务。截止今年4月底,已累计提供测试服务超11 000机时,开放共享率达到95%以上。
1 开放共享的可行性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2013年两会期间谈到:“国家经费支持下产生的科学成果是大家共同享受的资源”。从设施供给方(高校)来说,较低的开机率导致大型科技设施的闲置浪费,缺乏校外用户的参与机制,开放共享的评价、监督和反馈机制等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开放共享的程度。从设施需求方(校外用户)来说,兴建大型科技设施不仅经费投入大,技术难度也大,如果自身使用需求量达不到一定比例,从投入产出比上来说也没有自己兴建的动力。汽车整车风洞从投入产出比上来说,目前国内任何一家车企都难以建成。尤其是对于一些带有公共服务非营利性质的大型科技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更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通过开放共享的方式,盘活存量,充分发挥大型科技设施的使用效率,服务全社会的科技事业。
风洞中心作为建在高校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其中立性和非营利的性质为其开放共享提供了可能性。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对测试数据及汽车外形的保密性要求极高。国外汽车风洞通常某车企的风洞只为本企业服务,很难实现设施的开放共享。而高校作为第三方机构,不涉及自身的竞争利益,只要为每一家用户做好保密工作,就为设施的开放共享提供了可能。同时,作为国家投入为主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投资回报等经济利润要求不高,只要实现设施的可持续运行即可,因此在收费等方面也给予用户最大的优惠,比国外同类风洞收费便宜30%左右。
2 开放共享的举措
2.1 调动高校和设施机组人员的积极性
要解决“共享”难的问题,首先就是要调动设施管理者的积极性[3]。要成功建立大型科技设施共享平台,必须重视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以及研究开放共享平台运行管理举措[4],需要调动作为大型科技设施供给方高校的积极性。通过政策导向、平台建设等措施从精神到物质层面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支持。对于从事一线工作的机组人员,学校要明确并认可其提供对外开放共享服务的工作量,建立约束和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可以设立大型科技设施效益奖。对设施管理规范、利用率和使用效益高、新功能新技术开发成果佳的机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5]。同时,对于大型科技设施的机组人员,应享有和科研人员同等的评聘职称并享受相应待遇的机会[6]。同时,也要对机组人员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以确保开放共享的服务质量。风洞中心自2009年试运行以来,先后被授予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中心。政府每年拨付一定的经费支持和鼓励风洞中心对外开展共享服务。风洞中心又根据其内部人员开展共享服务的工作量给予个人一定的奖励,如奖金和评优等。建立了机组自查、单位考核、学校检查的三级考核评价体系和相应的考核指标与奖励制度[7]。这样,从机制上就保证了高校和机组人员从事大型科技设施开放共享工作的积极性。
2.2 完善制度保障和人员配备
高校大型科技设施以往只是自我服务为主,只要服务好内部的师生和仪器设备即可,制定涉及安全、现场操作规程、师生管理等规章制度。一旦对外开放共享以后,就要考虑到校外用户的需求和管理。许多高校目前还没有一套(如共享管理办法、考评办法、奖惩制度等)大型科技设施共享的规章制度[8]。就风洞中心来说,在原先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保密、试验现场管理、用户服务流程及结算等一系管理和服务制度。按照科研人员、现场工程师、技师、管理支撑人员分层进行岗位设置,和进行了优化和补充。通过科学设岗,实行岗位管理,打破身份界限,引进教师转入或兼职承担试验技术工作[9],从而实现科研引领试验,试验支撑科研,相互配合,共同对外服务。
2.3 展示和推广开放共享的设施
高校的大型科技设施以前大都是“养在深闺人不识”,一般仅限高校教学科研之用,很少为校外用户尤其是企业用户服务,所以从开放共享的意识和宣传上都亟待加强。可以通过建立大型科技设施共享信息平台,既可对设施进行宣传,也便于开放共享的服务和管理[10]。风洞中心在建设伊始就定位为开放共享,通过如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国家大型科学仪器平台中心网站等进行宣传。另外,通过参加行业会议进行大会报告、为相关企业提供免费培训、为业内人士提供实地参加介绍等方式宣传和扩大风洞中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当然,用户的口碑也是重要的宣传渠道。所以,风洞中心非常注重通过服务建立良好的用户口碑。
2.4 整合校内其他资源共同对外服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势不可挡。因而传统的学科各自为战、独立开展科研服务的情况被打破,并且理论(科学)研究和实证(试验)研究相结合的趋势也愈发明显。高校大型科技设施的用武之地也更突出。风洞中心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广泛,包括机械、电信、力学、声学等多个领域,通过整合校内资源,跨学科、跨院系为企业开展服务。目前,已经和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机械学院、汽车学院、航空与力学学院、声学所等多个学科和院系合作,共同对外开展设施共享和科技研发服务。
2.5 鼓励用户全过程参与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服务用户,在设施预研阶段要进行用户估测和培育,确保设施建成后有足够的用户;在设施建设阶段要鼓励用户参建,充分调动用户的参建积极性;在设施运行阶段要注重用户服务和评价,这是开放共享能否持续的关键[11]。风洞中心在预研阶段,国内主要汽车整车企业和同济大学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从而坚定了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批准风洞中心项目立项的决心。在建设阶段,国内六家汽车整车企业的融资参建不仅解决了部分建设资金缺口,也锁定了首批重要校外共享用户。在运行阶段,用户的反馈和评价是做好用户服务工作的直接依据。目前,开发用户信息服务系统、成立用户委员会、建立公共数据库等数据、成果共享的各项工作都在进行中。
3 开放共享的成效
3.1 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运行
高校大型科技设施开放共享最直接最显性的的成效是提高了设施的使用效率。此前,大型科技设施普遍存在“私有化”、开放程度偏低、重复购置普遍等问题[12]。高校大型科技设施无人只要满足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需求,便已完成任务,造成了大量的设施资源闲置和浪费。设施闲置的另一个重要弊端在于长期的不运转,导致设施的损坏率很高,往往无法正常运行。高校以往只有国家拨付的大型科技设施的建设费用,而没有运行维护费用。运行维护经费不足,仪器设备维修不及时,而且对设备维修维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重建设不重维护[13],导致设施运行难以为继。风洞中心通过开放共享,采取有偿使用、非营利性质的收费原则,不仅解决了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的费用问题,也为主要设备的升级改造积累了资金,实现了“自我造血”的功能,为风洞中心的可持续运行奠定了基础。
3.2 支撑企业自主研发,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高校大型科技设施通过开放共享,在进行测试服务的同时,提供科研咨询帮助企业用户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实现科研攻关,有效服务和支撑了企业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风洞中心自投入试运营以来,已累计为60多家国内外汽车整车、零部件和高铁企业提供空气动力学、气动声学、热管理等方面的各类相关试验研究,累计完成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子系统研发试验项目900余项,测试车型2000多台,试验服务机时年增长超30%。风洞中心测试研发服务有力地支撑了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同时也加强了合资车企中方的话语权。
3.3 服务国家战略项目,科研试验两翼齐飞
高校大型科技设施耗资数亿,通常除了教学科研之用外,更多还需考虑到其经济、社会效益以及战略意义[14]。风洞中心除了对企业自主研发、全社会的节能减排贡献巨大之外,还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4年多来,风洞中心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性计划,为京沪高速列车设计完成核心验证,大客机试验也在积极接洽中,为高速列车和大飞机等国家战略项目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平台。
3.4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优秀管理团队
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该努力做到教学与科研融合,高校与企业联合[15]。大型科技设施一般专业性比较强,以此为依托,可以培养一批与之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汽车整车风洞在国内属于新生事物。通过开放共享服务,风洞中心培养锻炼了一支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运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风洞中心让前来做试验的相关企业技术人员从事车辆研发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风洞中心还积极参与同济大学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先后有50多名博士、硕士生选择了与风洞有关的科研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题目,毕业后大都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
3.5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持世界先进技术水平
高校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优势突出,各国对先进技术基本采取对外封锁,但对学术交流与合作则是开放的。高校大型科技设施在立项之初就立足国际一流,通过不断的科研引领、技术革新和设备升级,始终保持在世界先进水平。风洞中心在2010年被吸纳成为国际风洞联盟中的一员,也是我国第一个加入国际风洞联盟的单位。风洞中心先后与北美通用、克莱斯勒,德国大众、奥迪、FKFS风洞进行空气动力、气动噪声等方面的对标实验,完成与国际先进风洞测试相互认证。这也使得德国大众、美国通用等跨国车企同意将部分风洞试验及车辆研发工作移至中国进行。同时,风洞中心还促成了国际知名汽车设计企业乔治亚罗落户上海嘉定,风洞中心的开放共享为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设计支撑平台。
4 结 语
随着高校大型科技设施数量的不断增加,在满足现有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需求的同时,设施的开放共享是必然趋势。国家要在政策层面相应引导,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盘活存量,鼓励设施供给方的开放共享。高校作为设施的供给方,在设计之初就要打破自我服务的壁垒,考虑到未来的开放共享,对开放共享的可行性和举措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设施的使用效率,实现设施的可持续运行。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作为一个由高校承建、校外用户参与共建的大型科技设施典型代表,在开放共享中做出的有益探索,得到了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委的肯定。未来,风洞中心将在引领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充分体现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作用以及用户服务的深化和拓展方面作进一步探索,为高效优质、可持续的开放共享提供保障。
[1] 周智男,李玉霞,王 辉.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立的探究[J]. 农业网络信息,2009(2): 112-113.
ZHOU Zhi-nan,LI Yu-xia,WANG Hui. Discussion on building colleges large-scale equipment sharing platform[J].Agricultural Network Information,2009(2): 112-113.
[2] 蓝增全,谢 涌,李本德,等. 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98-201.
LAN Zeng-quan,XIE Yong,LI Ben-de,et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sharing mechanism[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1,28(7):198-201.
[3] 张丽梅,刘 震.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293-295.
ZHANG Li-mei,LIU Zhen.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 of open-sharing platform for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9,26(3):293-295.
[4] 曾晓思.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研究综述[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5):183-185.
ZENG Xiao-si. Review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Sharing in University[J]. Experi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10(5):183-185.
[5] 蔡 兵,刘姝伶,尹玲娜,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259-263.
CAI Bing,LIU Shu-ling,YIN Ling-na,et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Opening-up and sharing of Large-scale Apparatus and Equipment in Universities[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4,33(2):259-263.
[6] 李云峰,汪成楚,李剑锋,等. 理工类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模式的探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288-291.
LI Yun-feng,WANG Cheng-chu,LI Jian-feng,etal. Discussion on sharing mode for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0,27(3):288-291.
[7] 严 薇,柴 毅,廖 琪. 构建高效运行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4-7.
YAN Wei, CHAI Yi, LIAO Qi. Constructing sharing system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with efficient operation[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 2010,27(10):4-7.
[8] 王全喜,常志玲,颉潭成,等.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013.4:244-246.
WANG Quan-xi,CHANG Zhi-ling,XIE Tan-cheng,etal. Study of Sharing Mechanism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in Universities[J]. Modern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13.4:244-246.
[9] 陈 静,唐锋昌,匡 健,等. 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与管理机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5):145-146.
CHEN Jing, TANG Feng-chang, KHANG Jian,etal. Resource Sha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 & Equipment [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08,27(5):145-146.
[10] 英卫峰,高 言,赵会武.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若干问题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213-216.
YING Weifeng,Gao Yan,Zhao Huiwu. Research on some problems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sharing[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1,28(11):213-216.
[11] 杜 澄,尚智丛等著. 国家大科学工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2] 张 炜,刘雁红,胡 煜,等. 高校大型仪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实验室科学,2009(2):169-171.
ZHANG Wei,LIU Yan-hong,HU Yu,etal. A research on existing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for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s large equipment[J]. Laboratory Science,2009(2):169-171.
[13] 刘嘉南,潘信吉.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研究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284-287.
LIU Jia-nan, PAN Xin-ji. Exploration on University Large-scale Instrument & Equipment Opening Share[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 2009,28(3):284-287.
[14] 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领域战略研究组. 中国至205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路线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5] 左玉生,林 俐,孟正大,等.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共享模式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211-213.
ZUO Yu-sheng,LIN Li,MENG Zheng-da,etal. Research on sharing modes of large-scale instruments sharing platform[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3,30(6):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