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4-05-12易祖盛
易祖盛
摘 要:主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活动、成果积累检验、实践应用探讨了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突出探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提出自己对探究性学习的几点理性思考。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问题;基础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广大的教师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这一话题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关注。学者们不同的研究成果为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理论平台。但广大一线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感到困惑、迷惘。因此,有必要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促使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诠释
探究性学习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取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生从真实的情景或书本知识情景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或“研究问题”。它的内容是以问题形式呈现,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探究性学习一般经历以下过程: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解释证据;主动交流。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量来评估的,教师考虑的更多的是怎样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评估更多的是通过考试来测定其知识掌握程度,学生掌握课本的知识成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这种模式不可否认存在弊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忽略学习中的探索过程而直奔结果,长此以往,学生缺少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养成唯书本的思维定式,创新型人才培养受到很大抑制。而探究性学习它不是一种“知识”教育,而是一种学习方法论,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1.创设问题情境
任何学习都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学生在探索问题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一个适合的问题情境。情境的创设可以是语言、挂图、实验、录像等,它能使学生以极高的兴趣和热情,兴奋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先拿出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怎么拉也不会使三角形变形;接着,我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随手在两对角拉动几下,结果平行四边形变形了;然后,我在它的两对角上钉上一根木条,让学生来拉,结果谁也拉不动。学生起了疑心:为什么在对角上钉一根木条便拉不动?这样,从演示到实验,动静结合,创设了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我要学”之情油然而生。
2.设计问题
探究必须有研究对象,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问题的设计应该是有意义的、现实的,必须具有挑战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产生庞大的吸引力,使学生萌生需要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设计问题时应注意让学生不能轻易得到结论,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即问题不能一步就解决,也不能过于笼统或漫无边际,知识涉及面过于广泛易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从下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时,我设计的问题是:
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板因故被打成如下图所示的两块,现要到玻璃店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两块都带去?
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带去一块就够了,有的说带两块去保险些。这时,我没有立刻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给出以下问题:
(1)已知两条线段及一个角,能否确定一个三角形?
(2)对(1)中的条件进一步思考,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具备几个独立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3)观察确定给出已知线段与角有何关系?
(4)如何根据这些条件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5)这些相应的判定方法你能给它们起个好记的名称吗?
创设这几个开放式探究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创新欲,培养学生数学意识、问题意识。
3.探究活动
这一过程主要是学生动脑动手,或实验操作,或主动协作探究,教师则要点拨、指导、组织、参与、合作。学习的方式丰富多彩:学生既可以观察、推理,也可以实际操作,学生既可以大胆猜想、质疑、比较,也可以展开讨论,为最终解决问题得到实质性的意见。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几点:
(1)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尤其是对“数困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指导思维活跃的同学给“数困生”创造发言和操作的机会,要杜绝好学生霸占话语权而“数困生”把讨论当作“避风港”这一类现象。多帮助关心他们,最终形成热烈、高效、积极的讨论气氛。
(2)要指导学生讨论。有一部分学生不愿讨论或不会讨论,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明白讨论的方法、过程和要点。这样,学生在讨论时会有的放矢,才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3)在讨论过程中不能只图形式,量多质劣,或热热闹闹走过场而无结果。教师要对关键问题、重难点问题设计讨论环节,而对那些一看就会或不具备挑战性,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讨论。
(4)在讨论时,教师要适时、适度点拨。学生在讨论中往往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影响探究的进程和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参与者、合作者的作用,积极融入讨论中去,及时点拨。共性的问题集中解决,个别问题个别点拨,当堂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后解决。
4.成果积累检查
学生讨论结束后,让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情况、结果,然后对各小组的情况评比,从而最终确定结论。对效果好的小组或提出创新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讨论质量低的小组或个人提出希望。在这环节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对典型、共性的问题也可进一步讨论,使探究活动逐步走向深入。
5.实践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应多设计有一定难度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去解决。在这一环节中可就问题的解决方法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鼓励学生向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不少中考试题涉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诸如利息、利润、最优化等问题,均与生活息息相关,真正反映了数学新课程的理念。如,某旅行社推出两种优惠售票方案,以吸引旅客,方案A:无论大人小孩一律八折售票;方案B:无论大人小孩一律七折,每张票另加收10元手续费。现为旅客提供两处景点:甲地票价每张100元;乙地票价每张200元。假如你们有几位同学要去甲地旅游,你们会选择哪一种购票方式?如果要去乙地旅游呢?在什么情况下选择方案A才合算?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创新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只有真正理解它的深刻含义,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理性思考
1.转变教学观念,营造研究氛围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则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和合作者,负有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使命。探究性学习能促进知识积极的和有意义的建构,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着力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让探究性学习进入课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挖掘教学资源,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关键不是有没有探究性学习的课题,而是在于教师有没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让探究成为教学工作中一个自觉的行动,使探究性学习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这样才能使其有不竭的发展动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探究”型,真正实现学习的革命。
3.重视教学过程,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告诉我们,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只会解几道题更重要,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苗瑞强.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践.中国教育报,2002-07-19.
[2]王超卓.教者创境 学者生趣.广东教育,2002(09).
[3]宁国宏.重视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南方论刊,2010(s2).
(作者单位 广东惠州市龙门县龙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