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表达及其关系
2014-05-08张学兰
张学兰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郑州45000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传统观念认为该病在欧美国家较多见,但近年研究表明,UC也是我国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并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1]。研究发现,UC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及精神等因素有关,尤其是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平衡失调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了UC患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表达及其关系,旨在为其诊断和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UC患者69例(UC组),男43例、女25例,年龄22~63(41.13 ±12.23)岁,均符合2007 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UC诊断标准[2];排除结肠炎诊断不明确,以及患有感染、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Truelove-Witts病情程度分级为轻度17例,中度32例,重度20例;Truelove病理分级为Ⅰ级15例,Ⅱ级33例,Ⅲ级21例。另选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19~65(39.52±12.46)岁。两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抽取UC组入院后(对照组查体时)的空腹静脉血3 mL,1 5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清(即血清),置于-80℃保存。采用ELISA法、深圳晶美生物公司产试剂盒检测其血清TNF-α、白介素-1β(IL-1β)、IL-4、IL-13 表达,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两变量间的相互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表达比较 见表1。UC组血清促炎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抗炎因子IL-4和IL-13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 均 <0.05)。
表1 两组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表达比较(pg/mL,±s)
表1 两组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表达比较(pg/mL,±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UC 组 69 97.95 ±24.03*200.75 ±58.60* 30.16 ±10.10*35.51 ±10.34*对照组 60 36.13 ±10.31 62.29 ±11.34 40.85 ± 9.77 50.61±11.38
2.2 不同病情程度UC患者的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表达比较 见表2。随着病情加重,UC患者的血清TNF-α、IL-1β 表达水平逐渐升高,IL-4、IL-13 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均<0.05)。
2.3 不同病理分级UC患者的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表达比较 不同病理分级UC患者血清TNF-α、IL-1β、IL-4和IL-13表达不同(P 均 <0.05);随着病理分级升高,血清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而 IL-4和IL-13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均 <0.05)。
表2 不同病情程度UC患者的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表达比较(pg/mL,±s)
表2 不同病情程度UC患者的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表达比较(pg/mL,±s)
注:与轻度比较,*P <0.05;与中度比较,#P <0.05
轻度 17 81.69 ±14.81 146.29 ±30.25 37.41 ±10.64 41.77 ±11.15中度 32 96.36 ±23.88* 205.85 ±48.72* 29.97 ± 9.75* 35.72 ± 8.96*重度 20 114.30 ±20.62*#238.89 ±58.49*#24.31 ± 5.58*#29.85 ± 7.48*#
表3 不同病理分级UC患者的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表达比较(pg/mL,±s)
表3 不同病理分级UC患者的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表达比较(pg/mL,±s)
注:与Ⅰ级比较,*P <0.05;与Ⅱ级比较,#P <0.05
Ⅰ级 15 80.65 ±15.07 143.88 ±31.28 37.27 ±11.28 42.88 ±10.95Ⅱ级 33 94.24 ±21.41* 202.51 ±48.76* 30.71 ± 9.76* 35.86 ± 8.96*Ⅲ级 21 116.13 ±21.76*#238.62 ±57.02*#24.22 ± 5.45*#29.70 ± 7.33*#
2.4 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C患者的血清 TNF-α 与 IL-4、IL-13,以及 IL-1β 与 IL-4、IL-13均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 -0.756、-0.869、-0.749、-0.856,P 均 <0.05)。
3 讨论
目前,虽然UC的确切病因不明,但许多研究表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的炎性反应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3]。T辅助细胞(Th)在免疫环节中处于核心地位,主要包括Th1和Th2细胞,前者具有促炎作用,后者则发挥抗炎作用。正常情况下,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在各种病理因素作用下,一旦Th1/Th2亚群平衡机制紊乱,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发生变化且功能失调,就会导致自身免疫病、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在 UC 发病中起重要作用[4,5]。TNF-α 和 IL-1β 属于促炎因子,TNF-α在炎症发生初期可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并与其产生协同作用,参与UC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6]。IL-1β可促进血管内皮—白细胞黏附分子表达,趋化炎性细胞进入肠道病变部位,从而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其mRNA表达与UC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7]。IL-4和IL-10属于抗炎因子,IL-4主要由Th2亚群产生,其水平越高,对Th1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越强。研究表明,UC患者IL-4 mRNA表达减少[8]。IL-13与 IL-4共用Ⅱ型受体,与IL-4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抑制炎性介质生成,从而控制炎症、维持机体稳态,在调节Th2型肠道炎症时起重要作用[9]。
本研究发现,UC组促炎因子 TNF-α、IL-1β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病情程度和病理分级升高而显著升高;抗炎因子IL-4、IL-13表达均低于对照组,且随着病情程度和病理分级升高而显著降低,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相符[10,11]。说明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促炎因子通过免疫上调和促进炎症活性而加重肠道黏膜组织损伤,抗炎因子因大量消耗而无法控制炎症反应。因此推断,UC患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促炎因子占据优势发挥其病理作用,对UC的发生、发展起了关键作用。本研究还发现,UC患者的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呈明显负相关,进一步说明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参与UC的发生、发展。
总之,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动态平衡发生紊乱,促炎因子过度表达,二者表达有密切的关系,这为UC的诊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1]曾昭静,吕小平.IL-27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J].山东医药,2012,52(13):93-95.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写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545-550.
[3]颜君,周国华.溃疡性结肠炎中Toll样受体的变化[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25(2):121-123.
[4]Akitake R,Nakase H,Tamaoki M,et al.Modulation of Th1/Th2 balance by infliximab rescues postoperative occurrence of small-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ssociated with ulcerative colitis[J].Dig Dis Sci,2010,55(6):1781-1784.
[5]Zhang HL,Li HF.The Th1/Th2 paradigm in Guillain-Barre syndrome[J].Arch Neurol,2011,68(9):1209-1210.
[6]关伟,陈建林.奥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6和 IL-8 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1,9(7):1054-1055.
[7]甘华田,欧阳钦,贾道全,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核因子-κB活化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4):252-255.
[8]Rogy MA,Beinhauer BG,Reinisch W,et al.Transfer of interleukin-4 and interleukin-10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of the rectum[J].Hum Gene Ther,2000,11(12):1731-1741.
[9]Rosen MJ,Frey MR,Washington MK,et al.STAT6 activation in ulcerative colitis:a new target for prevention of IL-13-induced colon epithelial cell dysfunction[J].Inflamm Bowel Dis,2011,17(11):2224-2234.
[10]庞艳华,郑长青,王轶淳,等.IL-4和IL-13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5,14(4):410-412.
[11]陈吉,高美丽,白晓茹,等.核因子-κB和细胞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2):20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