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年龄和最好成绩特征分析
2014-05-07吕雪松
吕雪松
女子铅球项目是我国田径运动优势项目,有多名运动员在奥运会及其他世界大赛上屡创佳绩。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至今,历经 7届奥运会,我国男子铅球项目还没有一名运动员参加过奥运会该项目比赛。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男子铅球项目在亚洲田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亚洲其它一些国家水平迅速提高,印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先后有多名运动员的成绩超过了 20.40m,部分运动员在最近几届奥运会获得了参赛资格[1,2]。而我国男子铅球项目与亚洲和世界水平的差距在扩大。铅球项目是一项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速度力量型项目[3],影响铅球投掷远度的因素主要由三个:铅球出手初速度、出手高度、出手角度,其中铅球出手初速度是最重要的因素,对提高投掷成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铅球出手初速度的大小与运动员的绝对力量、爆发力和技术动作的合理性有紧密联系,力量与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关系较大,铅球出手高度与运动员的身高密切相关。通过对北京奥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年龄与个人最好成绩等参数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这 5项基本参数的特点和规律,对该项目的科学选材和训练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男子铅球比赛的全部45名运动员(有 3人资料缺失,实际为 42人),平均成绩为20.88m,代表了目前该项目的世界水平。以运动员的个人最好成绩、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年龄 5项基本参数作为研究的原始数据。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官方网站和国际田径联合会(IAAF)官方网站获取所要研究的42名运动员的个人最好成绩、身高、体重、年龄四项基本数据,同时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本研究的基础与理论支撑。
1.2.2 数理统计 对运动员的4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并根据公式(体重/身高×1000)算出克托莱指数。按成绩把42名运动员分为A、B两组。成绩较好的为A组、较差的为B组。运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主要涉及描述性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中的one-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和多个独立样本卡方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北京奥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平均年龄、个人最好成绩分析
表1 北京奥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平均年龄、个人最好成绩统计一览表
按个人最好成绩,把42名运动员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成绩达到或超过21.00m者,B组为最好成绩在21.00m以下者。从表1可以看出,42名运动员的个人最好成绩平均值为20.88m,其中A组平均值为21.63m ,B组为20.46m ,A组高1.17m,经卡方检验,两组运动员平均成绩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42名运动员平均身高为 190.67cm,A组和 B组运动员平均身高分别为190.27cm、190.89cm,B组略高,两组运动员平均身高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2名运动员平均体重为124.79kg,A组和B组运动员平均体重分别为132.13kg、120.70kg。成绩较好的A组运动员平均体重多11.43kg,两组运动员员平均体重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42名运动员平均克托莱指数为 654.50,A组运动员克托莱指数平均值为694.94,B组为632.03,A组高62.91,两组运动员平均克托莱指数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42名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8.67岁,A组运动员平均年龄为30.80岁,B组为27.48岁,A组高3.32岁,两组运动员平均年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成绩较好的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身高平均值在190cm左右,具有较大的体重和克托莱指数,身体强壮,保持运动寿命的时间较长。
2.2 北京奥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年龄结构特征分析
2.2.1 身高结构特征 研究把身高划分为 180~185cm,186cm~190cm,191cm~195cm,196cm~200cm,200cm以上5个区间,由表2可知,运动员身高在186cm~190cm之间比例最大,为38.1%,但个人最好成绩平均为20.57m,为5个区间中最低。身高在 191cm~195cm,200cm以上和196cm~200cm之间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9.0%,11.9%,9.5%,而身高在 196cm~200cm之间的运动员平均成绩最好,为21.40m。身高处在180cm~185cm的运动员人数所占比例为21.4%,平均成绩为21.17m,均排在五个区间的第二位,说明身材较矮的运动员也可以取得优异成绩,身高不是影响该项目成绩的主要因素。经检验,运动员身高结构符合正态分布,形成了稳定的结构特征。
表2 北京奥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身高结构特征统计一览表
2.2.2 体重结构特征 把体重划分为106kg以下、106kg~115kg、116kdg~125kg、126kg~135kg,136kg~145kg,145kg以上6个区间,由表3可知,运动员体重在116kg~125kg和126~135kg两个区间的比例最大,均为33.3%,合计占 66.6%,这两个区间运动员最好成绩平均值不是最大,分别为20.62m,20.96m。体重在136kg~145kg区间的运动员比例为 11.9%,成绩平均值最大,为 21.67m。体重在 145kg以上者比例为 4.8%,成绩平均值排第二位,为21.40m.具备较大体重的运动员成绩也较好,说明体重和力量水平是影响专项成绩的重要因素 。体重在106kg以下、106~115 kg两个区间的运动员比例分别为9.5%、7.1%。经检验,运动员体重结构符合正态分布,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结构特征。
表3 北京奥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体重结构特征统计一览表
2.2.3 克托莱指数结构特征 克托莱指数作为体重和身高的派生指标,其合理性在于身高主要受遗传控制,而体重更多受环境、营养及运动训练等后天因素影响[4,5]。而克托莱指数可以比较全面的反映出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研究把克托莱指数划分为550及以下、550~600、601~650、651~700、701~750、750以上6个区间,由表4可知,运动员克托莱指数在 651~700区间的人数最多,所占比例为42.9%,成绩平均值为 20.88m,克托莱指数在 701~750,601~650区间的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9.0%,16.7%.克托莱指数在750以上者比例仅为4.8%,但成绩平均值最大,为22.49m。说明该项目运动员具备较大的克托莱指数,身体强壮,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条件。经检验,运动员克托莱指数符合正态分布,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结构特征。
表4 北京奥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克托莱指数结构特征统计一览表
2.2.4 年龄结构特征 研究把年龄划分为 23岁以下、23~25岁、26~28岁、29~32岁、33~36岁5个区间。年龄在26~28岁区间者所占比例最大为40.5%,成绩平均值为 20.80m,年龄在 29~32岁之间者所占比例为26.2%,成绩平均值为21.16m,年龄在33~36岁之间者所占比例为9.5%,成绩平均值最大,为21.57m,说明这部分运动员保持了较长的运动寿命,而年龄在23~25岁和23岁以下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9.0%和4.8%,平均成绩分别为20.30m,20.52m,成绩平均值在五个区域中处于倒数第1和倒数第2位,说明该项目运动员的成才年限或运动寿命保持的年限较长。
表5 北京奥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年龄结构特征统计一览表
3 结论与建议
(1)北京奥运会男子铅球运动员A组个人最好成绩、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年龄平均值分别为:21.63m、190.27cm、132.13kg、694.94、30.80岁,B组运动员这几项数据平均值分别为:20.46m、190.89cm、120.70kg、632.03、27.48岁,两组运动员身高平均值基本相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成绩较好的A组运动员平均体重、克托莱指数、年龄,均大于B组,平均体重,克托莱指数,年龄,个人最好成绩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一般身高在190cm上下,具有较大的体重(132kg左右)和克托莱指数(695左右),身体强壮是该项目优秀运动员身体形态的重要特征。该项目运动员成才年限或保持运动寿命的时间较长。
(2)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年龄四大基本参数结构特征,均符合正态分布.说明该项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竞技年龄等有较为稳定的特征。
(3)本研究有9名的运动员身高在180cm~185cm之间,平均成绩为 21.17m,其中有两名运动员的最好成绩都超过了22m,排在所有参赛运动员的第2和第3位。这些运动员的共同特征为:身材不高,但体重和克托莱指数较大,均采用旋转推铅球技术。这对我国该项目的选材和训练提供了借鉴,我国男女平均身高和体重均低于欧美国家,选拔身高体壮者从事专项训练受到一定的局限,但选拔身高为185cm左右,具有较大体重,较好的力量,较好协调性的运动员,学习和熟练掌握先进的旋转推铅球技术,是我国提高该项目水平的一条途径。
[1]第 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官方网站 http://results.beijing 2008.cn / WRM/CHI /Schedule/ AT.shtml.
[2]国际田径联合会(IAAF)官方网站.http://www.iaaf.org/search/index.htmx?q=shotput.
[3]阚福林.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铅球训练的体会[J].中国体育教练员 1994(1):11~13.
[4]段世杰,尚修堂,等.中国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5]邢红林,祁 宁,孙 荫.对我国男子排球联赛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的动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