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与比获胜更重要

2014-05-06杨亚锡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目的参与信念

杨亚锡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4-000-01

摘 要 “参与比获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不惜任何代价的功利主义缺背道而驰,在彻底更新奥运信念的竞争意愿下提出对“参与”和“获胜”给予“双重关注”的观点。

关键词 参与 获胜 信念 目的

一、引言

第29界北京奥运会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成为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而紧随其后的第13界世界残疾人奥运会得到的关注却是寥寥,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残疾人体育是一种特殊体育,1994年邓朴方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日本一位已故康复医学专家的话:“残疾人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为了比赛,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把残疾人从病房和家庭解放出来,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待遇。”这是对残疾人体育最好的注解。然而在健全人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中,频频提出并出现在历届奥运会及有关奥林匹克活动的场合与刊物上的“参与比获胜更重要”受到非议,这类阉割奥运精神的信念短语不仅令人困惑,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中误导了奥运和申奥等诸多重大行动方略的抉择。

二、问题

所谓信念,是对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内在确认,一个人选准的努力目标,理应是他自己认定值得追求的境界。德国科隆体育学院卡尔·迪姆研究所1966年出版的《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体育文选》法文本中顾拜旦在1908年7月24日在英国政府举行的宴会上的演讲,这段话的全文如下:“可以认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物质文明——我们通常称之为机械文明,使一切事物美好起来,但有些威胁奥林匹克理想的弊端却令人不安。诚然,我无庸隐晦,‘费尔泼赖处于危险之中。特别是由于种种毒害毫无顾忌地滋長,造成竞赛的狂热,赌博和冒险的狂热,因此如果我们着手进行一次改革运动来反对这种冒险,我深信会得到这个国家舆论的支持—这些舆论会来自为自身健康、为教育价值、为完善人类的一切爱好体育的人们,也许是最为有力的因素之一。上星期天,在美国圣保罗组织的一次运动员受奖大会上,宾夕法尼亚州大主教用中肯的话语提醒大家注意:‘对奥运会来说,取胜没有参加更为重要。”顾拜旦的赞赏大主教那段富于哲理的话语,真正的目的在于强调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生活哲学,是一种深邃的思想。

顾拜旦这次是用英文发表演说的。这句名言的英文原文是:“The important thing in these Olympiads is less to win than to take part”,直译应为“取胜没有参加更重要”。按照汉语的习惯表达方法,译为“参加比取胜更重要”比较顺口。这样一纠正就符合逻辑了,意思是说对奥运会而言,参加重要,取胜也重要,但二者相比较,参加比取胜更重要。“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一句中确实没有表征“什么绝对重要,什么根本不重要”之意,这种说法是过分地强调了参与而极大地忽视了取胜,取胜要从几方面理解:一是超越自己,战胜自己,克服自己的弱点;一个是对自然的克服,一个是力争战胜对手。“The essenitial thing is not to have conquered but to have fought well。”

1984年我国初次重返奥运盛会,一切陌生,事事感觉神秘,当时的信念确实是重在参与;唯其不敢奢求胜果,因而许海峰的一块射击项目金牌,才给国人带了过高的意外惊喜;更没想到的是,首战奥运或就摘取15块金牌,且15块金牌就将我国推上金牌总数的第四把交椅。喜出望外,1985年开始谋划2000年的中国体育,此间的心态已然不再是重在参与,其实力争上游的方略不论是对谁人都可取,不和谐之处就是在于,明明是举弓搭箭一意射向奥运三甲,嘴上却仍在虔诚地声称不在乎取胜而重在参与,心口不一,百般破绽,1988年汉城奥运会我们不但未能保住上届奥运会的排位,反而以区区5块金牌的弱势被挤出前10名,当时举国上下一片悲怒哀怨之声,以至于有人称作是兵败汉城,也有众多人与之共鸣。不禁要问,既然说重在参与,又何必如此大动肝火地愤愤不平?

三、价值目的

按照常识性的想法,人们总倾向于把价值归属于结果,而把行动看成是手段。奥林匹克宪章似乎既重参与又重获胜,但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只给“最快、最高、最强”者发金牌。在这种意识中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成功。一个运动员稍微有一点意识的就会发现,如果仅把价值关注落实在比赛的结果上,无论什么样的结果实际上都不值得为之付出努力,因为要得到所期望的结果注定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且这种努力的代价常常会抵消了结果的意义。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取决于是否能够敏感到成功之所在。这里要有的是双重关注,即不仅意识到结果的价值而且尤其意识到通向结果的行动的价值,不仅把获胜看作是成功的生活而且尤其把行动看成是成功的生活,“参与比获胜更重要”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也是对行动本身的关注,但却有着一个自欺欺人的缺陷:过程或参与并不必然地组合成功,或者说,并非任何一种过程或参与都必然导致成功。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仅仅关注到了“参与”而在于关注到其本身就是一种组合成功并能够造就成功的过程

有胜有败都属正常现象,追求理想必须付出代价,却不应心生怨恨尤甚或力索报偿。宣讲参与竞争重于获取优胜,就是在自戒戒人,不要事事都讲近前功利性。

四、结语

无论是义务论式的“参与比获胜更重要”还是功利论式的“不惜任何代价获胜”,这种在运动竞赛生活中将行动与结果价值上的分离十分容易引出康德的完全出于功利考虑的民间生活教育:每个人应该以几乎一生的劳神苦求获得老来福,就像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一样,企图穷一生这精力在最后金榜题名之时而获得“黄金屋”和“颜如玉”。对这样的人来讲,生活永远不会开始,对这样的运动员来讲,他一生也未参加真正的奥林匹克运动。因此,我们要对“参与”与“获胜”予以双重关注。

猜你喜欢

目的参与信念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信念
浅析高中生社会实践的目的与方法
廉洁校园文化建设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研究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小学生参加篮球训练的特点分析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