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与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心理行为特征的多层次比较
2014-05-05刘培培刘新民穆露露
刘培培 刘新民 李 秀 张 瑾 穆露露
皖南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芜湖 241002
阿片类与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心理行为特征的多层次比较
刘培培 刘新民▲李 秀 张 瑾 穆露露
皖南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芜湖 241002
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比较阿片类及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的心理行为特点,为苯丙胺类毒品滥用者的心理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90项症状清单、艾森克人格问卷对616例强制戒毒人员进行调查。 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婚姻状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滥用史方面,两组的差异表现在戒毒次数及自感健康状况;SCL-90测试结果显示,阿片类毒品滥用者躯体化因子及阳性项目数均高于苯丙胺类毒品滥用者;EPQ结果显示,两者仅在内外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阿片类毒品依赖者相比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呈现年轻、未婚、个性外倾及心理健康水平较好的特点,提示心理康复训练应区别对待两类吸毒人群。
阿片类毒品依赖者;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阿片类毒品曾是对人类社会危害历史最长的一类精神活性物质,但是从21世纪起苯丙胺类毒品在中国大地蔓延开来。阿片类毒品的打击防范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对苯丙胺类毒品的定性及认识却相形见绌。邹海欧等[1]对138例甲基苯丙胺滥用者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对苯丙胺类毒品存在认知偏差:80.4%的调查对象认为苯丙胺类毒品成瘾性较小,84.8%的调查对象认为吸食苯丙胺类毒品是身份或个性的象征。动物实验却发现即使一次单剂量使用苯丙胺类毒品就可以产生“急性强化效应”,表明其成瘾的潜力很大[2]。基于此,本研究对苯丙胺类与阿片类毒品依赖者从心理行为特征进行多层次比较分析,旨在对苯丙胺类毒品有进一步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 月对正在接受强制戒毒的安徽省某强制隔离康复中心毒品依赖者发放调查问卷650份,剔除无效问卷34份,回收有效问卷616份。研究对象入组标准:苯丙胺类毒品滥用者(共223例)及阿片类毒品滥用者(共393例)且符合CCMD-3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诊断标准。
1.2 研究方法
①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及药物滥用史;②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用于分析的指标有总分、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③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用于分析的指标为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及说谎(L)。
1.3 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录入SPSS 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人口学特征及药物滥用史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理论频数<5的比较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SCL-90、EPQ测试结果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及药物滥用史的比较
两组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及戒毒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自感健康状况优于阿片类毒品依赖者(P<0.05)(表1)。
表1 阿片类与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的人口学特征及药物滥用史的比较[n(%)]
2.2 SCL-90测试结果的比较
两类吸毒人员的总分及各因子分皆高于全国常模[3],在躯体化因子及阳性项目数上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阿片类与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SCL-90测评结果的比较(分,±s)
表2 阿片类与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SCL-90测评结果的比较(分,±s)
项目 阿片类(n=393)苯丙胺类(n=223) t值 P值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总分阳性项目数2.079±0.786 2.071±0.722 1.856±0.705 2.021±0.801 1.879±0.780 1.963±0.839 1.529±0.619 1.806±0.718 1.765±0.697 172.338±58.707 43.432±23.670 1.912±0.697 2.012±0.639 1.816±0.606 1.941±0.742 1.819±0.679 1.973±0.803 1.509±0.593 1.749±0.683 1.674±0.611 165.628±50.529 39.076±20.913 2.717 1.013 0.743 1.226 1.000 0.147 0.399 0.963 1.689 1.491 2.364 0.007 0.311 0.458 0.221 0.318 0.883 0.690 0.336 0.912 0.137 0.018
2.3 EPQ测试结果的比较
两组研究对象仅在E因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
表3 阿片类与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EPQ测评结果的比较(分,±s)
表3 阿片类与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EPQ测评结果的比较(分,±s)
分量表 阿片类(n=393) 苯丙胺类(n=223) t值 P值E N P L 51.311±8.336 57.052±10.044 55.756±11.781 44.533±10.275 54.425±9.906 56.426±10.136 55.671±11.531 45.733±9.680 3.965 0.741 0.086 1.422 0.000 0.459 0.931 0.155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与阿片类毒品相比,苯丙胺类毒品滥用者年龄较小,既往有类似结论[4];性别差异未打破“男性吸毒者”这一社会刻板印象,但更多的女性裹挟其中。有学者认为,女性吸毒人数的攀升可由风险行为引发复杂的社会和公共问题,可以衡量社会道德水平、反映治安状况[5]。苯丙胺类毒品滥用者未婚者居多,提示应关注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的原生家庭。已有研究证实,家庭对吸毒者的重要性,如脱毒治疗中家庭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庭因素是青少年吸毒的主要原因等[6-7]。药物滥用史方面,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首次戒毒人数显著多于阿片类毒品滥用者(P<0.00)。这印证了苯丙胺类毒品的“流行”,警示应更深入地探讨促成吸毒行为的心理机制,为苯丙胺类毒品的防控提供行而有效的理论指导。有文献报道,首次戒毒者心理功能优于多次戒毒者[8],心理健康水平对保持操守率有重要影响[9-10],提示戒毒工作者应给予首次戒毒人员更多关注。
两类吸毒人员SCL-90的各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3],表明成瘾者仅进行临床脱瘾是不够的。成瘾者在脱瘾治疗一段时间后主要的戒断症状是可以消除的,但仍会残留部分稽延症状,如乏力、纳差、胸闷等符合精神活性物质的药理学特性。刘志明[2]研究发现,苯丙胺类毒品的躯体依赖比阿片类毒品较弱。前述自感健康状况一栏中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自感健康状况优于阿片类毒品依赖者(P<0.05),说明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存在躯体化症状,但程度不及阿片类毒品滥用者严重(P<0.05)。阳性项目数的统计学差异表明苯丙胺类毒品滥用者心理健康水平优于阿片类毒品滥用者。总分一栏也可见阿片类毒品依赖者的分数有大于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的趋势。心理健康水平对戒毒的重要性已被研究者关注[9-10]。推测相对于阿片类毒品,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生理心理的双重脱毒较易。
EPQ测试结果显示,与阿片类毒品滥用者相比,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个性外倾,他们开朗外向但自控力较差。从生物学角度而言,外倾的人大脑皮质唤醒水平较低,不断追求高强度的刺激[11]。而苯丙胺类毒品直接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诱导欣快感,满足使用者追求“精神愉悦和刺激”的欲望。反复追求这种高度唤醒行为,可激活大脑内源性奖赏系统,这可能是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接触毒品并成瘾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提示对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进行心理干预时,应着重训练其自控能力,指导他们健康适当的情绪表达以及学会延迟满足[11]。
综上所述,阿片类及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心理行为存在差异,临床脱瘾及心理康复治疗中理应区别对待。苯丙胺类毒品依赖者在临床脱瘾后应尽早进行心理康复训练,针对其心理行为特点借鉴自我管理治疗、代币疗法等。这些行为矫正方法对吸毒者情绪的控制及社会化行为的强化都有积极作用,同时动员家庭成员对其进行心理支持,将心理康复训练延伸到回归家庭后持续进行。成瘾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如何将研究者们零散的研究成果形成一套指导性强、富有实践性且兼顾个性化的心理康复治疗体系仍任重道远。
[1]邹海欧,郭瑞卿,李峥.甲基苯丙胺滥用者对新型毒品的认知、态度以及滥用倾向[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2,21 (6):459-463.
[2]刘志明.“新型毒品”及其危害[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7(4):272-274.
[3]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4]徐小良.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吸食新型毒品相关情况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2,21(1):54-57.
[5]姚建龙.对女性吸毒问题的探讨[J].少年犯罪问题,2001,(6):47-51.
[6]何志雄,罗伟导,丘志文,等.对吸毒原因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4,10(1):20-23.
[7]王增珍,凌秀凤,姜东林,等.吸毒人员戒毒效果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13(1):68-71.
[8]赵若望,韦丽琴,张玉娥,等.初次吸毒者与复吸者戒毒期间生活质量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697.
[9]黄德斌,付琳,余昭芬,等.吸毒人群生理戒断后的心理健康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1,18(3):22-24.
[10]曲如杰,林霖,王文忠.吸毒者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复习原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55-57.
[11]王登峰,崔红.吸毒者的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3,12(3):215-218.
Comparative study 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opiate and ats abusers
LIU Pei-peiLIU Xin-min▲LI Xiu ZHANG Jin MU Lu-lu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2,China
ObjectiveTo study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opiate and amphetam inetype stimulants addicts by questionnaires for providing scientific data for appropriate treatment of such drug abusers.Methods616 cases drug addicts under compulsory treatment were chosen for the study.They were asked to complete the general questionnaire,SCL-90,EPQ.ResultsOn the demographic the characteristics,differences of age,gender and marital status were significant.On the history of drug abuse,there were different in the number of drug treatment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somatization factor score and positive projects of SCL-90 in opiate abuses were higher than the amphetam inetype stimulants abuser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xtraversion-introversion between opiate and amphetam inetype stimulants addicts.ConclusionCompared with the opiate abusers,the ATS abusers are younger and mainly unmarried,extroverts and have higher level of psychological health,which indicates that we should take different treatment for opiate and ATS addicts during ment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piate addicts;ATS addicts;Mental health;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R395
B
1674-4721(2014)02(a)-0152-03
2013-11-20本文编辑:林利利)
安徽省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2011卫生1-2)
刘培培(1987-),女,汉族,安徽蚌埠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变态心理学
▲通讯作者:刘新民(1954-),男,汉族,安徽池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变态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