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消肿拔毒散治疗隐翅虫皮炎30例
2014-05-05邱礼国张世鹰指导王万春
邱礼国 张世鹰 易 军 李 颖 指导 王万春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九味消肿拔毒散治疗隐翅虫皮炎30例
邱礼国1张世鹰1易 军1李 颖1指导 王万春2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目的观察九味消肿拔毒散治疗隐翅虫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隐翅虫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采用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治疗组采用九味消肿拔毒散,两组疗程均不超过7 d。结果治疗组显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6%(P<0.05)。治疗组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九味消肿拔毒散治疗隐翅虫皮炎有很好的疗效。
九味消肿拔毒散 百多邦 隐翅虫皮炎 疗效观察
隐翅虫皮炎为皮肤接触隐翅虫毒素引起的一种炎症反应,本病属于中医学“虫毒伤”范畴,特征是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突然红斑、水疱,自觉疼痛及烧灼感,多发于夏秋季,患者以青壮年为主。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符合文献[1]相关标准。隐翅虫接触史;皮肤突起条状红斑,上有小水疱或脓疱,自觉疼痛及灼热感,由于瘙抓,大多数以条状鲜红色水肿性斑片为最常见,其上有丘疹及小水疱搔破后呈糜烂结痂,犹如竹签刮伤后继发感染表现。在损害的外围可又散在或呈小片分布的丘疹、脓疱。附近淋巴结可肿大。自觉疼痛及瘙痒感,反应较剧或范围大者可伴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头昏等;多发于夏秋季节。入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皮肤科的门诊和住院部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17~58岁,平均(33.43±3.51)岁。对照组30例,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15~50岁,平均(36.26±2.52)岁。发病部位:面部23例,颈部10例,胸背部5例,四肢22例,病程4 h至2.5 d。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对虫爬过的皮肤均及时用肥皂水清洗,生理盐水冲洗擦干。对照组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百多邦),每日3~4次[2]。治疗组予九味消肿拔毒散(本院研制,批号040827,由七叶一枝花30 g,雄黄8 g,天南星8 g,川芎8 g,黄柏10 g,白芷10 g,明矾8 g,芒硝10 g等9种药物组成)适量,加少许食醋以消毒纱布外敷患部,每日早中晚各1次。两组疗程均为6 d。
1.4 疗效标准 治愈:灼热和疼痛感消失,伤口愈合,皮损部位痂屑脱落。显效:灼热及疼痛感缓解,无明显渗出液及脓性分泌物,伤口开始结痂。好转:灼热及疼痛感缓解,有少量渗出液及脓性分泌物,伤口未结痂。未愈:疼痛及皮损未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对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
组 别 n 创面愈合时间(d) 肿痛消失时间(min)治疗组 30 2.21±1.34△ 6.61±4.30△△对照组 30 3.65±2.87 3.55±1.76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隐翅虫是甲虫的一种,属于昆虫纲,鞘翅目,白天常栖息于草木间或石下,昼伏夜出,有明显的趋光性,闷热潮湿的天气,活动尤甚。目前发现的毒隐翅虫主要是梭毒隐翅虫和黑足蚁形隐翅虫。虫体各段均含有毒素,为一种强酸性(pH值1~2)的毒汁,夏秋季节皮肤裸露,该虫夜晚飞行间落在裸露皮肤上叮咬皮肤时或虫体受压时释放出毒液,即引起皮炎。隐翅虫皮炎是由隐翅虫体内强酸性毒素渗入皮肤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皮肤科临床常见,多见于夏秋季节,早至2月底,迟至11月底,南方地区多发,好发于暴露部位[3]。属九味消肿拔毒散主要由七本叶一枝花、雄黄、五灵脂、天南星等9种中药组成,是我院外用治疗毒蛇咬伤的经验方,具有消肿、止痛、解毒、敛疮等功效,将九味消肿拔毒散创造性地用于治疗隐翅虫皮炎,疗效显著,能加速创面愈合,快速缓解肿痛,避免病情加重或发展迁延。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将其运用于临床,为广大患者解除痛苦,值得推广。
[1]喻文球.中医皮肤病性病学[M].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6.
[2]刘定华,饶俊鹏.百多邦治疗隐翅虫皮炎70例疗效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2007,28(1):74.
[3]李雍龙.人体寄生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0.
R757.4
B
1004-745X(2014)08-1545-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8.066
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