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绵阳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4-05-02颜永生彭文学罗丽辉

四川蚕业 2014年4期
关键词:蚕茧养蚕桑园

何 松 颜永生 彭文学 罗丽辉 肖 凯

(绵阳市蚕业管理站,四川 绵阳 621000)

绵阳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丝文化源远流长。绵阳是四川省优质蚕茧主产区之一,蚕桑产业是我市特色优势产业。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蚕桑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我市蚕桑产业健康发展,2014年6-9月,我们对全市蚕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与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座谈,针对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

1 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蚕桑基地进一步集中

1.1.1 叶用桑园面积萎缩。全市有叶用桑园14466.7hm2,较 2003年、2008年分别减少10200hm2、2200hm2,减幅40.8%、12.8%。

1.1.2 果叶兼用桑园面积增加。果叶兼用桑园面积有133.33hm2,品种有无核大10、红果2号、红果3号等,分布在三台县、游仙区、涪城区、江油市等5个镇乡。

1.1.3 蚕桑基地进一步集中成片。游仙、涪城、三台3个县区有桑园面积8666.7hm2,占全市58.8%;在涪城区、游仙区、三台县建成5个万亩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区。

1.2 蚕茧单产进一步提高

1.2.1 养蚕发种减少。2013年发种23.2万盒,较2003年、2008年分别减少18.1万盒、8.0万盒,减幅43.8%、25.6%;

1.2.2 蚕茧单产提高。2013年全市蚕茧平均每张蚕种产茧量达到34.74kg,较2003年、2008年分别增加4.68kg、4.34kg,增幅15.6%、14.32%。

1.2.3 蚕茧总量减少。2013年产茧805.7万kg,较2003年、2008年分别减少437.4万kg、138.8万kg,减幅35.2%、14.6%;

1.2.4 全市茧款收入增加。2013年茧款收入2.97亿元,较2003年、2008年分别增加1.62亿元、1.42亿元,增幅120%、91.6%。

?

1.3 种养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涪城、游仙等地,全面普及一步成园、地膜覆盖栽桑,小蚕专业化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地面育、蚕台育)、纸板方格蔟自动上蔟等实用技术以及桑园管理伐条机、耕作机、切桑机,机械化烘茧机等省力化设施设备,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生产成本,养蚕单产、蚕茧质量逐步提升。绵阳天虹丝绸有限公司在绵阳市涪城区7个乡镇蚕茧站全部实行了仪评收茧,蚕茧收购市场井然有序,开创了蚕茧质量提升、蚕农增收、企业增效的良好局面。涪城区被誉为四川的“精品蚕桑基地”,“七彩之虹”蚕茧成为爱马仕等知名服装品牌的指定原料生产供应基地。

1.4 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

1.4.1 涪城区流转土地新建标准桑园。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已成功流转土地133.33hm2,在涪城区关帝、玉皇等地集中成片新建标准桑园,培育一批适度规模的新型养蚕农户,扩大养蚕农户经营规模,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实现蚕桑产业转型发展。

1.4.2 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绵阳市仙力丝绸有限公司在白蝉乡成立仙力蚕业合作社,在白蝉乡发展桑园面积666.7hm2,年养蚕2万盒,户平年蚕茧收入1.06万元,带动2380户农户栽桑养蚕并从事蚕丝加工,全乡90%的劳动力不出家门就地就业。

2 蚕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科技人员缺乏

现在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和管理的人员大部分为20世纪70-90年代培养的蚕桑专业技术人员,蚕桑专业人才紧缺,出现了断层现象,尤其是大部分地方镇村无蚕桑技术辅导员,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2.2 比较效益低

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茧丝绸商品价格一直偏低,而蚕农栽桑养蚕所用的化肥、农药、蚕具等生产资料及人工工资普遍上涨,比较效益低,尤其是我市地震重灾县 (北川、平武、江油、安县)农户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

2.3 养蚕规模小

蚕桑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养蚕农户放弃养蚕而进城务工,只有少数妇女和老人在家养蚕,户均年养蚕2.68盒。

2.4 政策支持不够

近年来,市级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扶持政策,项目资金少,部分地方让其自生自灭。在市场陷入混乱、不规范的时候,引导作用极为不显著。

2.5 龙头企业带动力弱

我市大部分地方龙头企业带动力弱,相当于“高级茧贩子”,技术力量薄弱,把蚕桑产业当成副业,无心投入蚕桑产业。

3 蚕桑产业发展对策

3.1 在提升自身素质上下功夫

3.1.1 振奋精神。我市自然资源优势明显,适宜栽桑养蚕,在养蚕规模、蚕茧质量、生产水平居四川前列。目前从事蚕桑产业生产经营的同事都是对该项工作有情结、爱岗敬业的人才,尽管蚕桑产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树立信心,踏实苦干,尽最大努力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3.1.2 培养人才。一是更加注重资料的搜集整理,编写适合我市实际的栽桑养蚕的培训资料。二是更加注重养蚕大户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养蚕大户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养蚕水平。三是定向培养蚕桑专业人才队伍。要采取主管部门、公司、高校联动方式,定向培养蚕桑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他们的“三会 (会说、会写、会做)能力。

3.2 在培育新型主体上下功夫

鼓励和引导土地、桑园有序流转,着力培育一批蚕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蚕桑专业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养蚕大户、家庭农场开展蚕棚 (蚕房)蚕台建设,配套优良蔟具、消毒和排湿设施、桑园机具。支持蚕桑专业合作社完善设施条件,开展病虫统防统治、桑园代管服务和蚕茧、桑叶、桑果、桑枝加工服务。

3.3 在树立品牌意识上下功夫

经济全球化、产品市场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总体趋势,使国内外经济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加剧,要想在市场角逐中取胜,就必须走高端路线,狠抓质量,缫出高品位丝,创立强有力的品牌,树立品牌意识。在蚕桑生产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建立以良种为核心,省力、优质、高效为重点,消毒防病为保障的先进实用配套技术体系的生产模式,大力推广小蚕共育、纸板方格蔟、省力化蚕台、仪评收茧和大力探索机械化、工厂化生产,提升品质,增加效益。

3.4 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

大力推广桑枝食用菌、桑园养鸡 (兔),粮桑、桑菜、桑草、桑药间作等模式。开发蚕沙药枕、蚕蛾系列酒,培育发展果桑产业。充分利用次下茧、双宫茧,发展蚕茧初加工,做大蚕丝被加工业。充分挖掘蚕桑生态、文化功能,开发以蚕桑体验、采摘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观光农业。支持龙头企业探索“家蚕食用蛋白开发”、“家蚕转基因工程应用”、 “蛹虫草开发”等科技创新项目。

猜你喜欢

蚕茧养蚕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咬破死亡的蚕茧
养蚕不易
蚕茧与飞蝶
养蚕记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