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蚧的发生与防治
2014-04-05丁步扬周万成
张 林 丁步扬 周万成
(1.江苏省大丰市三龙镇农技中心,江苏 大丰 224161;2.江苏省大丰市新丰镇农技中心,江苏 大丰 224171)
1 桑白蚧在我地发生概况
桑白蚧俗称介壳虫。2003~2005年在江苏北部地区桑田内零星发生,其后几年发生量逐年增大。2006年冬调查,一般田块虫株率为2% ~3%,少数田块虫株率10%左右。被害株成虫寄生在树干、枝条基部和部分桑芽旁,亦有个别被害株盖满介壳,层层重叠,不见树皮,被害株春季只有少数发芽,发芽的只生长2~3叶即停止生长。2007年夏伐后,部分农户采取了洗衣粉溶液涂抹,多数户未能重视;2007年冬在被调查的13.3hm2桑园,受害严重的桑园虫株率平均达39%,典型的在大丰的一养蚕户,0.6hm2桑园虫株率高达73%,其中整株盖满介壳不见树皮的占23%,桑树枯死率占4%。该户2007年春蚕订种9张,比2006年春蚕13张少养了4张,严重影响了桑树的产叶量。面临严重虫情,如不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2000年后刚刚发展起来的桑园将会遭受灭顶之灾。自2008年开始,我们把桑白蚧的防治作为工作重点,发动农户多措并举。经过努力,2013年早春,我们踏田检查,桑田内的介壳虫得到了有效遏制。
2 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桑白蚧成虫和若虫群栖在枝干上,以针状口器插入皮肉吸食汁液,至使桑树树势衰弱,冬芽附近被寄生,直接影响了冬芽的萌发。本地区1年发生3代,每个世代分卵、若虫、成虫、蛹四个阶段。以最后1代的受精雌虫在桑枝上介壳下越冬。越冬成虫在2月下旬,树液流动即开始以口针刺吸取食,虫体迅速肥大,介壳逐渐鼓起,开始产卵于介壳内外。孵化后,若虫离开母体的介壳,在树干上爬行活动群集在桑芽、叶痕及其它间隙内,以口针固定体躯后分泌腊质物在虫体背上,形成介壳。各代若虫盛孵期分别在5月上中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上中旬。
3 发生原因及规律
3.1 苗木带虫
2001年大丰市全面掀起拓桑热潮,推广栽植育71-1品种桑,本地苗木缺乏,从外省调回的桑苗栽植时发现零星介壳虫株未能及时拣除和药剂处理。
3.2 地势低洼
2001年方强、三龙两镇栽桑70hm2,而长坍、淮正、前进等村因地势低洼,连年水淹植棉无收,政府动员调整产业结构,栽桑养蚕。这些低洼地夏秋季田间积水湿度大,有利于介壳虫繁殖。
3.3 栽植密度过高
因当时蚕茧价格高,要求快速成园,栽植的密度1200株/667m2,加之育71-1桑的长势优越,桑园郁闭度高,透风性差,环境有利于滋生介壳虫。
3.4 养蚕布局相关
2000年以来,大丰市养蚕布局为五改三,即1季春蚕,和1秋、2秋两季秋蚕。1秋蚕在9月上旬发种,桑树夏伐后7、8、9三个月是旺盛生长期,桑园8月中旬就全部封行,第2、3代介壳虫生存条件优越。5月上、中旬和9月上中旬是春蚕和一秋蚕的稚蚕期,因桑田禁用药而错过介壳虫的防治适期。
3.5 农户认识不足
桑白蚧在我地过去虽说有见,但如此为害实属罕见。由于农户缺乏足够认识,防治技术生疏,有虫不过问,使害虫积少成多而造成为害。
4 防治方法及效果
4.1 改善栽培条件
4.1.1 合理密植。育71-1新拓桑园按行株距150cm×45cm每667m2800株的标准建园,以扩大行距,合理密度,增加桑园通风透光条件。
4.1.2 修剪整株。对高密度成林桑园,夏伐后加强疏芽和修剪整株,缩小桑园郁闭度。
4.1.3 降低湿度。开挖桑园排水沟,做到“三沟”配套,降低地下水位。
4.2 人工抹杀
在桑园内有零星虫株的,冬季、早春桑芽萌发前和夏伐后,用粗布或刷子等工具抹杀成群寄生在枝、干上的成虫 (介壳),若虫分泌的蜡物质(白色粉状物)。
4.3 药物防治
4.3.1 药剂防治。在各代幼虫盛孵期,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桑虫清1500倍或30%乙酰甲胺磷2000倍喷杀,每代幼虫期连续喷药2~3次的防治效果好。
4.3.2 洗涤剂防治。全年用20型洗衣粉20%溶液,用排笔或粗布涂抹;或者用洗洁精10倍溶液喷干或涂刷。对介壳虫有粘附杀灭作用。
4.3.3 石油乳剂防治。在桑树休眠期,对有虫部位用排笔刷石油乳剂8倍液,夏季则用15倍。对介壳虫有渗透作用。
4.3.4 石硫合剂防治。夏伐后用石硫合剂光拳喷雾防治,市售每0.2kg兑水15kg,7d1次,连续2次,效果明显。
4.3.5 桐油涂布。选择晴好天气中午前后,用漆刷涂布桐油在有虫部位上,使介壳虫贴附在桐油膜上以后,连同药膜一起脱落,无药害,全年使用,所涂之处防治效果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