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舌法在帝视内窥镜引导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2014-05-02朱晓军钱梅花朱海蓉陆磊王兵
朱晓军,钱梅花,朱海蓉,陆磊,王兵
(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苏 泰兴 225411)
牵舌法在帝视内窥镜引导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朱晓军,钱梅花,朱海蓉,陆磊,王兵
(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苏 泰兴 225411)
目的探讨牵舌法在帝视内窥镜引导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期全麻患者100例,随机分A、B两组各50例。两组均用帝视内窥镜引导气管插管。A组为对照组,用提下颌法插管,B组为实验组,用提下颌加牵舌法插管。结果A组插管成功42例,插管成功率为84%,用时(31.3±19.8)s,8例失败;B组插管成功48例,插管成功率为96%,用时(19.8±7.8)s;B组插管成功率优于A组(P<0.05),B组插管用时明显小于A组(P<0.01)。A组C-L分级声门显露容易者42例,困难者8例;B组C-L分级声门显露容易者48例,困难者2例。B组声门显露比较容易(P<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牵舌法在帝视内窥镜插管时的应用能够明显减少寻找声门所用时间,提高气管插管成功率,减少插管损伤。
牵舌法;帝视内窥镜;气管插管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4.19.1150
气管插管是临床麻醉、急诊抢救和重症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是成功进行有效呼吸道管理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近年来,各种视频技术层出不穷,被不断地应用于气管插管和困难气管插管,明显改善了喉部的显露效果,提高了气管插管成功率,同时方便教学。帝视(Discopo®)内窥镜是一种具有无线可视功能、可任意塑形的新型管芯类气管插管工具,从2012年开始,我科即应用帝视内窥镜进行气管插管。本研究旨在总结牵舌手法对帝视内窥镜引导气管插管的成功率的影响,评估其用于经口气管插管的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期全麻患者100例,ASAⅠ~Ⅱ级,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18~65岁(平均42岁),张口度≥3 cm,Mallampati分级Ⅰ~Ⅲ级。随机分A、B两组各50例。A组为对照组,用提下颌法插管,B组为实验组,用提下颌加牵舌法插管。两组性别、年龄、ASA分级、张口度、Mallampati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连接帝视内窥镜管身与信号发射器,管身插入气管导管(男性ID 7.5,女性ID 7.0),前端摄像头与导管斜面平齐,将气管导管前端按颏舌距离折弯80°~90°,视频画面显示其外周有薄层气管导管壁为佳,管身与气管导管固定牢靠备用。患者仰卧,常规监测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电图(ECG),建立外周静脉通道,输注复方乳酸钠。面罩吸纯氧3 min,氧流量6 L/min。静注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3 μg/kg或舒芬太尼0.3µg/kg、丙泊酚2 mg/kg和维库溴铵0.15 mg/kg行麻醉诱导。待患者充分肌松后去枕,A组用提下颌法插管:操作者以一手大拇指伸入口内,捏住一侧下颌骨向患者前下方提起,使其下颌前伸,咽后间隙扩大。另一手持帝视内窥镜气管导管从左侧口角进入口腔,当前端到达舌后部时,调整内窥镜纵轴使其位于口咽中线,在屏幕上观察咽喉部结构,按序寻找舌根、会厌,看到会厌则将管身略向前压低,使镜头对准会厌后方,向前推进管身通过会厌下方并观察声门。看到声门稍微推进,看到声门下气管环则表示气管导管尖端已进入声门,固定帝视内窥镜,将气管导管推进气管内,退出帝视内窥镜。B组除按A组方法提下颌外,同时由助手用舌钳或插管钳夹持舌体并尽量向外牵拉,其他步骤同A组。A、B两组若60 s内未寻找到声门,定为插管失败,改用喉镜明视插管,若声门不能暴露,则用帝视内窥镜从会厌后方寻找声门插管。插管成功后,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所有插管操作均由能熟练使用帝视内窥镜的麻醉医师实施,专人计时。
1.3 观察指标记录A、B两组插管成功例数、成功率、插管时间和Cormack-Lehane(C-L)分级(Ⅰ、Ⅱ级为显露容易,Ⅲ、Ⅳ级为显露困难)。观察记录口腔出血、术后咽痛和声音嘶哑等并发症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插管成功42例,插管成功率为84%,用时(31.3±19.8)s,8例失败;B组插管成功48例,插管成功率为96%,用时(19.8±7.8)s,2例失败;B组插管成功率优于A组(P<0.05),B组插管用时明显小于A组(P<0.01)。窥喉C-L分级见表1,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C-L分级更低(P<0.05)。A组C-L分级声门显露容易者42例,困难者8例;B组C-L分级声门显露容易者48例,困难者2例。B组声门显露比较容易(P<0.05)。A组术后咽痛3例,口腔出血2例。B组术后咽痛1例,口腔出血0例。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C-L分级(例)
3 讨论
帝视内窥镜是一款无线可视的管芯类气管插管工具,具有使用方便和直视咽喉部解剖特征的优点,对于开口度小及有口腔内结构异常的困难气道患者,能够避免暴露困难及反复盲插导致的气道损伤。柔韧的管身可以任意角度弯曲塑形,特别适用于声门高及头部活动受限的患者使用,降低了损伤颈椎的风险。由于帝视内窥镜插管的成功率与使用者的经验、对解剖结构的识别水平密切相关,需要若干病例数量的训练才能达到较高的成功率。对于困难气道患者,适当的体位、解剖位置的正确识别和气管导管方向角度的调整更需要一定技巧。
提下颌能增大口咽腔,扩大视野,是帝视内窥镜插管时常用的手法。但我们发现,应用这种手法插管插管成功率不高。由于麻醉诱导后咽喉部肌肉松弛,舌根后坠,致使咽后壁、咽部的空间变小[1],很容易遮挡插管路径,导致内窥镜镜头视野受到影响,难以清晰地分辨解剖结构,即使是较新的视频技术,有时也难免插管失败。牵舌手法能使松弛后坠的舌根在口咽腔的体积缩小,远离咽后壁,扩大了咽后间隙,使摄像头获得识别组织结构、调节方向角度所必需的空间,解剖结构变得清晰易于识别,内窥镜在调整角度寻找声门时不易被咽喉部组织阻挡。由于会厌和舌根之间有舌会厌韧带相连接,牵拉舌根使舌会厌韧带张力增加,受到牵引的会厌有一定角度的上翘,有利于声门暴露。因此,牵舌法插管成功率明显优于单纯提下颌法。
综上所述,牵舌法在帝视内窥镜插管时的应用能够明显减少寻找声门所用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减少插管损伤。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气管插管时,应用这种操作技巧可能会有意外的效果。
[1]韩传宝,周钦海,赵欣,等.纤维支气管镜在气道管理和可视化麻醉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6)∶618-620.
R653
B
1003—6350(2014)19—2922—02
2013-12-27)
朱晓军。E-mail:138528859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