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Op28No15)的音乐特色与演奏
2014-05-02三峡大学艺术学院443002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443002)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科·肖邦(1810-1849)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两百余首音乐作品,除少量声乐及其他器乐作品外,其余全部为钢琴作品,包括前奏曲、练习曲、圆舞曲、波兰舞曲、玛祖卡、夜曲、奏鸣曲、叙事曲、谐虐曲、即兴曲等等,这些钢琴作品既表达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体现他的高贵诗人气质,因此肖邦被世人称为“钢琴诗人”。
前奏曲这种音乐体裁早在15世纪左右就已经出现,在歌剧开场之前,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曲称为序曲,其目的在于暗示剧中情节,它的曲式较为自由,具有即兴性,一般用于幕前或幕间。到了17世纪左右,前奏曲逐步发展为一种短小、结构完整的音乐体裁。巴赫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前奏曲,但随后的作曲家并未发展这一体裁,到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兴起,作曲家喜爱采用小型音乐体裁写作,前奏曲才逐步发展为独立的器乐形式,这一古老音乐体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肖邦所创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写作于19世纪30至40年代,对浪漫主义音乐产生深远影响。肖邦的前奏曲结构短小,但包含了喜、怒、哀、乐各种情绪,音乐形象鲜明,表达了音乐家丰富的情感世界。
一、音乐特色
1.创作背景
降D大调前奏曲是肖邦《前奏曲》Op28中的第十五首,创作于1838年。当时肖邦于女友乔治.桑在西班牙梅诺尔卡岛首府帕尔马疗养,住在瓦尔德莫沙修道院,修道院中条件简陋,四处漏雨,冬季十分寒冷,生活十分不方便,使肖邦的养病得到相反的效果。有一次乔治.桑出去买东西,肖邦一人在家,屋外下着大雨,屋内滴着小雨,他非常寂寞与烦躁,于是创作此曲,表达自己郁闷的心情。该曲广为流传,被后人命名为“雨滴”。
2.曲式分析
降D大调前奏曲曲式结构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其结构如图所示:
全曲共有八十九小节,呈示部A(1-27小节)为带再现的三段曲式。呈示段(1-8小节)是由两个方正乐句,重复并列构成,是乐曲的核心材料,充分表达作曲家抒发自己沉醉在雨滴声中的心情。展开中段(9-19小节)是一个带对比性质的中段,它引入新材料与呈示段形成鲜明对比,好似肖邦的心情慢慢发生变化,由悠闲变得不安。再现段(20-27小节)是对呈示段的变化重复。呈示部将肖邦在雨滴声中的所思所想,刻画得惟妙惟肖。中部(28-75小节)音乐情绪比呈示部更为激动与不安,音乐形象也出现变化。在固定低音的伴随下,旋律低沉而浑厚,在力度的加强中,音乐逐渐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次小高潮,随后在八度音程的衬托下,音乐层层递进,展现作曲家焦急烦躁的心情,音乐达到高潮,而后音乐力度转为弱奏,好似肖邦在抒发内心悲痛、哀怨之情。再现部(76-89小节)只再现呈示部的主题乐句,音乐逐步回到宁静状态,最后慢慢消失,留给人们无限遐想。
3.主题旋律分析
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呈示部主题旋律从f2开始,下行至属音a1,音级进行平稳,节奏舒缓,给人以抒情之感,连绵不断的属持续音降A,象征着单调的“雨滴”,歌唱性的旋律在属音的衬托下,慢慢展开,宛如一首悠闲、宁静的雨中之歌。中部转调写作,由降D大调转到升C小调,旋律移至低声部,采用双音进行,在“duo、re、mi、re”这四个音的基础上展开,持续的属音升G,模仿单调的“雨滴”音型,使得旋律低沉、浑厚。而后中部旋律转为八度进行,音乐情绪逐步演变为躁动不安,与呈示部旋律形成对比,音乐形象截然不同,从而描绘出作曲家焦虑不平静的心理。再现部的旋律,重复呈示部主题旋律,音乐更加宽广,在不断重复的降A音中,旋律渐行渐远,留给人们无限遐想。
4.和声与调性
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重视和声色彩的发展,在降D大调前奏曲中,采用固定属持续音的写作手法,好似连绵不断的“雨滴”声,在敲打自己的心灵,将寂寥、焦虑不安的心理刻画的栩栩如生;同时他又大量使用属七和弦、副属七和弦推动音乐发展,表达内心情感,使音乐有独特的肖邦气质。在降D大调前奏曲中调性色彩的变化也是独一无二的,在肖邦前奏曲集中,只有这一首作品,采用同主音大小调写作,中部开始肖邦运用降D大调的变化主和弦,将降D大调转到降d小调的等音异名调升c小调上,这样的调性转换,使音乐的对比大大加强,丰富了音色变化,表现出作曲家独具个性的浪漫主义气质,是对作曲家丰富情感世界的生动描绘。
二、演奏分析
降D大调前奏曲是一首篇幅短小,但音乐形象生动,充满浪漫色彩和幻想风格的钢琴作品。肖邦将自己过人的音乐才华,放置在这首作品里,在诗情画意的音响中,让我们感受“钢琴诗人”的魅力。
1.旋律的演奏
如何正确演奏旋律,是完美表现音乐作品的核心内容之一。降D大调前奏曲的旋律以歌唱性乐句居多,怎样演奏歌唱性乐句,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在呈示部主题乐句弹奏时,旋律应生动唱出,用手指靠后的指肚弹奏,使声音柔和平稳,,注意触键速度,不要太快,慢慢把琴键弹至底段,获得比较丰厚的音响效果,时值较长,在乐句位置比较重要的la、dou等音可以弹奏的深些、重些;反之,时值较短,位置不那么重要的音,如xi、re、fa等音,可以弹奏浅些、弱些。中部旋律移至低声段,歌唱性的音乐形象变为激动不安,旋律以五度、六度、八度音程进行为主,因此,在弹奏这些音程时,要注意音符的准确性,触键要果断、沉稳,将肖邦焦虑、郁闷的心情表达出来。再现部重复呈示部主题乐句,歌唱性旋律再次响起,注意控制触键,将作曲家历经情感的跌宕起伏后,重新回到安静的思绪,生动展现出来,给我们以无尽回味。
2.固定音的演奏
在降D大调前奏曲中,肖邦采用固定的属持续音(呈示部与再现部的降A,中部是升G)来模仿“雨滴”滴答声,同时通过属音的持续,衬托旋律的进行,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因此要重视这些固定属音的演奏。在呈示部中,降A音以均分的八分音符出现,应轻柔、均匀弹奏。到二十七小节左手降A音换到二十八小节右手升G音,两音实质是同音,但此时的互换,预示“雨滴”的加大,在弹奏这里的固定音是,应注意同音的起伏,推动音乐发展,达到作品的高潮,表现作曲家的激情与焦急的心情。第七十六小节主题再现,音乐经过激动的情绪后,回到宁静的沉思,固定音回到左手部分,在演奏时应控制好力度,柔和弹奏,最后直到音乐消失。
3.音乐术语的理解
在钢琴作品演奏中,音乐术语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术语一般可分为速度术语、表情术语及力度术语。在降D大调前奏曲中,速度术语Sostenuto是指连绵不断的意思,其大致速度为每分钟80-92拍;力度术语有许多,在弹奏时需注意p、pp、cresc、ff等力度标记的掌控,力求旋律线条的力度变化精准。
4.踏板的使用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的踏板使用,极大的丰富了钢琴音乐音色的变化,同时也要求钢琴踏板的使用更合理,更准确。钢琴踏板一般有三个:延音踏板;弱音踏板;持续音踏板。我们使用较多的是延音踏板。踩换踏板的原则主要有:根据旋律;根据乐句换踏板;根据和声换踏板;根据节奏换踏板;根据低音换踏板。在降D大调前奏曲中,踏板的使用有以下几种情况:以和声的变化为标准,此曲大部分都是根据和声踩换踏板;以低音的变化换踏板,如从四十一小节开始,低音的不断变化,导致踏板的变化。在使用踏板时应保持音乐的清晰、完整,维护音乐原有的风格。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降D大调前奏曲,虽然结构形式短小,但它有完美的旋律,独具匠心的和声与调性,丰富的情感,这些都体现了肖邦惊人的音乐才华,这首前奏曲也是钢琴文献中的典范之作。
参考文献: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2]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