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主要杨树枝干病害调查
2014-04-30邹兆伟
摘要:2010年~2013年,吉林省杨树枝干病害调查结果表明:为害杨树枝干的病害主要有6种,分别是杨树细菌肿茎溃疡病、杨树葡萄壳蔓梭孢溃疡病、杨水泡溃疡病、杨肿茎溃疡病、杨破腹病、杨烂皮病。
关键词:吉林省;杨树枝干;病害调查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67-1
1 杨树细菌肿茎溃疡病
该病在欧洲和美洲发生较为普遍,过去在我国没有报道。上世纪80年代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发现这种病害。该病近年来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蔓延,病害发生于杨属的无性系如北京杨、美×青、小黑杨、白城杨、小青杨、双阳快等,3~12年生均可发病,发病部位多在干基至3米处,病瘤长约30~130厘米,椭圆形、光滑,剖开树皮后内部木质部发生变色。病瘤逐渐增大、开裂、颜色从浅黄变为灰绿色及灰褐色,夏季从病部流出棕褐色粘液。病组织不断发展,在树干上形成瘤,病组织内腐烂。分离培养发现,在病树各部位均能分离到病原细菌。病害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并可造成树木死亡。这种病害行道树发病重,成片林发病轻。病害的发生主要取决于诱病因子,机械伤、修枝伤、虫伤、冻伤均可导致病害发生。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在我省已造成为害,且仍在蔓延。
2 杨葡萄壳蔓梭孢溃疡病
病原菌系葡萄蔓壳梭孢菌。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单生或聚生,成熟后开裂,突破表皮。空气潮湿时有分生孢子角从病部泌出,黄色、呈细丝状。可产生两种分生孢子,二者以梭形分生孢子占多数。
2010年在公主岭市八屋镇发现该病。该镇1年生小黑杨苗木发病率为60%左右,造林后全部死亡。病害发生于树干下部,病斑微陷,灰色,密布黄色小点。病菌在树干组织内越冬,5月孢子成熟,关于该病的防治尚无报道。
3 杨水泡溃疡
该病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等省。198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桑树台林场公路林15年生北京杨上发现该病,发病率29%。病斑发生于主干,初期水渍状,继续发展变为腐烂,流出褐色液体,病斑形状不规则,大小为2~5厘米,据报道,北京杨发病重,小黑杨亦可发病。化学防治可用100倍代森铵,100倍退菌特,10%碱水,3度石硫合剂涂干。
4 杨肿茎溃疡病
该病多发生于小×黑、小青×黑和北京杨,发病初顶梢嫩茎出现褐斑,长2~4厘米,后逐渐变黑,病部发生黑绿色小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组织发病严重时表面纵裂,露出木质部。伤口愈合后形成肿茎。
化学防治可用百菌清500倍液,多菌灵600倍液,甲基托布津600倍液,代森铵500倍液于6月下7月上旬每隔14天喷一次,二次即可奏效。
5 杨破腹病
杨破腹病属非侵染性病害,在我省中西部地区非常普遍,危害严重。据在公主岭市范家屯林场调查,一些低洼水湿地杨人工林发病率达90%以上。受害树干从干基向上纵裂,裂口长1~3米,达木质部深处。受害严重的树木裂口逐年加宽,裂口处常易招致次期性害虫和溃疡病菌及白腐病菌的侵染。受害树木材质降低。病害发生于冬季1~2月份,造成病害的直接原因是冬季严寒及春季昼夜温差变化。冬季由于低温,树干木质部及韧皮部收缩,而树干内的水分则低温膨胀,当超过树干的承受能力时即导致冻裂。由于树干向阳面昼夜温差大,所以病害多发生于向阳面。冻害可连年发生,裂口不断增大。生长在重壤上的林木发病较重,低洼水湿林地发病最重。
6 杨烂皮病
该病在我省各地均有发生,并列为重点防治对象。通过2010年~2013年调查研究表明,导致杨树烂皮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某些杨树品种的乡土树种小叶杨、小青×黑等自身抗病力差。林分土壤条件对病害也有影响。病害在石质栗钙土上发生较重,该土壤在表层以下为20~40厘米的碳酸钙沉积层,坚硬板结,透水透气性差,抗旱防涝能力低,林木长势不良,易受烂皮病菌侵染。此外卫生条件差,杂草多,管理粗放的林分也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对于该病的防治应从营林措施入手,选择抗病力强的树种如小×黑、白城杨等。加强林分的管理,及时松土、锄草、修枝、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也可降低病害。化学防治可在防治前先用钉板将病组织划破后涂药。使用的药剂有:退菌特1份加土面增温剂50份与200份水混合;10%碱水或5度石硫合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松焦油1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通过几年来大量调查发现,我省杨树枝干病害的种类和发病程度和八九十年代比有很大不同。过去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杨树烂皮病,除少数林地外,目前多数林地发病率低或轻微。相反一些新的危险性病害如前面所述的杨细菌性溃疡,杨葡萄壳梭孢等已发展到我省,在有些地方已造成严重危害。过去危害较轻的杨破腹病,现在许多地方发生很重。这一问题和近些年来我省大量引进,种植杨树新品种有关。过去乡土树种已被品种杨取代。造林树种的更新也带来了病害种类及发病程度的变化。因而在病害的管理上,应做适当调整,除对原有病害进行防治外,也应重视新病害的研究,及时掌握病害的发生趋势,进行研究和防治。
作者简介:邹兆伟,公主岭市范家屯林场,工程师,研究方向:营林生产和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