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探讨
2014-04-29贾向梅
贾向梅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时间规律以及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136例,分析其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发生时间,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AMI后心律失常的高发时间段为凌晨5:00至下午4:00,下午5:00至次日凌晨4:00的发生率较低。结论AMI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充分掌握AMI后心律失常高发时间段,并加强病情观察及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关键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56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62-02
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并發心律失常,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发现,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同患者的AMI发生部位、时间以及范围有着密切关系[1]。本研究回顾分析了136例AMI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旨在分析AMI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MI患者136例,其中,男105例,女31例;年龄29-83岁,平均为(68.2±8.5)岁。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为单个或者多个,发生部位为心肌前间壁、前壁、下壁、内膜下以及右室。除外AMI前即发生心律失常者。房速、房颤、房早、室早、室颤、室速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类型列入统计范围。
1.2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后3d内均予以24h持续心电监护,AMI发病以患者出现胸闷及胸痛等症状作为起始,观察并统计AMI后1d内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律失常发生时间主要是在门诊、急诊科或者进入CCU时经听诊或者心电图监测首次发现心律失常,主要有前期收缩、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快速异位心律失常三种。AMI后心律失常发生统计以AMI发病后1d内分为6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即1-4时(T1)、5-8时(T2)、9-12时(T3)、13-16时(T4)、17-20时(T5)、21-24时(T6)。
2结果
本组136例AMI患者中,有101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4.2%。T1时间段有4例,占4.0%;T2时间段有17例,占16.8%;T3时间段有33例,占32.7%;T4时间段有25例,占24.8%;T5时间段有16例,占15.8%;T6时间段有6例,占5.9%。其中,T3和T4时间段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T1时间段的发生率最低。
3讨论
3.1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本研究结果显示,AMI后凌晨5至下午4时是心律失常的多发时段,其中,上午9时-12时为高峰期,下午5时到次日凌晨4时为低发时段。产生这一时间变化规律可能是由于人体内的神经分泌存在规律性变化,如儿茶酚胺浓度等。有研究发现,人体上午的儿茶酚胺分泌量较高,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加可导致患者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收缩能力增强以及血小板凝聚率增高等,可促进血栓的形成,并可增加冠状动脉的阻力,这些均可导致现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的心肌缺血加重,导致心肌氧供需失衡,严重时可引发AMI[2]。
3.2AMI后心律失常的护理对策
3.2.1加强病情监测AMI后任何时间段均可发生心律失常,尤其是在上午5时-下午2时,应强化病房巡视工作,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心电监护,以便及时发现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抢救争取更多的时间。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正确地识别各类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形,以确保心电监护效果。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意识以及四肢冷暖情况,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胸部不适症状、发生时间、位置以及放射部位等,强化心跳骤停、电击除颤以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确保各项急救器材及药物随时齐备,以便及时控制心律失常。
3.2.2心律失常治疗及护理临床研究发现,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抑制交感神经所具有的兴奋性,并可预防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3]。可遵医嘱在AMI后凌晨5:00适量服用β-受体阻滞剂,或者适当调整上午的服用剂量,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静脉给药时,注意维持静脉液路的通畅,给药速度不宜过快,建议应用微量泵给药,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心律变化以及药物副反应。
3.2.3环境护理因气温变化可诱发心律失常,而凌晨以及上午的气温相对较低,寒冷刺激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故在凌晨降时,护理人员应注意调节室温,通常应维持在15-20℃左右,适量为患者增减衣被,以减少患者自身进行温度调节时所产生升的能量消耗。
3.2.4加强饮食及排便护理进食宜为低盐、低脂、低胆固醇、营养丰富、清单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并应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酒精等。发病首周宜进流质饮食,次周可改为半流质饮食,此后逐渐过渡至普食。患者发病后因绝对卧床,运动量减少,加之进食量减少,易发生便秘。应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并告知其重要性,视患者的病情应用缓泻剂或者予以腹部按摩,促进排便,以免因排便时过度用力导致心脏负荷加重,从而导致病情加重。
3.2.5减少或避免心律失常诱发因素因AMI患者的心电图不稳定,加之发病后容易出现激动、紧张、恐惧、用力或者饱餐等,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以及儿茶酚胺的分泌量增加等,从而诱发或者加重心律失常。故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予以合理的安慰和疏导,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以快速控制心律失常。对于严重疼痛患者,可遵医嘱予以镇静剂或者止痛剂,以免因疼痛而引发心律失常。应加强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以减少探视人员及实践,降低家庭、外界及工作等因素对患者情绪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艳.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11-12.
[2]马朝晨,于晓龙,孙尧,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时间[J].健康之路,2013,12(4):11.
[3]屈百鸣,徐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处理[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24(4):28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