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误区
2014-04-29杨剑雯
杨剑雯
一、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忽视教学效用
在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教育需面向现代化,体现了现在课程改革的现代化特征。大家都知道,学生如果能从网上获得更多的美术知识进行互动交流,无疑是学习美术知识、吸取美术文化营养的重要渠道。但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很多学校的教学资源还相对匮乏,特别是农村学校,不要说什么多媒体教室,有的甚至连台像样的电视都没有。而且,美术作为一个小学科,要争取到多媒体教室上课似乎有点难。如果我们的美术教师过分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搞教学形式主义,不但不能收到教学效果,连最基本的课都上不了。其实,有些课程,如绘画教学,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课堂演示,来讲解作画步骤,但有的教师却硬把事先画好的步骤图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输入电脑,或是用电脑软件绘制步骤图,然后制成电子课件,上课时以播放电子课件代替实际演示,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还不如现场演示好,有更多的直观性,学生学得懂,学得清。而且,学生还会对老师产生崇敬的心理:“哇!老师画得真好,真厉害!”比如,湘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向日葵》,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不同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并能尝试运用情感特性进行大胆表现。我认为,在这课中,不一定运用多媒体教学,让老师现场操作或与学生动手制作,学生在制作中体验到色彩混合的神奇,这是多媒体教学所不及的。最后,学生在制作中训练了基本的技能,获得诸如色调、冷暖对比等等的相关知识,一定会记忆犹新。
二、过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时效性差
当今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人的情感体验,提倡让学生的经验和美术知识结合起来。我们不能单方面强调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当然也不能在教学中过分地倡导学生自主的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等“自我学习”的形式。这种“自主”学习无法做到学生的“主动性”同教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性学习,应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的、合作地进行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我在听南平市松溪二中的金老师在2010年南平市中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跟踪指导活动开设的汇报课中。金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就随意叫了两位同学当小老师,叫全班同学来提问,两位小老师在没有预习课本知识的情况下硬着头皮来解答所有问题,教师则站在一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整节课教师都站在一边看热闹,任由同学们提问,包括与课程无关的、刁钻的问题。课堂表面上看虽然很热闹,突出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但是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以至于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时效性差。这个例子就是由于教学空间扩大以学生为主体,放任自流,造成课堂气氛失控,甚至“乱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堂好的美术课,除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更多的应该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交给学生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并让思维在教师的启发下激荡起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就会变得丰富而生动并具有时效性。
三、不能因地制宜,结合乡土实际,优化课程改革
长久以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遵循“本本教学”,即教材中出现什么内容,课堂教学就教什么内容,生搬硬套,不注重实际。我们可以在美术课程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将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入文化学习的背景中,培养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比如湘版七年级下学期第8课《我们的奥运》这堂课,从大的角度来看,本堂课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标志的设计知识和技能。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根据所处的环境、本土文化,延伸出别具一格的教学,不用说一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生活的地方山清水秀,是风景优美、茶叶飘香的地方,教师是否可以适时的引导学生,为茶叶设计一个商标,这样既体现了本地区的人文特征,学生能接触到的相关资料也相对较多,而且能够更好地开阔视野,获得学习上的自我感知,并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学生能够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举例,哪些是字母型、哪些是汉字型、哪些是抽象型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课堂的主动权基本掌握在学生的手中,学习气氛十分的活跃,又能增强学生作为一名茶乡人的自豪感。
美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在这场改革中,如果坚持了系统性、合理性、可行性、效率性原则,把它们合理、高效地运用到美术课程系统中来,并切实地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促进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每一个美术教育实践工作者都应该在这场改革和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思考,一定有实现学校美术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