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族非遗洞箫传承现状与需要解决问题的研究

2014-04-29胡宇鹤

北方音乐 2014年1期
关键词:洞箫曲谱继承

胡宇鹤

摘要:洞箫是具有朝鲜族文化特色的乐器之一,早在高句丽时期就有了类似的乐器。洞箫经过了朝鲜战争以后到韩国的朝鲜遗民把“北青狮子游艺”中洞箫音乐保存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的朝鲜族不仅在舞台上演奏洞箫,而且在民间也继承半岛音乐文化。洞箫也是古代流行于中國民间常见的民族乐器之一。

本文主要以洞箫的起源发展变化为主线,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洞箫的历史及起源、洞箫的变化、曲目特点和音乐特点来进一步扩大朝鲜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即对洞箫乐器本身的特点及传播过程的研究。但是还有不足就是洞箫的曲谱都是以口头传教或是简谱的形式,没有正规的统一的编写。

关键词:洞箫;继承;发展;曲谱

洞箫的传承现状

洞箫的主要传承地点为密江乡,密江乡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珲春市西部,距离珲春市区26公里,是守护珲春的“西大门”;沿珲(春)一乌(兰浩特)公路(302国道)向西,至图们市市区35公里。北部与同属延边地区的汪清县接壤;中朝间的界河一图们江流经其南部,界河此段长12公里。处于中、俄、朝三国交界的重要地带,是东北亚地区的几何中心。密江村的东口有东新河,三安江和板石沟小溪,从东北往西南流入图们江。南边有中朝界河一图们江滔滔流人日本海。密江乡面积为40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581人,其中朝鲜族占总人口的89%之多。密江乡也是吉林省东部湿润地区。密江乡作为图们江国际合作开发地区的一部分,密江乡获得了相当有利的经济地理位置。

洞箫简称箫,又为竖吹式无簧竹管乐器。洞箫又名雅箫、颂箫、籁、比竹、参差、凤箫、云箫。多用紫竹制作,也可用白竹制作,是古代流行于中国民间常见的民族乐器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已有用芦苇编制的苇龠。相传虞舜时期有“箭韶”乐舞,箭即原始排箫。夏商时期有编管的龠,甲骨文中的龠字,即象编管乐器之形。后来,箫被载入《诗经》。1978年,河南浙川县下寺一号楚墓出土一支春秋中晚期石排箫。今天的箫在汉代就有了,但当时被称为“羌笛”,羌笛原为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羌族人民的乐器,公元前1世纪时流传到黄河流域,经过发展,逐渐演变成六孔,和今天的箫非常相似。清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汉代的陶俑和嘉峪关魏晋墓室碑画上,皆可见吹洞箫的形象。

朝鲜族洞箫的历史及洞箫的起源

中国的朝鲜族自朝鲜半岛逐渐移民来到中国大陆的民族。朝鲜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从朝鲜半岛来到中国开辟新家园的朝鲜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开拓东北边疆,为缔造新中国流血牺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一员。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渡过饥荒,背着小包裹,拉着妻儿,着白衣、穿草鞋的朝鲜族人民渡过图们江到偏僻的密江村来定居。当时,许多朝鲜族百姓为了渡过、躲过日本的殖民统治不得不背井离乡,经历风风雨雨的漫长时间,最终找到依赖于生存的偏僻山沟密江村来定居。从那时到现在已有70多年的日日夜夜。据密江乡第二代洞箫传人、70多岁的金官淳老人回忆,来自朝鲜的韩信权是密江乡洞箫的发起人或者说是第一代领头人。当时,为躲避日寇的战乱,50多岁的韩信权背井离乡、逃荒移民,自朝鲜咸镜北道来到密江村。他携带过来一支洞箫和一个朝鲜族鼓,并经常与邻村的金在权、韩凤基老人组成三人搭档的民乐队,一起进行箫鼓合奏。密江村的洞箫来历也有72多年的历史。解放前,在草茅屋院里吹响的洞箫声,是背井离乡的悲哀的乐章;也是解除一天的劳累和贫苦生活,寻找短暂乐趣的乐章。

洞箫的第一代领头人是来自朝鲜咸境北道的韩信权。50多岁的韩信权从朝鲜带过来一个洞箫和朝鲜族鼓。韩信权老先生演奏的洞箫声音美丽,高低强弱分明,节奏明快,曲子悦耳动听。因此,当时在密江把韩信权叫作韩洞箫,在密江乡提起韩洞箫无人不知。

第二代洞箫传人金官淳。据老人回忆说当时,老人家庭贫穷,上完小学就无法继续学习知识,年纪小小的金官淳老先生,就要随着父母在农间做农活。白天到地里干活,一到晚上就去韩洞箫老师的草茅屋学习洞箫,那时洞箫就一个。所以金官淳老人就按韩洞箫的吩咐,弄一根了与洞箫一般粗、一般长的空心植物杆,在杆上照洞箫打个几个孔,就练起发音。金官淳老先生经过七年的努力,在村里成为继韩洞箫之后第二位会吹洞箫的人。

珲春市文体局组织市文化馆和艺术团的业务人员,下乡到密江村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洞箫学习班和洞箫演奏培训班。从1992年开始,他们先后派遣8个小分队,到密江村开展40余次业务辅导。为了提高和普及洞箫队伍,市文化馆从外地购人200支洞箫,无偿支援给密江村洞箫队。

市文化馆和艺术团的老师们刚到密江乡办洞箫学习班的时候,遇到当地农民不那么相应的难题。当时,农村都实行以户为单位的包产到户责任制,农民的人提议是远远胜过集体意识,农民遇事先想到的是挣多少钱、支多少钱。参加洞箫学习班,不仅挣不了钱,还影响干活,许多农民没有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首先抓得是乡机关干部和村民委员会委员。要求乡级关干部和村民委员会委员带头学习洞箫。而这些干部和委员对洞箫而言,只说出其名称,且说不出洞箫的一二来,都是些外行。可想而知,让他们学会洞箫,比幼儿园老师给幼儿识字还难。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一支竹杆,会吹响轻松愉快的音乐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密江村的洞箫由第一代的韩洞箫发展成为第二代的金洞箫,如今又发展成100多位参加的庞大的第三代洞箫队。密江村无愧是洞箫之乡。如今的密江村伴随着洞箫声日出日落,伴随着洞箫声山舞河唱。密江村名符其实成了浪漫的“洞箫之乡”。

弘扬洞箫文化传播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求新、求特、求变的现代意识不断增强,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挑战,特别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音乐,振兴民族艺术,凝聚民族精神,已成为我国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洞箫作为朝鲜族传统乐器,即便是在朝鲜族聚居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精通演奏的人也不多见,密江乡洞箫队是延边州乃至吉林省唯一一个由民间自发组成并具有了一定规模的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朝鲜族洞箫作为密江乡特有的文化品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发展和普及,已成为珲春市、延边州朝鲜民族文化特有的保留节目,具有朝鲜族民族文化独特的代表意义。因此,密江乡朝鲜族洞箫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使朝鲜族悠久的传统艺术在当前得到发扬,对于进一步振兴民族艺术,凝聚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密江洞箫发展条件日益成熟

与当年密江村洞箫起源时相比,如今的密江洞箫在规模、形式、硬件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密江洞箫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外部环境方面也有了质的飞跃。珲春市委、市政府把密江洞箫作为民俗文化旅游重点之一,加大了投入和包装力度。为了使“洞箫”这一传统的朝鲜族民族器乐艺术形式得到保护和发展,2007年7月24日,珲春市正式成立洞箫协会,建立健全了“洞箫”保障机制。珲春市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现已投入了20多万元,加强洞箫队伍的硬件建设。市委市政府还计划以每年不少于20万元的投入,继续加大对密江洞箫的硬件投入,在未来的几年内,建设一处大型的洞箫表演馆、洞箫文化展览室。市政府还责成市文体局在打造地方特色文艺节目过程中把密江洞箫作为长期定项管理项目之一,定项投资、专门培训。密江乡联合

洞箫音乐及曲谱特点

朝鲜族民间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节奏体系,在朝鲜族语中称“长短”。长短一词,不仅包括节奏、节拍的周期规律,而且还包括速度、强弱、音调的抑扬以及旋律的性格。因此,它是朝鲜族民族音乐特有风格的重要因素。

从这个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洞箫的六孔箫指法是如何操作的,而且在这个谱表中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出洞箫所吹出的音色,与洞箫的音域。

中国朝鲜族洞箫音乐的确是继承朝鲜半岛洞箫音乐,但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自己的洞箫音乐。

朝鲜族民族音乐很注重运用颤音,形成了从方法上、速度上、颤动部位上等多种颤音方式,其中以“先直后颤”运用得比较普遍。

不可否认的是朝鲜族的音乐律动性很强,平且有着很强的节奏感,结合了仗鼓,洞箫,筚篥等一系列乐器的吹拉弹唱,使本来就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凸显的更加熠熠生辉。

结论

本文课题分别从洞箫的传承地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并探讨了洞箫的发源历史,与密江乡洞箫的传承变化相结合,再通过分析洞箫音乐特点来引出朝鲜族非遗洞箫传承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研究。但通过本人的研究,也发现的更多新的问题,从曲谱上来讲,曲谱分散很难整理统一,洞箫的教学方式是以口头讲学的方式来教授的,所以在保存洞箫演奏技术也是有困难的,而且随着时光飞逝,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更多新鲜的音乐元素流进我国各地,也促使着洞箫的发展进入老年化,虽然洞箫在民间很普及但是真正演奏的高手很少,并且洞箫作为具有特点的民族乐器,却没有設立专业课程,这也是一种损失。但是,在以上的保护措施外,还应该提高洞箫表演队的业务能力。例如:首先,在培训的时候一般都是简谱识谱、视唱,在这此基础上应该提高音乐素养。其次,一般参加洞箫表演队的队员们都是当地的农民,在春耕时节根本就没有时间排练,我觉得在这期间完全可以学习一些乐理知识以及学习五线谱,使密江乡的洞箫队更专业化。

本篇文章主要是以弘扬民族精神,发扬党的号召,在国家领导的带领下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做出一点点贡献。

猜你喜欢

洞箫曲谱继承
《待续未来》曲谱
曲谱
论明清曲谱中“昆板”的悄然出现
我国古代“琴箫合奏”组合的形成溯源与嬗变初研
洞箫陪伴一生何求
——访南音洞箫制作师李志瑜
龙郁的诗
浅谈中韩“洞箫”的历史脉络以及交流和影响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