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控制
2014-04-29张美荣
张美荣
[摘 要] 信息化环境将审计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传统审计工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使得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点、控制内容等发生了改变,审计质量经受着来自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要实现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应对信息化对审计质量的挑战,必须加强信息化审计系统的应用,将质量控制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并重点抓好关键环节控制,发挥信息化审计的重要作用,以达到提升审计工作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质量;控制;应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18
[中图分类号] F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027- 02
1 信息化审计的背景及应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逐建立了科学化、多样化的各类信息系统,且信息系统日趋复杂,数据量急剧增长,在这种背景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对象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必须处于同一个水平,才能相互适应,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关系。没有审计监督的信息化,没有审计管理的数字化,无异于新形势下的“刀耕火种”,无法在信息化的潮流中趁势而上,就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因此,审计人员必须牢牢把握住信息化的先机,努力抢占审计发展的制高点,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满足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确保审计项目质量。目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开发的AIS审计软件为促进审计信息化创造了良好条件,中原油田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查证系统AIS开展在线审计的同时,加大审计查证系统与专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结合力度,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利用物资管理、合同管理、会计集中核算等信息系统,对在审计查证系统里发现的疑点和线索进行线上交叉核实,扩大了审计查证的范围,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审计证据更加充分,审计结论更有说服力。
2 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事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审计质量是审计事业的命脉,因此,必须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重点抓好关键环节项目质量控制。
2.1 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2.1.1 充分的审前调查
只有通过充分的审前调查,才能对被审计项目有全面了解,进而便于在审计时能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直奔主题,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员不仅要调查了解被审计项目单位的有关基本情况和主要经营状况,更要提前深入信息系统,对资金数额比较大的、中石化外部企业的、重点物资的、重点期间的合同进行分析,结合AIS进行查证,做到审前调查全面、详细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通过中石化内控管理系统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流程进行初步审查测试,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从而为制订审计方案提供充分依据,为审前质量控制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2.1.2 科学制订审计方案
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能够有效控制审计工作程序、进度和方向,保证审计实施质量。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案与传统常规审计不同,方案中除应包括必需的内容要素外,还应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特点,调整和增加相关内容,如:有关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风险水平和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应用信息化系统提出可行的、满足审计需要的数据需求;合理分配和明确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的内容、时间安排、目的及所采用的技术方法等。
2.2 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
由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模式转变为数据式系统基础审计模式,导致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作业流程、取证方式等与传统审计方式有了很大不同,因此,必须根据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实施阶段的特点建立相关质量控制。
2.2.1 标准化的审计作业流程控制
信息化环境下采取的计算机审计方式的程序性、逻辑性较强,每一环节的结果都直接影响下一环节,某一环节的错误会产生“累积放大”效应,因此,要保证审计作业实施的质量,就需要审计人员实施标准化的审计作业流程,防止错误的递延,避免审计的片面性、盲目性。中石化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的上线有效规避了上述风险,规范了审计程序及技术方法,从项目立项到项目归档,在系统中按工作流程,先后维护项目成员组成、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现场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整改情况和审计项目归档 ,实现了各环节紧密相扣、层层审批功能。
2.2.2 加强审计取证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就是进行审计取证的过程,审计取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信息化环境下的项目审计出现了新的电子审计证据,由于电子证据存在易逝性、易被篡改、来源难以被确定等特点,使审计人员面临电子审计证据获取方法的适当性、证据内容的真实性、证据签名的真伪性、证据法律符合性等一系列新问题,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员通过运用AIS系统中的抽样模块科学、快捷地实现调查取证功能。抽样系统提供了确定样本总体、重要性标准、抽样方法等样本设计功能,使得抽样过程更加科学;提供了随机数表选样、随机选样、系统选样、判断选样使得抽样方法更加丰富快捷;抽样条件、过程和结果能够通过系统导出并记录下来,实现了抽样工作可复核。同时,审计抽样模块将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和系统客观选样有机结合,通过多条件输入、判断选样等功能,避免了手工抽样审计取证的缺陷,也避免了审计人员的主观性、盲目性,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2.2.3 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
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除了包括常规的相关性控制、完整性控制、准确性控制、规范性控制和审核控制等质量控制外,还应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底稿的质量控制中来,利用中石化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提供的模板功能,自动生成规范化的底稿文档,实施底稿及相关文档的统一管理,并通过系统功能设定,确保底稿的内容完整、要素齐全;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国家级、中石化级法律法规制度文件的在线索引,问题类工作底稿通过检索法规库,在线引用适当的法律法规,使审计发现问题定性依据充分,同时审计底稿经过必要的线上审核程序和手续,实现了层层审批复核,从而提高了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
2.3 审计项目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终结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最后阶段,也是衡量审计工作目标能否实现的阶段,对审计项目质量起把关作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终结阶段质量控制需做好以下工作。
2.3.1 建立严格的审计复核工作制度
审计复核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必须履行的重要环节,要建立严格的三级审计复核制度。在审计复核中,要合理划分各级复核的重点,明确各复核人员的职责,从而把复核制度落到实处。在信息化环境下,应特别注意计算机审计程序的充分性、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运用的适当性、电子证据的可靠性等的审查复核。目前,中石化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审计项目的过程控制、跟踪评价和业务考核的系统管理,建立了线上三级审计复核制度,促进了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2.3.2 落实好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的高低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中,因此必须做好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①报告内容规范、依据充分、要素齐全,应附审计工作底稿和全部证明材料,如电子证据、影印件、实物证据等;②报告结论依据充分,对查出的问题阐述清楚、真实可靠;③报告中的审计处理处罚准确适当、合法、定性准确,审计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审计建议有针对性、切实可行。在信息化环境下,中石化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审计报告的规范化编制和分级审批管理,审计报告自初稿、送审稿、审理稿到报告终稿,每一个报告环节都有三级复核审批,有效保障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实现了审计管理创新。
3 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学习培训,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提升审计技术水平,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首先,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通过学习培训,使审计人员熟练掌握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等先进审计技术方法,强调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确定审计检查的重点和检查的深度、广度,实现传统审计技术与现代审计技术的结合。其次,要把信息化审计系统普及性学习、信息化应用骨干培训和审计高级人才的培养相互结合,打造一支素质较高、梯次健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要求的审计干部队伍。最后,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关键在于实践,实践中要把信息化应用与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审计管理水平紧密结合;与提升技术水平、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紧密结合;与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紧密结合,确保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为管理服务,为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系统技术支持。
总之,审计信息化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也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推动了审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又给每一位审计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开拓创新,把审计质量当作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把审计质量控制作为审计的一项核心工作,继续坚持不懈地在大力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审计工作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集团公司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保驾助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毓瑾.浅谈内部审计信息化[J].财经界,2012(4).
[2]欧世意,李丹.浅议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对策[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1(4).
[3]刘攀.浅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