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经济体的生成与进化
2014-04-29冯力
冯力
[摘 要] 笔者曾在“原始经济体的成长与进化及其体外环境”一文中,描述了原始经济体的功能结构、体外环境及其成长进化历程。当原始经济体达到其成长的极限——极限平衡态时,其内在的功能结构就已经走入了一个“死结”,这个“死结”一旦被打破,原始经济体就开始进化为一种新型的经济体——工具经济体。本文从功能结构变迁的角度描述了由原始经济体向工具经济体的进化历程,在采用“冷热符”这种新型理论描述工具来描述工具经济体体内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体冷热循环周期、经济体体内时空等一系列全新的概念。
[关键词] 工具经济体;冷热循环周期;体内时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25
[中图分类号] F06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039- 08
1 工具经济体生成
1.1 原始经济体的消亡
原始经济体的体外资源是有限的。待到资源耗尽,经济流失去来源,体内功能失去作用对象,结局必然是功能解体、归于消亡。参见图1。
原始经济体维持存在、免于消亡的必备前提是要出现新资源。然而,作为功能体的原始经济体,其自身原本就依赖于体外资源而存在,其体内也不包含物质、能量、信息的任何因子,新资源不会从体内生成,只能由体外流入。新资源由体外流入,要求其体内功能必须有所增强。然而,处于临界平衡态的原始经济体,其体内结构早已无法承受体内功能的丝毫增强。此时此刻,原始经济体的功能结构有且仅有两个变动方向:一是转换与吸收两相脱离;二是经济体整体断裂。
断裂。只有断裂才能为体外新资源的流入打开缺口。参见图2。
不同于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两相脱离,原始经济体的断裂是两种功能二体合一状态下的两相分离。断裂形成的两个分体之中,依然是二体合一。这是原始经济体维持存在、免于消亡、打破死结、走向新生的唯一希望。
1.2 工具经济体的功能结构
依然是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二体合一的两个分体,要维持其相对独立的存在,必须保持其各自体内的功能对等,否则不称其为转换与吸收功能体。图2所示的两个分体中的功能失衡状态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功能对等前提下的两个分体的形成与原始经济体的整体断裂必然同时发生。参见图3。
断裂是只是一种形式突变,其背后所隐藏着的实际过程是功能对等前提下,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直接后果是经济体体内功能增强,从而为体外新资源的流入创造条件。
两极分化的实现过程,要从人体的生存行为中去寻找。在与功能实现过程互为表里的人体行为中,必须是结合了新的体外资源要素,并增添了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新的实现途径,才能维持两个分体各自体内的功能对等。
两极分化的又一个后果,是原始经济体体内功能结构的变迁。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单层结构,进化为具备了两个分体并各自依然包含转换与吸收两种功能的双层结构。我们把由原始经济体进化而来并具备这种双层功能结构的经济体称为工具经济体,参见图4。同时将两极分化过程中的转换一极称为生产体,吸收一极称为消费体;又将生产体中所包含着的新的分体称为工具体,消费体中所包含着的新的分体称为产品体。工具经济体的这种双层功能结构也可采用图5来描述。
图5中较大的白色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工具体为生产体,发挥整体上的转换功能;较大的黑色部分及其所包含的产品体为消费体,发挥整体上的吸收功能。工具体包含于生产体;产品体包含于消费体。
工具体与产品体均为转换与吸收二体合一的功能体,这意味着在与之相表里的人体行为中,要有新的现象出现。
1.3 工具的出现
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两极分化,从未中止过人体的生存行为,也从未中止过经济体体内功能的实现过程。但它必然会带来人体行为现象上的明显变化。观察人类进化的整个历程,发生在人类祖先生存行为现象上的第一次重大变化,就是火的制成和使用。
“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①。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从采用鱼类(虾类、贝类及其他水栖动物都包括在内)作为食物和使用火开始。这两者是互相联系着的,因为鱼类食物,只有用火才能做成完全可吃的东西”②。
火的制成和使用,使人类远古祖先的生存活动,在通往现代人类经济生活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摩擦起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③。不仅如此,火的使用也是体现原始经济体向更高级形式经济体进化的第一件大事,它在二体合一的两种功能之间,撬开了第一道裂缝,释放出新型经济体——工具经济体的萌芽。
“钻木取火、烤制生肉、生肉变熟、拿来食用”与“摘吃果子”这两种行为现象相对照,行为目的并未发生根本改变,都是要获取对于人体的有用之物。前者相对于后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使得原本在人体体表以内无法得以实现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可以延伸到人体体表以外来实现。如果将生肉直接送入口中,那么两种功能须在肠胃之中费尽周折才能最终得以部分实现。生肉在人体体表以外用火烤熟再送入口中,两种功能在人体体表以内的实现过程则将大大缩短。功能实现过程由人体体表以内向人体体表以外的延伸,正是原始经济体体内功能的两极分化在人体行为上的体现。
前者相对于后者的又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有用之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木、火、生肉、熟肉,来到工具经济体时,都成了有用之物。而且,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其中的火与熟肉,不再是大自然的直接赐予,而是在人体行为中所生成的新现象。这两个新现象的出现,使得人体行为被赋予了双重含义。“钻木取火、烤制生肉”表现为以人体操纵自然物为我所用的生产;“生肉变熟、拿来食用”表现为享用生产成果的消费。与此同时,“火”则表现为生产中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工具;“熟肉”则表现为消费中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产品。
继火的制成和使用之后,又有石器、骨器、木器以及弓箭等器具的制作和使用。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正值旧石器时代。在这个阶段里,原始人开始利用居住地附近的砾石和石片打制成粗陋石器,还将这种石器与木棍捆在一起制造出石斧、石锤、石矛等器具。
到了蒙昧时代的高级阶段,又出现了琢磨过的石器。这种石器在文化史上被称为新石器。制作石器的方法除琢磨外,还有钻孔、切削等方法。石器的种类也增多了,出现了更完善的石斧、刮削器、石刀、石锯、石钻等。除石器外,还有骨锥、骨针等,甚至还出现了一种比较复杂的器具——弓箭。
观察“用石锤砸碎果子的果壳,取出果仁再送入口中”这种人体行为现象,与“摘吃果子”的不同含义仍在于:使得原本在人体体表以内无法得以实现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延伸到了人体体表以外来实现。其中的石锤与果仁,也同样不再是大自然的直接赐予,而是在人体行为中所出现的新现象。这两个新现象的出现,同样使得人体行为被赋予了双重含义。“用石锤砸碎果子的果壳”表现为以人体操纵自然物为我所用的生产;“取出果仁再送入口中”表现为享用生产成果的消费。与此同时,“石锤”表现为生产中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工具;“果仁”表现为消费中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产品。
1.4 工具经济体的体内现象
至此,我们从与工具经济体相伴随的人体行为中,区分出了4个现象:生产、消费、工具、产品。
生产与消费、工具与产品,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经济体体内功能发生两极分化的产物。生产,体现两极分化状态下转换一极的功能实现过程;消费,则体现两极分化状态下吸收一极的功能实现过程。工具是生产中可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产品则是消费中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
对生产与消费,要做一体两面观。生产与消费分别体现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实现过程,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功能,所以说,生产不是消费,消费不是生产。然而,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又是在人体行为中同时得以实现的,所以又说,生产也是消费,消费也是生产。
生产与消费不是两种行为的区分,而是同一个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两个过程的区分。整个过程中人体行为只有一个:用石锤砸碎果子的果壳,取出果仁再送入口中。人体行为本身,既不是生产,也不是消费;但人体行为过程,却既实现了生产,也实现了消费。生产与消费,相反相合,一体两面。
对工具与产品,也要做一体两面观。工具,是生产中所包含的现象;产品,是消费中所包含的现象。所以说,工具不是产品,产品不是工具。然而,工具与产品又分别体现为生产与消费中的有用之物,两者皆为有用之物,所以又说,工具也是产品,产品也是工具。
工具与产品不是两种有用之物之间的区分,而是同一个有用之物处在两个不同的过程之中。处在生产之中,则为工具;处在消费之中,则为产品。工具与产品,相反相合,一体两面。
对工具与产品,更要做动态的一体两面观。从生产一方看去,一切皆为工具;从消费一方看去,一切皆为产品。用石锤砸碎果子的果壳,取出果仁再送入口中,这一行为既实现了生产,也实现了消费。从生产一方看去,石锤是可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是工具;带着果壳的果子同样也是可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同样也是工具。不过,石锤更接近于体现转换功能的生产一极,更像是工具,更容易为我们的观察活动所把握,但它不能涵盖生产中的所有工具。从消费一方看去,果仁是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是产品;带着果壳的果子同样也是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同样也是产品。不过,果仁更接近于体现吸收功能的消费一极,更像是产品,更容易为我们的观察活动所把握,但它不能涵盖消费中的所有产品。
要重新看待人体。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是人体行为,而不是人体本身。人体行为具有主观的目的性,而生产与消费本身并无任何目的性。因此,从生产一方看去,一切可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皆为工具。用以获取果仁之类的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除了石锤和果子之外,还有人体。离开人体,生产根本无从实现。所以,人体是工具,而且是最不可缺少的工具。从消费一方看去,一切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皆为产品。果仁是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是产品;人体同样是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同样是产品,而且是最终产品。果仁是石锤砸碎果壳之后转换而来的产品;人体则是吃掉果子之后转换而来的产品。人体行为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同时,也实现了人体为生产中的工具和消费中的产品。
出自燧人氏之手的第一缕火苗,开启了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两极分化的漫长进程;送入口中的第一块烤肉,标志着工具经济体的最初生成。
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实现过程由人体体表以内向人体体表以外的延伸,为我们确认生产、消费、工具、产品4个现象各自在工具经济体中所体现的功能性质,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区分界线。第一个界线,在生产体中,如果以观察活动中易于区分的石锤、火之类的工具实体体表最终形成为界,那么围绕工具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生产。生产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工具本身则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第二个界线,在消费体中,如果以观察活动中易于区分的果仁、熟肉之类的产品实体体表最终形成为界,那么围绕产品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消费。消费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产品本身则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
这4个现象均生成于工具经济体体内功能的两极分化过程之中,因此,可称它们为工具经济体的体内现象。参见图6。
应当指出,工具与产品都是动态中的一体两面的现象。在生产中,越是接近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转换一极,各种有用之物作为工具的性质就越明显;反之,则越微弱。在消费中,越是接近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吸收一极,各种有用之物作为产品的性质就越明显;反之,则越微弱。譬如:在生产中,石锤作为工具的性质就要明显强于果仁,但果仁也工具。如果以石锤实体体表为界,则围绕石锤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生产,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石锤本身则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如果以果仁实体体表为界,则围绕果仁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生产,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果仁本身则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再譬如:在消费中,果仁作为产品的性质就要明显强于石锤,但石锤也产品。如果以果仁实体体表为界,则围绕果仁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消费,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果仁本身则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如果以石锤实体体表为界,则围绕石锤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消费,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石锤本身则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对工具现象与产品现象的生成过程,必须做这种动态的一体两面的把握。
2 工具经济体的经济流
2.1 工具经济体的初始平衡态
人体中的欲念一旦形成,在通过智能行为得到充分满足之前,永远不会自动消失。人体中已有欲念的满足决定于经济体中吸收功能的实现,吸收功能的实现又决定于转换功能的实现。因此,从满足人体中已有欲念出发,在经济体中是转换功能的实现决定着吸收功能的实现。所以,在本文的图示中,产品体中体现为产品的转换功能居于体现为消费的吸收功能的上方。参见图4或图5中的“产品体”。
欲念天然带有扩张冲动。在已有欲念得到满足的同时,新的欲念又在生成。经济体中吸收功能的实现决定已有欲念的满足,已有欲念的满足决定新的欲念的生成,新的欲念的生成决定人体行为的动机,人体行为的动机决定人体行为的过程,人体行为的过程又首先决定经济体中转换功能的实现。因此,从满足欲念的扩张出发,在经济体中又是吸收功能的实现决定着转换功能的实现。所以,在本文的图示中,工具体中体现为工具的吸收功能居于体现为生产的转换功能的上方。参见图4或图5中的“工具体”。
在原始经济体的初始平衡态下,转换功能完全决定吸收功能;来到临界平衡态时,吸收功能完全决定转换功能。两种功能的这种内在的互为决定关系,伴随着两极分化过程,来到工具经济体时,得以外化。这种外化分别体现在工具体和产品体之中。工具体中吸收功能决定转换功能;产品体中转换功能决定吸收功能。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有什么样的产品,就有什么样的消费。
初由原始经济体进化而来的工具经济体,以一种新的结构方式处于初始平衡态,参见图5,并在其功能实现过程中,以新的方式满足着人体中已有的欲念,又在此同一个过程中促进着欲念的成长。工具经济体的初始平衡态,首先表现为产品体中的初始平衡态,即转换决定吸收,白色部分完全居于黑色部分上方;其次表现为工具经济体整体功能结构中的初始平衡态,即整体上是转换决定吸收,较大的白色部分完全居于较大的黑色部分上方。但在工具体中,却依然是吸收决定转换,黑色部分居于白色部分的上方。参见图5。
2.2 能量流
工具经济体的经济流,包含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可区分为主流与潜流两个层次。与原始经济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原始经济体中的经济流,其主流仅为与行为动机相关联的狭义资源上的物质流,其余物质流以及能量流与信息流则均处于潜藏的状态。到了工具经济体,伴随着工具的制作和使用,能量的获得和耗用也与行为动机关联起来,能量流也开始成为主流。至此,工具经济体中的经济流,其主流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与行为动机相关联的狭义资源上的物质流;二是与行为动机相关联的狭义资源上的能量流。其余物质流与其余能量流及信息流,则仍然处于潜流的位置。参见图7。
工具经济体中,作为主流的物质流,其内容要远比原始经济体中的物质流来得丰富。不仅包含直接的可食用之物和可使用之物,也包含间接的可食用之物和可使用之物,还包含火、石、木等不可入口和直接使用的,但却能够形成工具实体的有用之物。
能量流上升为工具经济体的主流,是由于能量的转换与耗用与生存行为动机之间有了直接的联系。欲食熟肉,必先有火。火的获取过程是一种能量转换过程。“钻燧取火”,双手搓动木棍,燃起火苗,烤熟生肉,直至进食,其间至少要经历从机械能到热能再到化学能的转换,能量在流动。要食用带有坚硬外壳的果仁、海贝,首先要有可将外壳敲碎的石锤。从石锤的制作到用于敲打,直至食用果仁和贝肉,其间也要经历多番的从动能到势能、再从势能到动能、再到化学能的转换,能量在流动。
2.3 一种新的理论描述的工具
要把生产、消费、工具、产品4个体内现象的生成与经济体体内功能结构的变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和把握。体内现象与体内功能结构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两极分化:转换一极体现为生产,吸收一极体现为消费。第二代分体形成,则转换一极的分体中生成工具现象,吸收一极的分体中生成产品现象。工具实体在其分体中体现吸收功能;产品实体在其分体中体现转换功能。尽管工具经济体体内功能结构已经复杂到具备了两层结构的程度,但其体内的基本功能只有两个,即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因此,各个体内现象之间的区分,可以采用它们各自在每一层结构中所体现出来的功能性质的区分来描述。
功能性质的区分,既是流经其间的经济流的冷热属性的区分,又是其对应的行为现象的动静特征的区分。经济体的功能结构、经济流的冷热属性、行为现象的动静特征之间的这种三位一体、两面对应的关系,是不能被忽视的,从中可以获得一个极为有用的描述工具。正确运用此工具,可使我们的理论描述从无形无质的功能世界,上升到冷热更替的过程世界,进而来到一动一静的现象世界。
如果用白色条块(称为热符)代表转换功能,那么,它同时又可代表经济流的热性和行为现象的动的特征;如果用黑色条块(称为冷符)代表吸收功能,那么,它同时又可代表经济流的冷性和行为现象的静的特征。参见图8。
冷热符是这样一种理论描述工具:它在描述经济体功能结构的同时,也描述了其间的经济流的冷热属性,同时又描述了其行为现象的动静特征。
2.4 采用冷热符描述工具经济体的体内现象
现在我们采用冷热符来描述工具经济体所生成的4个体内现象。
生产,生成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转换一极,在具有两层结构的工具经济体中,发挥整体上的转换功能,因此,可用如图9所示的冷热符组合图像来描述。
工具,生成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转换一极,在生产体所包含的第二层的工具体中,体现吸收功能,因此,可用如图10所示的冷热符组合图像来描述。
消费,生成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吸收一极,在具有二层结构的工具经济体中,发挥整体上的吸收功能,因此,可用如图11所示的冷热符组合图像来描述。
产品,生成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吸收一极,在消费体所包含的第二层的产品体中,体现转换功能,因此,可用如图12所示的冷热符组合来描述。
图9、图10、图11、图12分别描述生产、工具、消费、产品4个现象的冷热符组合图像,给出了关于每一种现象所属的功能结构、冷热属性及动静特征3个方面的全部信息。
以产品现象为例,参见图12,其冷热符组合为双层结构,这表明它是生成于工具经济体的一个现象;第一层为冷符,这表明它是出自两极分化过程中吸收一极的现象,体现整体上的吸收功能;第二层为热符,这表明它在工具经济体第二层分体之中体现转换功能;其冷热符组合一为冷符、一为热符,这表明流经其间的经济流,部分呈热性,部分呈冷性;热符处上,冷符处下,这表明其对应的行为现象带有由动入静的特征。
其余3个现象皆可作如是观。冷热符为我们今后的理论描述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可靠的演绎手段。
2.5 工具经济体中的第五个现象
在工具经济体的4个体内现象中,生产现象大于工具现象,消费现象大于产品现象。除此4个现象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现象,即工具经济体所生成的第五个现象:生产、工具、产品、消费四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没有4个现象的生成,便没有4个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反过来看,没有4个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4个现象也就不复存在。动态平衡也是工具经济体所生成的体内现象之一。
工具经济体具备两个层次的动态平衡:一为生产与消费两个大现象之间的功能对等;二为工具与产品两个小现象之间的功能对等。描述4个现象的冷热符组合图像中,已经包含了这第五个现象的全部信息,参见图13。
图13给出了冷热符组合图像所描述的工具经济体模型。图中的上、下、左、右、中表示各个现象在模型中的结构方位。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将生产归于上方,则其余现象的结构方位便可随之而定。结构方位分别为:生产上,消费下,工具左,产品右。如果起初将工具置于右侧,产品置于左侧,结果是一样的,反过来看就可以了。
工具经济体所生成的最大现象,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第五个现象—— 4个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就是工具经济体模型本身,其结构方位为中。
工具经济体中生产与消费两个大现象之间的功能对等,体现为模型中上(生产)与下(消费)两个冷热符组合图像之间一二层次上的黑白相对,相反相合;工具与产品两个小现象之间的功能对等,体现为左(工具)与右(产品)之间一二层次上的黑白相对,相反相合。
2.6 工具经济体的数字模型
工具经济体的平衡结构,也可以采用数字模型来描述。当现象表现出两种状态,而且仅仅是两种状态时,采用二进制编码来描述其数量变化是极为方便的。
白色与黑色分别代表转换与吸收,同时也分别代表热性与冷性,还分别代表动与静。我们用“1”表示“有”黑色,用“0”表示“无”黑色。如果某一冷热符组合图像,其一层 “无”黑色符,二层仍“无”黑色符,则编码为“00”;如果一层 “无”黑色符,二层“有”黑色符,则编码为“01”。以此类推。
为什么要用“1”表示有黑色,而不是用“1”表示有白色?因为,现象都是在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功能体中转换为先、吸收为后,假如只有转换而没有吸收,其中必无新现象生成;有了吸收,说明之前已有转换,因而其中必有新现象生成。
工具经济体中4个现象的二进制编码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给出的“生产”、“工具”、“产品”、“消费”4个体内现象的二进制编码依次为00,01,10,11。其排列是有序的。我们把这种次序称作经济体体内现象的结构次序。
如果将二进制编码转换成十进制数,现象之间的有序结构可以显示得更为清晰。二进制数00,01,10,11的十进制转换分别为0,1,2,3。将转换而来的4个十进制数分别加1,可得十进位数表示的工具经济体4个体内现象的结构次序为:1,2,3,4。生产为1,工具为2,产品为3,消费为4。
为什么要在0,1,2,3上加1?因为工具经济体共生成5个体内现象。先有4个现象,后有4个现象间的动态平衡。在保持前4个现象结构次序不变的前提下,为5个现象排序,结果是:生产为1,工具为2,产品为3,消费为4,平衡为5。
将图13中各个现象的冷热符组合图像代之以结构次序,可得工具经济体的数字模型。参见图14。
任何现象,哪怕在我们的观察之下只能停留万分之一秒,也必定有其与万分之一秒相对应的平衡结构。更何况工具经济体在其进化历程中已经存在了数万年之久,甚至更长的时间。工具经济体的图符模型已经给出了其平衡结构的完美描述。这种平衡结构在图14所给出的数字模型中也有准确表达,而且更为简洁。生产1,消费4,1+4=5,5为平衡;工具2,产品3,2+3=5,5为平衡。5+5=10,两个层次上的平衡。
在由初始平衡态到临界平衡态的成长过程中,原始经济体始终保持着其体内的功能对等。两极分化,生成工具经济体4个体内现象之后,两种功能之间的动态平衡外化为4个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图符模型和数字模型,对工具经济体4个体内现象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平衡状态给出了完美描述,并将功能结构、冷热属性、行为特征3个层次上的内容统一到了同一个模型之中,这为我们进一步描述工具经济体的成长与进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不妨做一个猜想:随着经济体的进化,图14中4个角上的空位,将会有新的现象生成。何不再做一些更大胆的猜想:如果将人类现实经济生活的整体看成是一个活体,那么其体内任何一种新现象的生成,都应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先天基因”的规定性。这个活体的先天基因结构,目前已经初露端倪,这就是:功能对等。
2.7 工具经济体体内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工具经济体中,生产与工具构成生产体,消费与产品构成消费体。生产体中的生产与工具,其冷热属性是有差异的。生产由两个热符构成,工具由一层的一个热符和二层的一个冷符构成。生产与工具合为一体,热性大于冷性,结果是生产体呈热性,发挥整体上的转换功能。是生产推动了工具,从而发挥出生产体的转换功能。参见图15。
消费体中的消费与产品,其冷热属性也是有差异的。消费由两个冷符构成,产品由一层的一个冷符和二层的一个热符构成。消费与产品合为一体,冷性大于热性,结果是消费体呈冷性,发挥整体上的吸收功能。是消费推动了产品,从而发挥出消费体的吸收功能。参见图16。
图16描述了工具经济体体内现象之间的作用情形,显示出工具经济体整体上的平衡动态。图16显示为一种对称的双臂螺旋结构。冷热属性局部的不均衡,体现为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冷热属性整体上的均衡,体现为作用方向上的螺旋对称。
3 工具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
3.1 工具经济体中经济流的宏观流程和微观流程
流经工具经济体4个体内现象的经济流,其流动方向决定于不同层次上转换功能的作用方向。宏观上,工具经济体中的经济流,是由生产体流向消费体。参见图18。
图18所描述的只是经济流宏观上的体内流程。经济流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的微观流程,不在图18的描述范围之内。
那么,源自体外环境并在4个体内现象之间循环流动起来的经济流,最初是由哪个现象开始流入工具经济体体内呢?
在原始经济体体内两种功能之间的互为决定关系,来到工具经济体时,已经外化为工具体内部吸收对转换的决定关系和产品体内部转换对吸收的决定关系。这从生存活动中的行为现象上观察,是工具决定生产、产品决定消费。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有什么样的产品,就有什么样的消费。没有工具则无法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产品,没有产品便无从消费。因此,微观上看,体外资源最初要从工具体开始,并按照“工具→生产→产品→消费”的顺序,形成体内流动。经济流中完全被转换与吸收的部分,消失于经济体,形成人体;未被转换与吸收的部分,排出经济体,形成经济流剩余。参见图19。
3.2 工具经济体的冷热循环
经济流在各个体内现象内部的流动情形,可采用流经该现象时所表现出来的冷热属性来描述。各个现象内部的功能结构是有差异的。经济流流经生产时,会表现出热性;流经消费时,会表现出冷性;流经工具时,会表现出由冷渐热的暖性;流经产品时,会表现出由热渐冷的凉性。经济流持续地循环流动,会带来“暖→热→凉→冷”的更替变换。我们将此称作经济流的冷热循环。参见图20。
将图17、图19、图20合并在一起,做一个比较,有助于把握现象之间的平衡动态、经济流的体内流程和经济流的冷热循环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参见图21。
图21中里层一圈的实线箭头,描述生产体与消费体中,生产与工具之间、消费与产品之间的作用方向,呈左旋;中间一圈的长虚线箭头,描述经济流在体内现象之间的流程,呈右旋;外层一圈的点虚线箭头,描述经济流冷热循环的更替次序。
3.3 工具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
假如每一轮冷热循环中经济流都是恒定均匀地流经经济体,那么,左、上、右、下不同结构方位上的4个现象之中,将会始终保持着恒定不变的经济流。冷热循环的结果必是冷热均衡,经济体将始终保持整体上的中性,不会发生整体上的冷热更替变换。参见图22。
然而,根本就不存在恒定均匀的经济流。经济体处于千变万化的体外环境之中,源自体外环境的经济流,无论是其结构还是其流量总要发生变化。这意味着流经每一个体内现象的经济流不再会保持恒定不变,而是要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经济流在这种状态下的冷热循环,其结果必是冷热失衡。经济体不再呈中性,而是要发生整体上的冷热更替变换。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作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参见图23。
流经工具的经济流增多时,经济体会呈暖性;流经生产的经济流增多时,经济体会呈热性;流经产品的经济流增多时,经济体会呈凉性;流经消费的经济流增多时,经济体会呈冷性。经济体由冷变暖、由暖变热、由热变凉、由凉变冷,从而完成一个冷热循环周期。
经济体呈冷性时,人体行为会表现出静的特征;经济体呈暖性时,人体行为会表现出由静入动的特征;经济体呈热性时,人体行为会表现出动的特征;经济体呈凉性时,人体行为会表现出由动入静的特征。显然,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同时又是人体行为的动静循环周期。
事实上,消费、工具、生产、产品4个体内现象的冷热符组合图像本身早已给出了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的准确描述,参见图13。体内现象的冷热属性都是由内而外地起变化的。非恒定均匀的经济流来到消费时,经济体呈冷性,冷热符图像一、二层皆为冷符;从第一层开始变,第一层冷符变为热符时,就来到工具,经济体开始呈暖性;继续变,第二层冷符变为热符时,就来到生产,经济体开始呈热性;再变,第一层热符变为冷符时,就来到产品,经济体开始呈凉性;继续变,第二层热符变为冷符时,就来到消费,一、二层皆为冷符,经济体回归冷性。这就是工具经济体的一个冷热循环周期。
3.4 工具经济体冷热循环周期与大自然季节周期的关系
经济体的体外环境千变万化,但并非一个动静无常的世界。经济体体外环境包含人体、社会、大自然3个层次。这3个层次环境的变化都将造成经济流的非恒定均匀流动,进而带来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在人的体能和智能尚未充分发展、社会结构形态相对简单、人类生存活动仍然主要依赖自然力的历史时期内,工具经济体体内经济流的冷热循环周期必然明显地带有大自然变化的韵律。
日地月系统的循环运转,带给人类最显著的周期性感受,莫过于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在工具经济体对应的历史时期内,人类一切生存活动的“动”与“静”,都与四季更替相关联。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正是这种关联性的生动写照。春天,万物复苏,藏身暖巢的人们收拾“工具”,行动起来,开始了一年之计,此为“由静入动”;夏天,阳光普照,处处可见手持工具、辛勤“生产”劳作的身影,此为“动”;秋天,热气下沉,果实累累,人们开始有些许闲暇,静坐田埂,品味“产品”丰收的喜悦,此为“由动入静”;冬天,大雪封山,万物归藏,人们满载可供冬季“消费”之需的劳动产品,归身暖巢,此为“静”。
“由静入动”归于“暖”——“工具”;“动”归于“热”——“生产”;“由动入静”归于“凉”——“产品”;“静”归于“冷”——“消费”。这就是工具经济体的一个冷热循环周期。显然,工具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与日地月系统所造成的季节周期是一致的。
3.5 工具经济体的体内时空
冷热循环周期的存在造成经济体体内经济流循环流动中的两个基本特性。一是经济流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延展性,即经济流总要由位于不同结构方位上的某一现象流入另一现象;二是经济流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所表现出来的顺序性,即经济流总是顺序地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表现出冷热更替。我们将经济流体现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的这种延展性,称为经济体体内空间;将经济流体现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的这种顺序性,称为经济体体内时间。参见图24。
图24中,方形排列的4个现象表示工具经济体体内空间;圆形排列的4个现象表示工具经济体体内时间。经济体体内时间以经济流冷热循环周期一周为计量尺度。受地球季节周期的影响,工具经济体中的冷热循环周期与季节周期恰好一致。经济体体内空间,则以体内现象的多少为计量尺度,体内现象越多,空间范围越大。
经济体体内时空的形成,是经济体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两极分化的必然结果。随着两极分化程度的加深,会生成更多的体内现象,体内时间的步调会逐步放慢,体内空间的范围会逐步扩张,从而显示出经济体体内时空更强的独立性。
4 工具经济体的成长与进化
4.1 工具经济体的体内剩余
从消费一方看去,每一轮冷热循环,体外资源最初总是由工具进入经济体体内时空,然后顺序流经生产和产品,至消费结束。
每一轮冷热循环中的经济流总量是一个定数,最终有两个去向:一是被体内功能彻底转换与吸收,形成人体,继而消失于经济体体内时空;二是未被彻底转换与吸收,排出经济体体内时空,形成本轮冷热循环中的经济流剩余。我们把第一个去向的经济流称为本轮冷热循环中的人体经济流。
对于经济体本身而言,其体内功能的实现过程并不带有任何目的性,人体经济流最终要从体内时空中消失。但对于实现经济体体内功能的人体行为来说,目的从来就是明确的,就是要实现人体经济流,以维持人体生存。从维持人体生存这一目的出发,可将本轮冷热循环中的经济流剩余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于经济体功能结构的有限性而无法在本轮冷热循环中被进一步转换与吸收的经济流剩余;第二部分,是由于人体结构的有限性而尚未在本轮冷热循环中被进一步转换与吸收的经济流剩余。我们称第一部分剩余为体外剩余,第二部分剩余为体内剩余。
体外剩余无法在本轮冷热循环中被进一步转换与吸收,当然也无法在下一轮冷热循环中被转换与吸收。被排出体内时空后,将重新化为游离状态下的资源要素,留存于自然环境之中。譬如:取火过程中遗失的热量、打磨石器时所产生的碎渣、果肉被取出后残余的果壳、进食之后人体所排出的粪便,等等。
体内剩余则有所不同。体内剩余虽然未在本轮冷热循环中被进一步转换与吸收,但却有可能在此后的某一轮冷热循环中被转换与吸收。它随时可以重返经济体体内时空,继续完成其转换与吸收的其余历程。相对于人体而言,体内剩余仍为有用之物,所以不必像体外剩余那样重新化为游离状态下的资源要素重返大自然,而是可以暂时地以固化的产品形态寄存于经济体体内时空之外。经济体体内时空之外的环境中,除了人体和大自然,可以寄存体内剩余的场所只有社会。参见图25。
体内剩余因何出现?人体的有限性不仅决定了本轮冷热循环中人体经济流的总流量,同时也决定了人体经济流的单位流量。即每个人体一次只能转换与吸收有限的有用之物。由于冷热循环周期的存在,以固化的产品形态来自生产的经济流,有时会大于这个单位流量,有时会小于这个单位流量。小于这个单位流量为人体经济流不足;大于这个单位流量为人体经济流有余。不足已成不足,有余则要以固化的产品形态寄存下来。这就是体内剩余。
体内剩余流入社会,将对社会环境造成冲击。这种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它是产生此后的私有制、阶级、国家等一系列人类社会现象的根源。
工具经济体不适用于种群社会形态下单个人体生存行为的描述,它适用于由单个人体所构成的更大的“人体”的生存活动的描述。譬如:体内剩余私人占有现象出现以前的原始部落。在最初的人类种群中,单个人体各自头顶的黑白闪烁的原始经济体之光,来到工具经济体这里,突然聚拢起来,又分散开去,化作一轮笼罩部落群体的黑白相间的光环。
最初为我们演示了两种进食方式的那位祖先可否有知:当初排出体外的一坨粪便,如今却幻化成体内剩余的“怪蛋”,落入人间,并将引发社会环境未来的巨大变迁。
4.2 工具经济体的成长极限
工具经济体在经历了无数轮次冷热循环和冷热循环周期的同时,也经历了体内功能由弱到强的逐步成长。在此成长过程中,两种功能之间的,同时又是4个体内现象之间的地位关系,始终是在朝着各自相反的方向上转化,最终由初始平衡态达到其成长的极限——临界平衡态。图26演绎了工具经济体成长的整个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