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份多维贫困的动态测度
2014-04-29张全红周强蒋赟
张全红 周强 蒋赟
摘要:在主成分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上,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8个年度中的9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选取四个维度10项指标,测算了各省不同时期多维贫困的动态变化,并进一步考察省份间人均收入高低与多维贫困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部的河南收入贫困最严重,其次为西部的贵州和广西,东部的江苏和东北部的黑龙江最小。然而,从多维贫困减小程度来看,减小幅度最大的为中部的湖北,而并非东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小的为辽宁,也并非河南、贵州或广西;到2009年,湖南省多维贫困指数值最小,黑龙江和辽宁最高。因此,多维贫困与地区经济或家户收入之间呈弱相关关系。
关键词:多维贫困;地区分解;动态测度;主成分分析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1-0098-08
中图分类号:F014.4;C913.7
文献标识码:A
一、提出问题与文献回顾
传统的贫困概念是通过收入或支出水平确定的,即家庭收入低于某个标准,则视为贫困人口。英国经济学家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1901)首次为个体家庭从一维角度建立了贫困标准。他指出,最低标准必须满足正常生理需求的营养所需的食物量,以及基本的衣、食、住、行,并全部转化为货币量来表示,以此来划分贫困线标准。[1]查尔斯·布斯(Charles Booth)认为贫困人口是指那些没有能力支付生活必需品的人(MacGregor,1981)。[2]经济学家Qusanski在朗特里提出的贫困线基础上,借助特定的恩格尔系数和最低食物支出水平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美国的贫困线标准。Holman(1978)指出以上划分贫困线的标准都是界定在贫困是由收入水平高低来衡量的基础上,并用一定数量的货币来满足人类的基本要求的。[3]森(Sen,1999)指出,单一的收入或消费支出转化为货币来计算的贫困指数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个体家庭的实际贫困状况,贫困问题应被视为个体家庭基本能力的被剥夺,即能力贫困。[4]森提出的“能力贫困”的新观点,阐明了个体家庭贫困的根源是来自“能力缺乏”,是一种能力的被剥夺造成的。收入贫困只是能力贫困的外在表现,是由于人们获取收入的技能和能力存在差距所致,或是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性造成,从而表现出“能力不足”或“能力缺乏”。[5]因此,森根据人的正常基本可行能力得以保障为前提,以获取必要的福利权力,提出了以能力方法为标准来定义的多维贫困理论。多维贫困的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范畴,其核心的观点是,人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收入贫困方面,也包括健康、受教育年限、生活质量等福利指标的贫困。
森提出的多维贫困理论,成为贫困问题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然而如何构建合理的多维贫困指数并进行测量,成为了学术界研究者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后续的研究中,Cheli和Lemmi(1995)利用各维度的分布函数构建反映个体被相对剥夺程度的隶属函数,提出了完全模糊集理论与相对方法。[6]Ram(1982)提出了应根据不同指标的贡献选择合适、稳健的权重系数的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7]Bourguignon和Chakravarty(2003)提出了应基于一定理论框架下的公理化方法。[8]Alkire和Foster(2011)在构建多维贫困综合指数过程中克服了“交”和“并”存在的缺陷,提出了“双界线”的方法。[9]以上学者是从构建多维贫困指数的理论角度出发的,而运用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实证测算的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多:如Nussbaumer等(2011)借助“双界线”法测算了非洲国家的能源贫困问题。[10]Alkire和Roche(2011)、Ortiz等(2012)基于贫困测量理论,从多维视角考察了儿童贫困问题。[11][12]较早的还有Pradhan和Ravallion(2000)基于非公理化标准,借助Probit模型构建贫困指数,对尼泊尔和牙买加的微观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13]Chakravarty等(2005)运用Watts多维贫困指数指数,结合世界各国1993~2002年的截面数据,从人均GDP、预期寿命、文盲率三个方面,测算了各国的多维贫困状况,并运用夏普里分解推导了贫困间的决定因素。[14]
另一方面,从中国国内情况看,对多维贫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指数进行测量上,大部分学者就我国城乡,贫困重点县,以及不同指标间进行贫困规模、深度和强度的测算,并进一步提出政策指导意见。如,侯卉等(2012)选取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9年数据,采用七个维度指标,对中国城镇多维贫困进行的测算。[15]陈立中(2008)从收入、知识和健康三个维度测算了我国1990年、1997年和2003年的多维贫困情况。[16]孙秀玲等(2012)借助分布在山西省35个贫困县的贫困调查数据,选取六个维度指标,对山西省农村居民贫困进行了测量。[17]王小林和Sabina Alkire(2009)采用Alkire and Foster(2008)提出的“双界线(Dual Cut-off)”方法,利用2006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CHNS),对我国城市和农村多维度贫困展开了实证研究。[18]邹薇和方迎风(2011)利用CHNS数据,从“能力”角度,选取收入、教育和生活质量三个维度上的8项指标,并按指标、城乡和地区间进行分解,对中国国内多维贫困的现状做了深入研究。[19]郭建宇和吴国宝(2012)从实证的角度,利用山西省贫困县的住户数据,考察了不同收入贫困标准和多维贫困定义组合下的多维贫困户与收入贫困户之间的数量关系。[20]陈辉和张全红(2012)利用Alkire and Foster模型,选用收入、健康、教育等6项指标,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考察了城市多维贫困问题。[21]因此,从多维角度把握贫困的实质,逐渐被学术界所普遍认同。但从国内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对中国局部地区进行贫困分解的主要集中在少数贫困县或城乡之间,却少有文献专门针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代表性省份进行多维贫困的动态测度。鉴于既有文献在此方面研究较少,本文尝试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NS)中具有代表性的9个省份为分析对象,考察各省份不同时期的多维贫困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