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文化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2014-04-29孙莹林珊珊

考试周刊 2014年101期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手机新媒体

孙莹 林珊珊

摘 要: 新媒体时代,手机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对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班级文化建设有着积极和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手机文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学生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提出解决对策,使手机为建设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服务。

关键词: 新媒体 手机 班级文化建设

随着4G时代的到来,手机已然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传播媒介。手机文化是移动通信行业、网络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相融合的产物,有极其广大的覆盖面。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相比往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趋势。高校大学生几乎都是手机网民,是全国手机网民中的主力军。

班级是学校的灵魂,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部分,手机文化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不可忽视,一方面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带来消极影响。高校在新媒体形势下,要做到趋利避害,既要占领高地,又要积极采取对策,使手机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一、手机文化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班级文化,一般意义上分为硬文化与软文化。硬文化指教室、宿舍等实体的宣传、板报、标语等,软文化则包含班级规章制度、班级精神、班歌等。这里主要探讨的是手机文化对于高校班级软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合理借助手机文化,能使班级讯息传播更畅通,班级成员之间交往更密切,班级文化更多样化,做到兼容并蓄。

1.讯息更加通畅。

高校班级中的讯息传达在二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八、九十年代主要依靠班干部个别通知,奔走相告,九十年代后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则主要依靠拨打固定电话,挨个拨手机通知,这些方式效率低、速度慢,且在人口相传中信息容易变样。随着手机功能增多,短信、微信、飞信、QQ群等信息平台给信息传播增添了更多途径,班级里的任一个成员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时向全班成员传达信息,且由于信息直达保持了真实。给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提高了时效。班级成员一机在手,班情尽知。

2.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交往。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上课、共同参加活动方式外,手机为班级成员之间提供了更多种交往模式。第一,即时通讯技术使成员之间随时随地聊天成为现实。第二,QQ空间、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兴起,使班级成员之间更直白地了解对方喜好,找到共同点,有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只要手机打开,链接上网,班级成员之间随时随地可以互动,而且有超越传统交往方式的趋势。

老师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增多,某些班级成员因为害羞、偏见等原因,不愿与老师直接接触,于是就可以通过一对一手机交流,解开其心结。同时,老师可以通过阅读学生在新媒体上发布的个人日志、微日志等了解其兴趣爱好、日常生活,从而更好地促进交流,学生同时可以通过阅读老师的日志等,摒弃传统意义上老师难以接近的误解。

3.班级文化建设多样化。

班级成员通过手机上网,可以与外界世界有更多接触,认识更多样化的团体,拓宽自身视野,资讯增多,眼界开阔,使班级成员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形式有多样化选择。如传统模式的征文比赛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如果举办网络微博竞赛,一方面学生兴趣加大,另一方面摒弃传统评委、成员以点赞方式进行评比的方式,学生喜闻乐见,快速高效。借助班级微博、班级微信,引导班级文化建设,创建一个有凝聚力、有创新性的班集体。

一、手机文化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手机对于建立良好有序的班级文化有极大作用,但同时带有很多干扰作用。

1.容易使成员更关注虚拟社交圈,从而忽略班级同学。

新媒体营造的虚拟社交圈除了班级成员外,不可避免会有很多远距离网伴,网络拉近了距离,天涯若比邻,原本传统媒体时代人际社交圈集中在邻居、同学等之中,现在社交圈极大地扩大。社交圈的扩大虽然能够使同学交到更多远方的朋友,甚至网友,但是人的精力终究有限,如果被其他过多地消耗精力,必然对身边班级同学关系造成影响。班级同学之间交流减少,有些极端案例甚至完全摒弃与同学的交往,性格变得孤僻、不合群,班级不和谐因素必然导致班级凝聚力减弱。

2.过度使用手机,侵占学习时间,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学风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使用手机会对学生课堂、课后学习和考试产生极坏影响。

手机的使用在课堂上会导致“隐形逃课”,所谓隐形逃课,就是学生出现在课堂上,但心不在课堂,一节课都做低头族,对老师的讲课茫茫然不知所云,手机上网老师不易发现。因为学生专注于使用手机,互动减少,必然降低老师教课的积极性,课堂氛围必然受影响。

在课后学习中,短信等多种新媒体时时拉走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手机的使用,安静无声,有时候,原计划的上自习就变成了自习室里玩手机。

考试时,因为手机联网方便,易于携带,不少意志不坚定的学生便存侥幸心理,使用手机作弊,而监考老师不易于发现,长此以往,学生怠于学习,甚至其他学生也有样学样,班级班风势必变差。

3.对虚拟世界依赖,可能导致对实体活动关注减少。

学生在食堂吃饭玩手机、等人玩手机,甚至参加班级活动时也专注玩手机,这已然成为高校里的又一道“风景”。班级举办团体活动,本意是使同学之间增进了解、融洽关系,但手机依赖症使得学生机不离手、手不离机,一离开手机心里空落落地找不着北。过于沉湎虚拟世界,将影响同学对实体活动的关注,而部分同学三心二意的态度,又将反向影响其他同学的参与愿望,长此以往,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

4.传播不良信息。

手机信息扩散方便快捷,但同时不良信息的传播更隐蔽、危害更大,且难以对这些不良信息进行监控。大学生还未进入社会,社会经验少,判断力弱,对于手机网络上传播的这些信息容易相信并予以转发流传,影响班级其他成员,甚至潜移默化中将这些信息内化成自身的道德判断。这些负面影响会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离,看待问题只关注消极面,对社会有否定性、怀疑性判断。

二、对策

看待手机的影响,不能只看到积极面从而盲目乐观,也不能只看到消极面而盲目陷入悲观,对于这种新生事物,我们要趋利避害,用发展辩证思维对待它,使校园手机文化为班级文化建设服务,引领其健康、正确地发展。

1.班级成员要加强自律与他律。

要扭转手机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本质上需要学生转变观念,养成健康的用手机习惯,理性控制手机使用时间和地点,做到上课不玩手机,下课少玩手机,多增加与班级成员的交流。班级中要将手机使用规定纳入班级制度,班干部率先做好榜样,引导全体同学遵守制度,互相监督,互相提醒。

2.高校加强对手机使用的引领。

学生光有自律还远远不够,学校和老师要加强对学生手机使用的引导,一方面进行硬性管理,制定严格的有关手机使用的校规校纪,大力宣传并严格执行。如对于考试携带手机者予以惩戒。另一方面做好宣传教育,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倡导,引领全体师生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手机文化。

3.社会加强监管。

首先政府要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传播不良信息的团体和个人要严厉惩处,从源头上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其次,加强行业自律。各大通讯行业应尽早制定行业内相关规定,将相关服务透明化,接受全民监督。

手机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是新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一味地褒扬或者诋毁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只有首先全面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扬长避短,使手机为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服务,培养一批能够灵活合理使用新媒体的教师和班干部,占领手机文化高地,引导广大学生共同创建优秀的班级文化。

参考文献:

[1]于音.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6.

[2]赵明炬.新媒介浸润下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党支部教育功能融合.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10.

[3]吴静.手机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7.

[4]薛伟.手机文化对大学生校园行为的影响及对策探析.理论导报,2013.9.

[5]蒋振杰.探讨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0.

猜你喜欢

班级文化建设手机新媒体
建设幸福班集体,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高三班主任课程实施能力对班级的“正”影响
苹果手机黑产案件侦查与法律适用研究
例谈没收手机引发的师生矛盾冲突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推行措施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手机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