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诗意细读文本的实践探究

2014-04-29何云亚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

何云亚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但在应试的前提下,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支离破碎,许多美文常常被无情肢解。因此,改变这一不堪的现状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就此展开论述,提出了诗意细读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文本细读;诗意语文;深情诵读;品味鉴赏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阅读教学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可是现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很多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内容上都是以考试为中心,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或者干脆走捷径,完全地运用理科式的解题思路来思考语文的文本阅读,只是一味地强调各种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在课堂上极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如此一来,何谈诗意?如此一来,学生又如何对阅读产生兴趣?

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又怎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想而知,如果让学生长期处在这样一种应试阅读教学情境下,他们的思维品质就会越来越狭隘——不善于全面地看问题,不善于思前虑后有联系地看问题,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更谈不上“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了。

二、诗意细读的教学溯源

文本细读,即在语文教学情境下,细读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细致的阅读,通过对语义的精确分析,以及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实现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实现对作家丰富情感的深刻领悟,从而最终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诗意”一词古已有之,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特级教师王菘舟提出了“诗意语文”概念,他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境界,它是自由对话、唤醒意会、精神契合、追寻幸福、实现自我的,是语文的最高境界,它就是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所在”。综上所述,“诗意细读文本”就是在“文本细读”和“诗意语文”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理念。“诗意细读教学”就是从学生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本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的模式和程序。也就是在教學过程中,利用文字画面的转化、声情并茂的朗读及语言的涵咏品味,创设出给人以美感的教学意境,从而使学生在文本中寻找到一个诗意的空间。

三、“诗意细读”教学的意义

“诗意细读”能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审美与创造力,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张扬学生的个性。

四、诗意细读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营造诗意氛围

(1)通过有效使用多媒体视听设备,营造诗意氛围

于漪教师说,语文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在细读文本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把学生带入文章美的意境中,从而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因此,语文教学要达到审美的效果,宜采用直观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使学生通过视听与文章描写直接联系,进而悦目、悦耳、悦心,形成美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通过那绘声绘色优美悦耳的录音播放,引起学生神驰于春草软绵绵、春风轻柔柔、春雨细密密、春花娇艳艳的境界中,又借助幻灯和多媒体放演,展现春天小草勃发,春风送暖唤醒大地、吹绿枝头、催开了花朵的种种美景,情景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散文中所表现的优美境界。

(2)通过图文对照欣赏,感受诗意氛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的相互关系,同样也揭示了文和画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因为诗是文的一部分,而且因为当人们用文字来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总是有“境”的。无论是“为文造境”还是“为情造境”,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那“境”都是画,因此,文与画也是相通的。在细读文本过程中结合图文,可以欣赏语文之美。例如:在上冰心的《谈生命》时,一位教师就在网上搜寻到与诗歌的意境相适应的树、溪流、河流的图画,让学生在评图画之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画面的内容。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学生获得了知识,还提高了欣赏水平。

(3)简笔勾勒、形象的板书也能营造诗意氛围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人的感官是知识的入口处,也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简单、形象的图形辅助教学,往往能使教师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巧用导语,创设诗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教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见解: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有了诗一般的导语,学生就会情感迸发。有了情感的碰撞,就会有同品共享的学习愉悦,就会有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就会有放飞灵性的生命欢歌。

2.深情诵读,体味文中诗意

诗意细读的前提就是多读。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实现朗读的回归。

(1)多种朗读方式结合,多角度感受朗读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文本,可以让学生领略朗读带来的美感。齐读的整齐划一、雄伟壮观,分角色朗读的巧妙配合、个性突出,这都是诗意的体现。例如:一位教师在教高尔基的《海燕》时,就以朗读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热情高涨,教学气氛及其浓烈。特别是小组合作朗读,不同的声音与手势,不同的情感与体验配合得那么和谐,语文课充满了灵气与神奇的活力。诗意就体现在学生一次又一次声情并茂的吟诵中,美点就闪烁在激情洋溢的朗读中。

不仅诗歌、散文教学以朗读为主,其他文章也莫不如是。在多样的朗读中,学生就会做到“读字如见其人,读景如临其境,读事使人感到历历在目”。

(2)朗读技巧有效处理,读出美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中提出的第一点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为了体现新课程的要求,笔者在让学生诵读文本时注意了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从停顿、重音、节奏、韵律中体会文章的音乐美感,从迂徐、低沉、热烈、昂扬、饱满、凄凉中感受文章的情韵,领略不同语言表现出的声音强弱与色彩,并学会用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去表情达意。例如:在教《我爱这土地》之前,笔者先给学生专门上了一堂朗读技巧指导课,然后就以文本为例子让学生处理课文的朗读方式,整堂课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觉得这篇文章的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朗读的基本技巧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回答并朗读。

3.品味鉴赏挖掘文中诗意

诗意细读直接指向语言。阅读教学要特别强调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通过多种手段挖掘出语言的言外之意、意外之象。读书不能只读字,还要力透纸背,读出其背后的思想,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效果,挖掘出语文的美。

(1)捕捉文本关键处,品位语言

诗意细读文本不是毫无目的地解读文本,在细读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捕捉文本的关键处。在细节中捕捉文本关键,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深入文本,欣赏到文中诗意。例如:朱自清的《背影》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者反复渲染父亲的背影,尤其以父亲在车站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一部分最是感人。所以这一个环节无疑需要学生反复诵读,发现其中的关键。在设计这一课时,笔者先要学生反复朗读,然后问他们“你认为作者写得最妙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精彩纷呈。

(2)增、删、换词,品味语言

语言是需要细心咀嚼,耐心挖掘,潜心领悟的。简明扼要是优秀文本最大特点,用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是高明作家的不懈追求。因此,文本細读中采用“增词”的方法来品味语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上独具匠心。例如:学习《安塞腰鼓》一文,笔者抓住本文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一句让学生细细品读,然后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在耳畔前再加上‘响彻一词,效果如何?”

学生根据本文主要表达作者赞美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及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这一主题,讨论之后认为这句话是写腰鼓演奏停止后,人们仍然沉浸在腰鼓那富有激情与生命力的表演中,还未从蓬勃、喧腾的世界中归于宁静,连鸡啼也是“渺远”的。假如用了“响彻”,一方面与“渺远”一词有矛盾,另一方面,也会破坏作者精心设计的腰鼓表演停止后宁静悠远的意境,以致于影响结尾所造成的“余音缭绕,三日不绝”的效果。这样一添词,学生就很快体会到简洁语言下所隐含的深厚意蕴的艺术性。

语言的魅力还体现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词语上,特别是鲁迅的作品中,有的看似有“用词重复”矛盾的嫌疑,如果深入咀嚼,却能发现其独到的表达效果。此类词语,采用删词的方法去品味,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换位思考,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的过程就是学生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采用换位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超越时空的心灵之约,还能使其产生由此及彼的触发,从而理解凝练的语言背后隐藏的丰富的信息量,感受到语言的情味、意味。例如:在分析木兰这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时,有学生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的作用不太理解。笔者让学生采用换位思考,假如你是木兰,第一次离开亲人,在万里之外的地方,你会担忧什么?这样换位思考,学生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词语进入木兰的心灵深处,想木兰之所想。

五、体会与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诗意细读文本的方法可以体会语文的美点,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美、体验美、挖掘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人文素养。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诗意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受参考资料的束缚,不把别人的理解作为定论来接受,不要盲从专家和权威的高见,而要通过仔细研读文本,独立思考,读出自己的疑问和心得体会。因为只有读中有疑,才会更进一步走进文本。

第二,“独立思考”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克服过分强调“独特体验”而忽视价值取向的倾向。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生活体验不够深刻,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会出现多元化。教师不能勉为其难,但也不能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不及时纠偏,甚至视之为创新,使课堂生成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

第三,鼓励学生多亲近大自然,并勇于体验社会生活。语文教育实践性很强,细读文本离不开学生个体的感受、理解、揣摩、体验及感悟。因而,要学语文,学好语文,必须亲历语文,眼看,耳听,心想。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课外与自然交友,与别人沟通,使之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

参考文献:

[1]王菘舟.诗意语文——王菘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细读文本,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诗词细读应从细读语言开始
谈文本细读中教学设计的目标意识
注重文本细读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