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走班制”放养学生:险招还是妙招
2014-04-29谭云红
谭云红
近日,浙江高中取消班级试点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其实在2013年浙江省已有4所高中(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浙师大附中、青田中学、义乌中学)白发成为必修课走班试点;2014年,省教育厅准备将试点扩大到杭二中、杭师大附中、春晖中学等7所重点高中。虽然浙江省推行走班试点并非首创,部分地区个别中学已有实践,但都是零星地试探而已,如此大规模的试行可以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问“走班”为何物?
走班制这个词或许对大家来说还比较陌生,但它的形式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已是十分普遍。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打个比喻来讲的话,就是每个老师都是大厨,教室就是供老师发挥厨艺的餐厅,而学生则是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和能力选择到不同的餐厅进餐补充营养。
浙江省高中取消班级,推出走班制是为了呼应国家新课改潮流,在借鉴芬兰等学校先进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地方实际推出的。
利弊纷扰走班制
走班制作为对传统模式的突破和挑战,相对中学传统的班级组成和班级教学有很大优势。“走班”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性,起到很大作用。“走班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实行“走班制”后,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兴趣特长,确定教活动。学生也可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
2.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充分赋予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的弊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中,几百名学生读同一本书,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练习,有的学生“吃不下”,有的学生“吃不饱”,这忽略学生自身成长中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等缺陷。走班制属于“分层教育”,最大限度地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与自己最相适宜的发展环境。
3.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以前学生的活动交往范围多半局限于班级,而走班制推出后,同年级的学生也有了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加大了同学问的相互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4.集中学校优秀资源。走班制之下,教师可以把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而不必刻意去迁就低水平的学生而让水平高的学生“吃不饱”。另外,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课堂不再局限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所有,整个年级甚至学校感兴趣的同学都有机会聆听。
但是由于传统班级授课模式自有其优势,走班制作为对传统模式的打破,带来的挑战和忧虑也不少:
1.传统的班级概念消失。走班制下,“铁打的教室,流水的学生”。教室只是一个上课的地方,学生没有固定的座位,没有固定的同桌,在此环境之下,很有可能一堂课上下来大家就各走各的,互不认识。学生传统的班级观念,集体归属感,同桌文化都会淡化甚至消失。且因为班级人员组成不稳定且具流动性,导致难以组建一个班委,传统的班级活动难以开展。
2.班主任职能受冲击。传统的班级之下,班主任的一切管理工作都基本能按部就班地展开,而走班制之下,由于班级结构的松散,学生流动性大,学生走课时间不统一,这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也有老教师认为,课改走班制最大的坏处就是砍掉了中国教育文化。“教”和“育”是不能切开的,但走课的方式把老师和学生都当成了加工器,学生和老师就是买卖知识的关系,没有“育”的关系。
对学生适应能力的挑战。走班制在给学生带来了选课的自由、充分的主动权的同时,也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而不稳定,可能出现选课的盲目性,造成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过分强调兴趣爱好,而忽视了全面发展的需要。另外,对于部分自控力不强,积极性不高或者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来说,走班制之下,这部分习惯了被“推着走”的学生要么钻空子偷懒,要么根本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对教师能力的挑战。走班制之下,一堂课可能会有几十上百的学生,比如某一些兴趣相同,或者水平相近的学生都可能聚集在一堂课中,这就造成空前繁荣的“大课堂”,而我们的教师或许根本应付不过来。所以,这对我们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说课能力都是一个挑战。
走班制的隐忧怎么破?
改革创新总是有风险的,若是效果良好,自然皆大欢喜;但若是结果不理想,那么这风险由谁承担?这一点则是我们家长最担心的。很多家长对于走班制还是理解支持的,但是也不希望在自己的孩子成为实验的小白鼠。孩子的青春只有一次,若是试点结果不理想,被试点的这一批学生是否能接受作为试验品的命运?
所以,唯一能消解家长和社会各界忧虑的办法就是拿出成绩来。据浙江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方红峰反馈,“浙师大附中高一总共15个班,6个班实行走班制,9个班是传统班级。期中考,走班制的学生所有必修课平均分都高过传统班级的学生10分以上。现在学校搞走班积极性很高,要扩大规模。”虽然只用成绩来说话,难免有失偏颇,但这确实是最直观最有效也是家长最关心的衡量标准了。方红峰还表示走班制的推出确实让学生知道自己长处在哪里,哪些科目比较好,对选大学专业也有好处。初尝甜头的试点学校都将扩大实行规模。
当然,走班制推出的成功与否自然不能简单地用学生成绩来衡量。因此也有很多人认为,若不改变应试教育的顽疾,走班制极有可能流于形式。所以,要让走班制能良好推行,首先需要我们社会尤其是家长们改变固有的观念,打破唯分数论,配合学校的改革趋势,让孩子追求符合自身特点和个性的发展,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和主动性。其次是学校要在软硬件设施上跟上走班制的需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需要,设置丰富而又合适的课程,并做好课程宣传和选课引导,尽量保证学生都各得所需。再次,走班制的推行应根据每个学校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条件暂时达不到的学校没必要跟风大规模推行;在小规模试点时,也不要急于求成,最好是实行“双轨制”,先保留以前的班级建制,在部分课程上推出走班制,这样渐进式的推进可以让学生和教师有个适应的过程,传统的班级活动也得以组织和展开。
其实走班制改革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有诸多好处,但是无论是我们的社会,还是我们的家长,对于我们现今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并不那么满意,所以“穷则变”是到了该有所作为的时候了。尽管它有坎坷,有顾虑,甚至前途渺茫,但是“变则通,通则久”,走班制它无疑又是充满希望的。只要我们的变革不是出于片面地追求形式,而是真正落到实处,积极避免“走班制”对学生生存状态可能造成的新问题,我们的改革就能趋利避害,那就是有意义的。
(责任编校: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