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014-04-29黄新新
黄新新
随着雾霾问题越来越严重,低碳环保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那么,在劳动与技术课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环保元素
我们身边有很多可以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就地取材,激发学生对环保的兴趣。
比如:有一次,笔者上劳动与技术课,这节课前学生刚上完体育课,大多数学生人手一个矿泉水瓶或饮料瓶,垃圾桶都装不下了。这时笔者灵机一动,决定把原先的教学计划放一放。笔者笑眯眯地问学生:“矿泉水喝完了瓶子咋办?”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扔了呗。”笔者就诱导学生:“那老师能借你们一个空瓶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把手里的空瓶子递过来,并疑惑地看着笔者。学生都在想:“教师要拿这个空瓶子变啥戏法?”笔者拿到空瓶子,先把瓶子剪到合适的高度,边缘用透明胶带粘好,然后从工具箱里拿出几块小花布,在小花布的背面粘上双面胶,有规律地把瓶子装饰了一下,倒入清水,学生都惊叹道:“ 哇!放入植物就是小花瓶啦!”笔者赞同学生的观点:“是小花瓶,怎么样?美吧!其实,生活中,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就随时可以变废为宝。这就是低碳,在劳动与技术课中,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材料反复使用就是低碳,就是环保!那么,你们手中的空瓶子现在想好要扔了吗?”学生都不好意思地笑了。笔者就因势利导:“那么,这些空瓶子还能做些其他什么手工艺品呢?”学生的兴趣再次被笔者点燃了。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做笔筒”“做沙发”“做灯笼”……这一节课下來,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个小作品,有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塑料娃娃、小花瓶、笔筒等。学生觉得世界原来如此神奇,那些原本会变成垃圾的废旧物品经过我们的巧手可以变成各种漂亮的工艺品。
二、走向课外,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综合实践的劳动与技术教学只有以实践体验为主,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仅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是不够的,它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为使学生在课外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又动脑,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与技能,激发环保意识,培养环保精神,在上好劳动与技术课的同时,笔者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本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实践低碳环保行动。但这些活动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我们要多渠道进行联系落实。
1.要多与班主任沟通,双管齐下
很多班主任都感慨,每学期的班容班貌布置都要买几盆盆栽植物绿化教室,但没多久就出现枯萎或死亡现象,到第二学期又要重买,非常可惜。笔者利用课间时间与班主任沟通,组织了“盆栽认养”活动。这样每组学生可以认养一盆,看哪一组养护得更好。这一活动,不仅可以让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林这样的环保理念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 帮助全体学生树立和巩固绿色环保意识,进一步美化我们的校园环境,还能培养他们爱校、护校、建校的积极热情。笔者倡议全体学生从自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爱护环境,增强小主人翁的责任感。
2.发动家长合作,共同参与
都说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护航者,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只要能让孩子学习进步的事情,大多数的家长都是愿意陪孩子一起共同学习、研究的。
比如:笔者组织过“一次性餐盒”的研究,就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点燃或滚油浇注一次性餐盒,观察它们在焚烧时出现的浓烟,以及滚油浇注后出现的严重变形等现象,让学生意识到一次性餐盒的危害。然后,笔者让学生查阅资料,学会鉴别一次性餐盒好与坏的方法,并调查一次性餐盒的使用情况。这一活动中,学生的感受很深,收获颇丰。学生都普遍反应有了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比自己一个人实验要安全并顺利得多,家长也说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笔者还组织了“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家庭、社区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
3.让学生分类收集、整理物品,主动研究
教师要让学生课外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当然,在收集的过程中要注意物品的清洁卫生,并主要收集自己家里的一些废旧物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喜好等引导他们分类整理这些废旧材料,在整理分类中,学生会突发各种创造的灵感,能自主发现、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自主创新。学生在玩中发现,在发现中探讨,在探讨中动手,在动手中收获,自然而然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综合实践的劳动与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将低碳生活的环保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引导、教育学生崇尚旧物再利用,厉行节约,启发、诱导学生学会废物利用,引领低碳生活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