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语言翻译道德

2014-04-29冯春波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原文译者

冯春波

摘要: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是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译者自然也应该受到语言翻译道德的约束,对此不但要进行理论探讨,还要付诸实践。我们认为,译德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忠实、公正,本文对此加以论述,以期对语言翻译职业道德建设有所启发。

关键词:语言翻译 职业道德

一、道德与语言翻译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准则与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语言翻译已成为当今世界一项普遍存在、必不可少的活动。它使国与国之间的思想和物质交流成为可能,进而丰富人民的生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语言翻译不但需要通晓至少两种语言,还需要专门的技能,因此,有必要作为一种职业得到承认。在语言翻译成为职业之前,人们就意识到译德问题了。正如文化语言翻译理论传统一直存在,只不过“文化转向”的提出使其在语言翻译研究中得到重视一样,语言翻译中的道德问题也一直存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译论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译德问题,只不过近十余年来成了语言翻译研究中一个焦点。

语言道德一直贯穿着中西传统思想,中西伦理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周时代,中国就产生了伦理思想。西方伦理思想始于苏格拉底,到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伦理学。“道德规范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道德规范在社会交往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应该遵循这些规范。语言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社会行为,译者自然不应该凌驾于道德之上。语言翻译需要职业道德的约束,因为它“既可以被用来做好事,也可以起坏作用。”语言翻译界常常把语言翻译这种活动比作“搭桥梁”,但是,“它给人们一种错觉,以为凡是语言翻译都是正当行为,译者也一样”。尽管语言翻译总体上具有正面作用,但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由于职业道德修养不够,语言翻译的实施者出于不同的目的,或至少是无意之间,使语言翻译产生不良影响,危及语言翻译职业的声誉。劣译的影响之大十分惊人,远远超出我们的估计。可以肯定,如果著名译者出错,影响则更为严重,因为他们甚至可以导致阿根廷作家Borges所说的“原作有悖于译作”的后果。历史上语言翻译大多涉及文学,人们也最容易接触到这类语言翻译,于是对语言翻译的批评也就集中在这方面了。作家、诗人注重斟词酌句,其中不乏精通外语者,于是对劣译更加敏感。

二、语言翻译中的道德

道德是一种软实力,时刻影响着个人、单位、职业等的形象。语言翻译中的道德规范虽然约束译者,但从长远看也能服务于译者,提高其可信任度,加强其竞争力。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译者既要考虑普遍性的道德问题,又要遵循特殊性的道德原则。我们认为,译德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忠实、保密、公正。

1.能力。不论是傅雷提出的“敏感之心灵”、“热烈之同情”、“适当之鉴赏能力”、“相当之社会经验”、“充分之常识”,还是泰特勒提出的优秀译者应具备的“语言知识”、“文学修养水平”、“同情心”、“直觉”、“勤勉”、“责任感”,这些品质多数涉及译者的能力。也就是说,语言翻译行业的能力不仅仅包括精通两种语言、熟悉两种文化,对译者要求很高。

保持一定水准的从业能力是一个职业人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如果译者语言功底薄弱,文学修养欠缺,就难免理解偏差,这样的语言翻译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譯者承担任务之前,要确保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同时有责任不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维护个人及语言翻译职业的信誉。

2.忠实。忠实于原作是语言翻译具体操作过程中译者应该遵循的最根本的职业道德标准,无论中西,传统的语言翻译观可谓是忠实一统天下。但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忠实观受到了挑战,源语文本作者不再至高无上,源语文本也不再神圣不可侵犯。但是,语言翻译不同于创作,译者不应该有作者的创作自由,轻视忠实就违背了语言翻译的规律。语言翻译的任务就是要把源语文本的内容用译语表达出来。国际译联1963年通过、1994年修改的《译者章程》中,第四条明确规定:“译文必须忠实,必须准确传达原作的思想和形式——这种忠实既是译者的道德责任也是其法律义务”这实际上是将“忠实”严格限定为译者的职业要求。

忠实不是绝对的,但它仍然是职业道德的理想。彻斯特曼指出:“译文应该准确无误地再现原文或原文作者的意图,译者不仅应该忠实于原文作者的意图,还应该模仿并反映原文作者的风格和笔调,寻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最大程度的对等。”由于原文并非始终完美无瑕,语言文化差异使得译文和原文之间无法完全对等,加上其他原因,再现模式遭到了质疑。纽马克试图对之进行修改完善。他认为,语言翻译的本质就是在照顾到假定读者需要的情况下,把文本的全部意义最大程度地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尽管他承认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采取不同的语言翻译方法,但如果译文的功能与原文的功能不冲突、译文的读者对象与原文的读者相一致的话,接近原文的语言翻译是最好的。

3.公正。公正指译者对接触的各种信息,应该视为具有同等重要性,要不偏不倚地准确传达所有信息。一方面,行业关系要求译者提供忠实、公正的服务,因为和所有人际关系一样,比较理想的译者——客户关系应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无论客户具有何种背景,是什么性别、种族、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文化、宗教等,译者均应尽可能令人满意地完成自己承接的语言翻译任务。另一方面,译员是以“语言转换器”的身份协助客户完成交际任务的,只是交流过程的中立的参与者,而不是主角,所以译者应坚持公正、中立的原则。莫娜·贝克和安德鲁·切斯特曼认为,在评价和权衡客户权利的同时,译者应该考虑到其他参与者的权利。不能仅仅因为客户出钱付费就说他们更有权力要求译者的忠实和尊重。译者不应该像雇佣兵那样行事。

三、结语

语言翻译不是仅凭借一些语言知识、几部双语工具书就可以胜任的活动。它在道德水准、语言水平、文化修养、专业知识、语言翻译技巧等方面对译者有着较高的要求。语言翻译作为一种职业已经确立了其地位,就应该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就是译德。译德是确保译者业务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产生令人满意的译文、服务双方交流、共赢互利的保障。语

参考文献

[1]罗新璋. 语言翻译论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694-695.

[2]柏桦.回忆:一个时代的语言翻译和写作[J].读书,2005(7):154.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原文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