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治效果观察
2014-04-29刘岩
刘岩
【摘要】目的:观察氟康唑、那他霉素眼液、贝复舒眼液及清创术、结膜瓣遮盖术多种方法联合运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l9例19眼根据临床分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药物联合清创术或结膜瓣遮盖术。结果:治疗l0~30d左右,19眼中5例角膜恢复透明,11例角膜形成局限性斑翳或白斑,3例无明显改善,其中2例转上级医院行角膜移植术,1例行眼球摘除。l9眼中16眼(84.2%)的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氟康唑、那他霉素眼液、贝复舒眼液及清创术、结膜瓣遮盖术多种方法联合运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 药物疗法 清创术 结膜瓣遮盖术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角膜病变,致盲率极高,治疗较困难,病程长,预后不良,有的甚至发生穿孔及眼球萎缩。近年发病率明显增加。原因有:(1)抗生素的应用,扰乱了细菌与真菌的共生现象;(2)全身或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使角膜组织抵抗力下降,促使真菌在角膜内增殖而致病。我院近年采用药物疗法、清创术及结膜瓣遮盖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取得我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月一2011年2月在我院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9例共19眼,病程10~30d(平均15d)。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2~66岁,平均年龄39岁。19例中12例有植物外伤史,3例继发于其他异物,1例继发于角膜接触镜擦傷,3例病因不明。伴有前房积脓8例,其中1例全角膜溃疡前房积脓达1/2以上。
1.2 临床分型 轻型l1例,角膜溃疡直径~3mm,深约<1/3角膜厚度,部分角膜水肿,无前房积脓,可见虹膜;中型5例,角膜溃疡直径3~6mm,深约1/3~2/3角膜深度,角膜水肿范围较大,前房积脓,可见大部分虹膜;重型3例,溃疡直径>6mm,深约>2/3角膜厚度,角膜混浊水肿,前房可见渗出物及积脓,虹膜及后部结构窥不清。
1.3 诊断标准 (1)角膜病灶呈灰白色、欠光泽、外观干燥而粗糙、表面微隆起(菌丝苔被);(2)角膜有“卫星灶”浸润或“伪足”;(3)病灶周围灰白环行浸润(免疫环);(4)角膜后壁有灰白斑块状沉着物(内皮斑);(5)分界沟;(6)前房积脓。角膜病灶符合(1)~(6)特征中3项以上,早期可行角膜刮片Gram染色和Giemsa染色及真菌培养,当角膜刮片和角膜培养均为阴性,而临床又高度怀疑为真菌感染时,行角膜组织活检确诊。共焦显微镜可直接发现真菌病原体(菌体或菌丝)。
1.4 治疗方法 轻型:0.5%氟康唑滴眼液和50g/L那他霉素眼液滴眼,1次/h,贝复舒眼液滴眼,4次/d,中型:在轻型治疗的基础上全身静脉滴注氟康唑0.2g,1次/d,连续7d。伴有虹膜睫状体炎者,加用阿托品滴眼;合并病毒或细菌感染者,还需使用抗病毒或抗炎药物,同时行角膜病灶清创:自溃疡区外周lmm起始,彻底去除溃疡区坏死组织,以暴露正常角膜组织为判断标准,用10%碘酊棉签由病灶中央向边缘方向移动烧灼溃疡面,烧灼时间不少于10min,后用生理盐水冲洗,2次/周。重型:在中型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结膜瓣遮盖:在病灶附近沿角膜缘剪开球结膜,根据溃疡的面积和深度,取大于溃疡区3~4mm带蒂结膜瓣覆盖溃疡区,10-0线缝合固定于角膜及角膜缘浅层巩膜上,取结膜瓣的巩膜裸露区不需缝合,加压包扎术眼24h后开放点眼。以上治疗需定期复查肝功能。
2 结果
治疗10~30d左右,5例溃疡愈合,荧光素钠染色阴性,角膜恢复透明,有前房积脓者积脓消失,11例角膜形成局限性斑翳或白斑。3例无明显改善,其中2例转上级医院行角膜移植术,1例行眼球摘除。19眼中16眼(84.2 %)的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
3 讨论
真菌性角膜炎是目前最难治的角膜病之一,发病机理是真菌产生菌丝、孢子侵入组织,杀伤靶细胞,并可产生各种酶和毒素,促进感染及侵人宿主细胞;真菌的多糖荚膜及较粗大菌丝则具有抗吞噬作用;真菌侵入眼组织在局部增殖,其抗原成分常导致超敏反应而形成溃疡、脓疡。碘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真菌、原虫、病毒及细菌芽孢都有效,局部使用效果直接、可靠,当高浓度碘酊直接作用于病灶时,微量酒精立即挥发,碘离子沉着并向基质层渗透,菌丝迅速受到破坏,病灶逐渐缩小,溃疡坏死物脱落,胶原纤维增殖修复,使角膜瘢痕化或恢复一定的透明度。
氟康唑是一种新型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合成并抑制细胞色素P-2450而破坏细胞的完整结构,从而起到抗真菌作用。它对深部、浅部真菌均有效,尤其对念珠菌、隐球菌具有较高活性,对曲霉菌等作用较差。因其水溶性好、吸收快、全身分布广、半衰期长、肝毒性低且氟康唑滴眼液对角膜有良好的穿透性等优点,多首先选用本药。那他霉素是一种从NATALENSIS链霉菌中提取的四烯多烯类抗生素,在体外具有抗多种酵母茵和丝状真菌,包括曲酶菌、念珠菌、头孢子菌、镰刀霉菌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药物分子与真菌细胞膜中的固醇部分分子结合,形成多烯固醇复合物,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使真菌细胞内的基本细胞成分衰竭而达到治疗目的。
单纯药物治疗由于角膜组织没有血供,药物很难达到局部有效浓度进而很难控制病情的发展。目前采用深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可以彻底清除病灶,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最有效措施。但由于器官移植准入门槛的提高以及角膜材料短缺,基层医院许多患者往往失去最佳治疗时机而最终失去眼球。随着显微手术精确度的提高,我院早期实施病灶清创术可促进药物进入角膜基质,提高病灶中药物浓度和清除病原体,同时应用碘的杀菌作用;结膜瓣遮盖术可清除角膜真菌利用结膜瓣供血充分的特点,提高药物的渗透性,使角膜局部的药物浓度增高,达到杀灭真菌的目的,多种方法联合应用,达到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朱建慧 28例丝状角膜炎临床治疗分析[J] 常州实用医学 2013.3
[2]白云洁 管怀进 细菌性角膜炎预后影响因素和护理对策[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