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目的论视角下译者的忠实与背叛

2014-04-29尹亚辉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

摘要:作为功能派的重要理论,目的论在各类文本翻译中应用广泛,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了理论原则和实践依据。本文正是从目的论的相关应用入手,以英诗汉译为例,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忠实性原则的理解与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既要忠实于原文,也要注意满足译文作者的阅读需求,努力在忠实性与灵活性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达到翻译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目的论 英诗 翻译

自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德国兴起之后,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目的论这一功能派的重要理论也被汉斯弗米尔正式提出,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简言之,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更决定了译文的语言表现形式与文体风格。

一、目的论遵循的原则

笔者在大量的理论学习与日常翻译实践中,认为我们目前的翻译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应时刻牢记以下三个翻译原则:

首先,目的原则。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目的语情境和文化中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按目的语读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其次,连贯性原则。它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其语言表现形式在目的语译文读者看来必须是可理解的,易于接受的。最后,忠实性原则。诺德认为,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译文好坏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如果目的原则所要求的译文其交际目的与原文作者的意图刚好相反,那么我们就会遵守目的原则而违背原文本意。

二、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忠实与背叛

目的论中的忠实性内涵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形式上的忠实,其二是意义上的忠实,它要求译文的思想内容必须与原文完全一致,在意义上没有增删更改现象。

但是,我们知道,首先,翻译不可能绝对忠实。翻译过程中,忠实性当然是一项指导原则,但绝对忠实是不可能的,任何一种翻译都会与原文存在着一些差距。翻译时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将原文信息所表达的内容、笔调、情感毫厘不差地移植到译文中去。

其次,忠实与背叛是相对而言的。翻译工作,向来被形容为“戴着镣铐跳舞”,而译者,这些“镣铐舞者”,由于其所处历史阶段的不同,社会形态的差异,历来受到历史传统、地域特征、政治制度、民俗习惯的影响,再加上译者所处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教育状况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以及文化意识都会在其译作中一一体现。一个人永远无法超脱他所生活的时代。不同的译者在翻译同一作品时也会文风迥异,始终带有自己的风格,无法完全忠实于原文。但这种“背叛”,实际上是译者的再创造,也正是得益于这种“背叛”,读者才能欣赏到风格多样的译作,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另外,作品選材的不同,也会导致译者的“背叛”。 尤其是诗词的翻译。

三、目的论对译者的影响

下面笔者就以英国诗人拜伦那首著名的《When We Two Parted》第一小节为例来分析一下目的论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的影响。原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感伤情怀,不涉及社会、时代因素,故一直深受不同国籍、不同年代的读者喜爱,加上这首诗用词简单易懂,音步简短有力,读来朗朗上口,自然成为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名诗。这是两位翻译家的不同译本:

译文一:

当初我俩分离时

黄杲炘

当初我俩分离时,

默默无言泪满面,

离愁绞得心半碎,

一别将是若干年;

你的脸苍白冰凉,

你的吻冷而又冷;

真的就是那个时光,

预示了今日悲恨!

译文二:

那年离别日

石璪

那年离别日,

默默双泪垂,

远别将经年,

我心亦半碎;

君颊苍且冷,

君吻犹如冰,

当彼别离时,

已兆今日情。

在我国,目前此诗至少有十个版本的译文,但我个人认为,这两篇堪称经典,前者由著名翻译家黄杲炘先生翻译,后者则是另一位大家石璪先生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两位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既遵循目的论的忠实原则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先是题目(When We Two Parted)。这是一个过去时的短语,由于英语习惯用严格的时态来提示已发生过的事件,所以原诗中涉及的这种时间关系及意义必须在汉语译本中体现出来。黄译“当初我俩分离时”,就注意到了原文中过去时态的应用,所以选用“当初”一词,而石译标题中用“那年离别日”,这一译法属于译者自身的理解,英文标题并没有提及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从全诗来看,诗中时间跨度也不是一日,而应该是一个时期,译者应该是考虑到全诗的译文风格,才选用了这一简单直白的标题,体现出翻译家对标题与译作全文整体风格的把握,实际上是对原文的再创造。

再看句序。原诗第一节的三、四句完全是英文式的表达,句序倒装。在翻译时,两位翻译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译法。黄杲炘译为 “离愁绞得心半碎,一别将是若干年”,而石译 “远别将经年,我心亦半碎” 则调整句序。这样既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也更易被读者接受。这两首诗风格各异,但都对原文进行了很好地诠释,黄译隽永优美,石译则颇有《诗经》神韵,读来余韵绕梁,所以,忠实与背叛只是相对而言的,在很多时候,为了寻找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表达,翻译家们往往会见机行事,在忠实于原文的情况下努力需求文字、风格上的统一。

四、小结

英诗汉译时往往会被扭曲原意。诗中的每一个字,至少主要的字词经常会是多义词,或意义繁杂。即便一个字本身意义单纯,但由于根据其发音联想,或者其与上下文产生的文字联系,也会令词义及语意顿时丰富起来。而翻译时,这些在译文中就很难实现,即便强拉硬拽,也很难还原原文的夸张、比喻、双关等修辞效果,更不用说词语中隐含的文化背景及意义了。所以,对翻译目的论的探讨对译者的翻译过程意义重大,只有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忠实而又灵活地对原文进行理解和艺术再创造,才能找寻原作的神韵,将这“镣铐之舞”真正跳出自己的风格来。

参考文献:

[1]卞建华. 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09).

[2]王钦峰.《拜伦雪莱诗歌精选评析》[M].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02).

[3 ]尹亚辉.翻译风格的差异及相关因素的探讨[J].内江科技, 2007(04).

[4 ]尹亚辉.目的论视角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方式分析[J].电影文学, 2013(08).

猜你喜欢

目的论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