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封氏闻见记》的词典编纂学价值

2014-04-29王焕玲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辞典笔记

王焕玲

摘要:《封氏闻见记》是唐朝的一部笔记小说,其不仅记录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俗语词,还对这些俗语词的意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解释,对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经典有很大帮助,对于辞典的编纂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丰富辞典义项;补他书之未详;更正其他词典释义之疏漏和失误等。

关键词:笔记 辞典 释义

笔记小说往往是作者的耳闻目睹,或所思所想,甚至是道听途说,就其内容而言,是不能奉为典要的,但其语言却灵活多变,常常能更准确地体现出作者所处时代的语言状况、特色,一些语言的新变化往往首先会在这类作品中得到体现,因此这些材料在训话中具有独特的价值。[1]明代文字学家方以智曾经说过:“志书小说,难可尽信,然引以相参,自可证发。”

由于历史的原因,历代训诂学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先秦两汉的雅诂旧义上,对于唐宋以下的“俗语”以及用“俗语”写成的作品大都不屑一顾。这就给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留下了一大段空白,影响到大型辞书的编纂、古籍整理、作品注释以至整个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2]无论是前代的训诂学家,还是现代的语言学者,在他们的训诂实践中,都很重视方言资料的运用。如近代的学者张相、蒋礼鸿、郭在贻、王锳、朱居易、顾学颉、龙潜庵等在这方面的研究成绩不斐。历代笔记中保存的有关方言俗语的资料非常丰富,我们如果能够把这些材料收集整理出来,并运用到研究中去,就一定能使这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封演在书中对不见经传和典籍中的俗语词进行了研究释义,同时由于笔记是随笔记录,所以又保存了许多方言俗语,所以,整理和研究这些俗语词,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解读当时的典籍有很大的帮助。封演对当时俗语词的训诂主要是进行义训,用考释的方法,对俗语词追根溯源,考察其来源。我们以《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为参照,分析一下《封氏闻见记》的词语训诂对辞典编纂的重要作用。

一、丰富辞典义项

汉语词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词义变化,古代的辞典编纂工作也非常不完善,造成现在的辞典对某些词义的失收,笔记小说往往能够在这个方面弥补辞典的遗憾,《封氏闻见记》作为唐代的一部笔记小说,记录了当时的一些常用语的词义,或称为辞典中关于此义项的唯一例证,或为此义项的最早例证:

1.棚

《汉》“棚”:④朋党,帮派。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玄宗时,士子殷盛,每岁进士到省者不减千余人,在馆诸生更相造诣,互结朋党以相渔夺,号之为‘棚,推声望者为棚头,权门贵盛,无不走也,以此荧惑主司视听。”

《辞源》“棚”②与《汉语大词典》同。

2.额

《汉》“额”:查名斥责。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查谈》:会有中使至州,琯使昌藻郊外接候。须臾却还,云:“被额”。房公淡雅之士,顾问左右:“何名为‘额?”有参军亦名家子,敛笏而对曰:‘查名诋訶为额。”

《辞源》无此词条。

以上例句中,《封氏闻见记》对“棚”、“额”等的释义丰富了辞典的释义,使辞典的释义更全面。

3.拔河

《汉》“拔河”:我国传统的一项体育运动。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拔河》:“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梁简文临雍部,禁之而不能绝。古用篾缆,今民则以大麻絙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于胸前,分二朋,两向齐挽,当大絙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曰拔河。”

《辞源》“拔河”:双方各执绳一端进行角力的体育活动。南朝梁总怀《荆楚岁时记》谓之“牵钩”或者“拔絙”。

今按:该体育活动虽然早已经出现,但是对该词的首次解释,最早见于《封氏闻见记》。

以上诸词语都是在唐朝才出现的,是当时的常用俗语,《封氏闻见记》是对该义项的最早解释。

二、补他书之未祥

辞典里有些词义的解释过于简单,《封氏闻见记》对某些词语的解释补充了其他例证的不足,使该例证的释义更加准确、清晰。

4.烧尾

《汉》“烧尾”条有三个义项:

①指唐时士子登第或升迁时的贺宴。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烧尾》:“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说者谓虎变为人,惟尾不化,须为焚除,乃得成人;故以初蒙拜授,如虎得为人,本尾犹在,体气即合,方为焚之,故云‘烧尾。一云新羊入群,乃为诸羊所触,不相亲附,火烧其尾,则定。”②唐时大臣初拜官时向皇帝献食。刘肃《大唐新语》卷三:“景龙末,朝纲失序,风教既替,功卿大臣初拜命者,例许献食,号为‘烧尾。”③喻显达。唐许浑《晚登龙门驿楼》诗:“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鳃。”

1998、2009年《辞源》(修订本)“烧尾”:

①唐时,凡新授大官,例许向皇帝献食,称烧尾。《太平广记》(一八七)苏环引唐宾录:“时公卿大臣例许初拜官者献食,名曰烧尾。”②唐时士人新登第或升官时的贺宴。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烧尾》:“士子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说者谓虎变为人,惟尾不化,须为焚除,乃得成人;故以初蒙拜授,如虎得为人,本尾犹在,体气即合,方为焚之,故云‘烧尾。一云新羊入群,乃为诸羊所触,不相亲附,火烧其尾,则定。”

今按:《封氏闻见记》中关于“烧尾”的解释补充了《大唐新语》、《太平广记》和许浑诗的解释,使该词条的解释更加清楚完备。

三、补辞典释义之缺漏

5.生姜

《汉》“生姜”:姜的新鲜根茎。有辣味,是常用的调味品,亦可入药。《封氏闻见记·风宪》:“高宗朝,王立本、余衎始为御史里行。则天更置内供奉及员外试御史。有台使、里使、皆未正名也。其里行员外试者,俗名为合口椒,言最有毒。监察为开口椒,言稍有毒。散殿中为萝葡,亦谓生姜,言虽辛辣而不能为患。侍御史谓之掐毒,言如蜂虿去其芒刺也。”

今按:据此,《汉语大词典》“生姜”条应增加一义项“唐代对散殿中御史的俗称”《辞源》无此义项。

6.萝葡

《汉》“萝葡”:①亦名莱服,二年生活一年生草本植物。②这种植物的主根。

今按:“萝葡”即萝卜,《封氏闻见记风宪》:“散殿中为萝葡,亦谓生姜,言虽辛辣而不能为患。”《汉语大词典》该词条只有两个义项,应该添加一条义项:“唐代对散殿中御史的俗称”。《辞源》无此义项。

四、纠正他书释义之错误

在唐朝的其他笔记小说中,有关于当时某些词语的释义,但是种种原因,有些义项的解释是错误的,《封氏闻见记》里面对这些词语的解释纠正了他书释义之错误。

7.豹直

《汉》“豹直”:古代指御史等官吏节假日留署值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豹直》:御史旧例,初入台陪直二十五日,节假直五日,谓之“伏豹”,亦曰“豹置”。百官州县初入官陪直者,皆有此名。杜易简解“伏豹”之义云:“宿直者,离家独宿,人情所贵,其人初蒙荣拜,故以此相处。伏豹者,言众官皆出,己独留,如藏伏之豹,伺候相搏,故云伏豹耳。”韩琬则解为“爆直”,言如烧竹,遇节则爆。余以为旧说南山赤豹,爱其毛体,每雪霜雨雾,诸禽兽皆出寻食,惟赤豹深藏不出,故古人以喻贤者隐居避世。鲍明远赋云:“岂若南山赤豹,避雨雾而深藏。”此言“伏豹”“豹直”者,盖取不出之义。初官陪直,已有“伏豹”之名,何必以遇节而比烧竹之爆也。

今按:《资暇集》卷中“豹直”条:“新官并宿本署曰爆直,佥作爆迸之字。余常膺闷,莫究其端,近见惠郎中寔云:‘合作武豹字,言豹性洁,善服气,虽雪雨霜雾,伏而不出,虑误其身。自聆所闻,每嗟所未见。因览《列女传》见陶答妻子云:‘南山有文豹,雾雨七日不下食者,欲以泽其毛衣而成文章。乃知惠说自此尔。”

8.打毬

《汉》:①我国古代军中用以练武的一种马上打球游戏《封氏闻见记·打毬》:“开元、天宝中,玄宗数御楼观打毬,打毬为事,能者左萦右拂,盘旋婉转,殊可观。然马或奔逸,时致伤弊。”②即蹵鞠。古代的一种踢球游戏。《唐五代语言词典》“打毬”:打马球,骑马打球的游戏,自唐时流行。

按:封演对“打毬”的解释不完全正确。封演称:“打毬,古之蹵鞠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古代的蹵鞠是一种踢球游戏,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打毬、秋千、施钩之戏。”而打马球是唐朝才流行的一种游戏,因此封演的解释不完全正确。

五、丰富词典的例证

《封氏闻见记》一书也出现了很多词语,虽然封演在书中没有对这些词语做出解释,但这些词语也丰富了近代汉语词汇,对词典的编纂特别是在丰富、补充《汉语大词典》的例证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9.造秀

《汉》:成绩优异。宋曾巩《新及第授官制》:“朕立学以养天下之材,设科以进其造秀之士。”

今按:“造秀”一词最早在《封氏闻见记·运次》中出现,因此应将《封氏闻见记·运次》中的例句“下诏以唐承汉,自隋以前历代帝王皆摒黜之,更以周汉为二王岁,礼部试天下造秀,作《士德惟新赋》,则其事也。”补充进去,并应作为首例。

10.口义

《汉》:唐明经科考试有口试,要求口头答述经义,故称。与“墨义”相对。《新唐书·选举志上》:“元和二年……明经停口义,复试墨以十条。”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后明经停墨策,试口义并时务策三道。”

今按:“口义”一词首先出现在《封氏闻见记》中,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中关于此条的记载也是录自《封氏闻见记贡举》,故而《汉语大词典》应将《封氏闻见记》中的例句列为首例,而《唐语林》的例句可以删掉。

11.绳妓

《汉》:亦作“繩伎”、“绳技”①杂技之一种,俗称走索。《新唐书·回鹘传下·黠戛斯》:“戏有弄驼、师子、马伎、绳伎。”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绳妓》:“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楼设绳妓。妓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鹿庐以系之。鹿庐内数丈立柱以起绳,绳之直如弦……真奇观也。”

按:《封氏闻见记》的成书时间是唐朝贞观十六年,当比宋朝的《新唐书》早得多,故应当是最早的例证。语

参考文献

[1]牛云龙.试论方以智《通雅》的训诂学成就[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2]刘蓉.宋代笔记中的语言学问题.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期上)[C].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巴蜀书社,1998(7).

[3]陆尔奎等.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5]郑红.“衙门”辨证[J].语文建设,1992(06).

[6]朱芳毅.汉语大辞典中“颖”的释义问题[J].语文建设,2012(12).

猜你喜欢

辞典笔记
自然笔记
江上日暮笔记
亚鲁辞典
2017年2期《IQ辞典》答案
2017年1期《IQ辞典》答案
2016年12期《IQ辞典》答案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2016年11期《IQ辞典》答案
2016年5期《IQ辞典》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