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染性心内膜炎140例临床分析

2014-04-29甘燕青曾高峰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发热

甘燕青 曾高峰

【摘要】目的 观察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从而加深对本病的的认识,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通过对2011年4月-2013年8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的140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68%的IE患者具有基础心脏疾病,其中以风湿性心脏病最常见(35%)。其他疾病以此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静脉注射毒品、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84 IE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贫血。此外,肾损害及栓塞的发生率较高。本病血培养的阳性率可达57%,以链球菌(49%)最常见,其次为葡萄球菌(47%)。结论 对于存在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IE的发病率较高。主要以链球菌及葡萄球菌最常见。临床上以发热最常见,同时可能伴有贫血、肾损害、栓塞。此外,静脉吸毒、心脏介入诊疗是近年来的新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热;静脉吸毒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心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病因是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所致,其中瓣膜为最常受累及部位。随着社会的老龄化,IE的发病年龄有所推迟[1, 2]。本文对2011年4月-2013年8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的140例IE患者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各种因素对IE预后的影响,旨在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收集了2011年4月-2013年8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IE患者共140例为研究对象,其诊断标准均符合Duke标准。其中男82例,女58例,年龄18~74岁,平均(39 .4±15.5)岁。

1.2 研究法方法

对IE患者的临床表现、血培养、并发症以及各种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构成比比采用X2检验 。

2 结果

2.1 基础性疾病

140例中有基础心脏疾病者占68%(95/140), 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35%(49/140), 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1 %(36 /140),先天性心脏病18%(25/ 140)。

2.2 危险因素

140例患者中有18例有静脉吸毒史(13%),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10例(7%),2型糖尿病患者4例(2%),长期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3例(2%)。

2.3 临床表现

120例患者具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86 %),热型不定,发热时间为1周~6个月不等,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寒战、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其他非特异性表现,如贫血88例(63 %);脾大15例(11%)。有24例(17%)共32例次发生栓塞,其中单脏器栓塞14例 ,多脏器栓塞10例。其中脑栓塞47%(15/32)最常见。肾损害22%(32/140),其中尿蛋白10 %(14/140),血尿4 %(5/140)。

2.4 血培养

140例患者中病原菌阳性57%(82/140),其中链球菌占40%(69/82),葡萄球菌47%(39/82),革兰阴性杆菌5%(4/82)。

2.5 影响预后的因素

对140例IE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其中4个因素与IE的住院死亡率有明显关联,分别是栓塞事件(P=0.014)、感染性休克(P=0.000)、手术治疗(P=0 .027)、白细胞计数(P=0 .030)。将这4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栓塞事件是影响IE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仍然是我国IE患者的第一大基础疾病,而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则相对少见。这也在本研究中得以体现,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35%(49/140), 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1 %(36 /140),先天性心脏病18%(25/ 140),該比例与国内其他研究相仿。目前认为新的易感因素包括人工瓣膜置换术、长期静脉注射毒麻药成瘾、长期血透、心导管介入操作、牙科治疗等。尤其是静脉注射毒品,是本研究当中一个新的易感因素。IE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非特异性,大多数患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故对不明原因发热且有心脏杂音的患者应想到IE的可能。贫血也较为常见,多由于感染抑制骨髓造血所致。皮肤体征虽为非特异性的表现,但是对诊断有很大帮 助,如皮肤黏膜淤血,Osler结节等,产生机制 主要是微血管栓塞或者局部血管炎。IE的并发症中栓塞较常见,仅次于心功能不全。周围动脉栓塞有时还是IE的首发症状,不明原因的栓塞应注意排除IE,避免漏诊。本组患者以脑栓塞为主,与其他文献报道的比例一致。IE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原因主要是赘生物的脱落引起脑血管栓塞,也可为迁徙性感染导致细菌性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培养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有助于临床采取适当的抗感染治疗。以往IE 的病原菌 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近2 0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逐渐上升。本资料血培养阳性率57%,其中以链球菌最常见,其次为葡萄球菌。病原菌的构成之所以与国外报道的有一定差别,原因可能是葡萄球菌多见于人工瓣膜心内膜炎、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医疗操作相关的心内膜炎。由于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仅局限一个治疗中心,样本数量有限。多数患者因在当地医院未能有效治疗而转入,通常为复杂、难治病例,故存在选择偏倚。未能做长期的随访,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李英, 张晓娟, 佃少娜, 等. 感染性心内膜炎170例临床特点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 2012,28(7):1142-1144.

[2]何胜平, 陈雅华, 张振, 等. 感染性心内膜炎112例临床分析[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3,33(2):279-281.

猜你喜欢

发热
化学#1~#6中间泵保护整定计算
应用红外检测技术查找35kV系统接地故障
红外成像技术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儿科门诊发热患儿中的应用
回转窑托轮轴瓦发热原因及相应防范措施
针对变电站设备的红外测温思路分析
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社区发热门诊中的应用
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发热儿童早期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
两种血清标志物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发热的临床价值
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发热待查患者中筛选甲流患者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