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再思考

2014-04-29李峰赵怡虹

中国市场 2014年11期
关键词:竞争优势文化差异走出去

李峰 赵怡虹

摘要:伴随国际分工深化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走出去”已成为我国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全球资源的重要形式与手段。然而,因政治风险、制度规则、文化冲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海外风险日益凸显。为了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企业“走出去”应注意三个重要的方面:提升企业竞争优势、通晓国际市场规则和实施有效的文化沟通。

关键词:企业“走出去”; 竞争优势;市场规则;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F279.2

一、引言

“走出去”战略实施十多年以来,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海外投资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一些成功经验和一批典型的企业。从2008年开始,我国企业对外非金融类投资一直保持在550亿美元以上;2011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685.8亿美元,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746.5亿美元。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我国企业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超过1.5万家,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我国企业已经成为全球市场中不容忽视的群体。

然而,由于国内宏观支持体系不完善,政策体系不健全和多数企业缺乏海外投资经验,海外投资风险日益凸显。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因制度规则、文化冲突等原因,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甚至遭遇了巨大挫折和经济利益损失。从一定程度上说,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尚处起步和探索阶段,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投资差距较大,企业缺乏足够的海外并购和发展经验,海外经营能力亟待提升。

二、拥有竞争优势是企业“走出去”的必备基础

“走出去”战略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是利用和整合全球资源进行竞争的一种方式。然而,一个仅在国内配置资源的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后,将面对大量来自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的跨国企业的激烈竞争。因此,企业必须经历本土激烈竞争,在国内的产业或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具备一定的核心能力,积累相当丰富的竞争经验和实力,才能赢得跨国经营竞争优势。

从实践层面来看,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核心技术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缺少技术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将难以突破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被锁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低端环节,也就难以形成持续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增加企业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就成为企业“走出去”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同时,我国大量企业着重短期利益,忽略了企业最基本的产品品质保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需要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本。因此,以产品基本的质量和服务为基础,塑造企业品牌,它不仅是企业或企业集团产品的标志,而且是企业产品品质、质量、价值等综合实力的体现,建立高品质、特色化的品牌,能赋予经营者更加持久的竞争力。IBM、苹果、爱立信等品牌都已深入消费者心里,能够为企业获得更高的价值增值。

另一方面,企业竞争优势离不开清晰的发展战略。如果战略定位不清晰就贸然进入一个国家,显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15桩规模最大的并购案中,只有4桩成功。三菱集团收购洛克菲勒中心后不久,以半价卖给原主。日本学者总结,企业“走出去”对收益前景过于乐观,而对风险估计不足。

三、通晓市场规则是“走出去”企业发展的必须条件

《2011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调研报告》提到,对竞争及政策法规等环境因素理解不充分被普遍认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瓶颈因素之一。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与所在国法律有所不同,甚至还不是一个法律体系,我国企业对当地法律不够了解或对法律约束不够重视,遭遇投资或经营挫折。并且,中西方企业对法律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企业的经营理念是法律先行,先理解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在法律的框架下制定商业模式,开展商业经营和竞争;而中国企业往往是商业为先,先制定商业战略和商业模式,开展经营和商业竞争。对规则思维认识与理解的不同,我国企业“走出去”最终遇到大量的法律、规则方面的麻烦。

通常来说,专利情况(比如侵犯第三方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环保状况(比如环境污染)、税收、劳动人事(比如员工薪酬福利负担)等方面常常隐藏较大的风险和责任。尤其是工会方面的问题,在海外可能存在较大的隐藏风险。如中国企业对于韩国和秘鲁的投资,均涉及当地工人游行罢工,导致企业遭受大量损失。表面来看,是投资决策失误或战略选择不当,深层次上也可归结为对东道国的制度认识不清,并不了解我国与东道国市场规则的差异。

因此,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之前,应多了解国际市场的规则,尤其当前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逐步抬头,更需要对东道国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法制法律有较深的了解。国外企业常用的办法是聘请当地的雇员或通过咨询了解当地市场,或是通过代理商帮助企业使用当地的规则和商业习惯,降低进入新市场的风险。当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时,对东道国作出全方位的研究,包括国情、政体、法律体系、员工素质等,利用国际共同遵守的规则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通过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了解国外市场规则,例如行业协会可以跟踪出口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和市场波动,捕捉进口国产业动向和贸易政策变化。协(商)会与国际惯例接轨较早,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法律、商务机构有合作关系,这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条件,作为一个行业集体组织而非政府机构,也避免了国外政府的政治敏感。我国江苏、河北等省的行业协会、商会为“走出去”企业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河北省国际商会先后为1800多家国内企业提供资信调查服务,就国际商事规则出具300多份法律意见书,帮助省内企业解决各类商事纠纷500多起。江苏省国际商会依托省国际商会设立综合性预警平台,提供相关的涉外法律服务能力,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相应服务。

四、跨文化沟通是 “走出去”企业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竞争“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大约80%的跨国公司因跨文化管理不善而导致经营失败,1/3左右的跨国公司因跨文化不善而造成内部关系紧张。文化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和群体特征,不同地区具有各自背景的不同语言、文化和习惯,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带来的差异,成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最大障碍。

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之初,由于存在地理环境、消费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致使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文化融合难的问题。同时,由于中国大部分企业缺乏跨文化管理理念和实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法有效团结协作,难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这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融合困难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一种现实风险。

根据吉尔特·霍夫施泰德(Geert Hofstede)的实证研究,公司国际化程度越高,不同文化因素对公司国际经营战略及有效管理方式的影响就越大。国外企业常用的一种方式是,企业对外投资往往先进入和自己具有相同社会条件和文化的市场,容易理解和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文化,降低因不熟悉市场文化而带来的风险。同时,提高本土化经营能力,通过实施各种“本土化”策略融入东道国主流社会经济生活,注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此获得东道国社会的认可,增加消费者对公司品牌和经营理念的认同感,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走出去”企业跨国经营必须认识、理解和适应文化的多样性,合理处理文化差异。应了解和熟悉当地的文化、习惯与社会环境,运用文化差异策略,通过动态适应、文化相容、文化共性的策略,参与当地社会建设,开拓国际市场。2009年我国五矿集团在老挝,积极与本地区实施跨文化沟通,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实施本土化战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向收购的Sepon矿区提供资金用于修筑公路、搭建电缆、兴办学校、提供医疗设备等社区建设。不仅赢得了当地政府及民众的好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而且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此外,跨国投资需要以东道国本土语言为工作语言,贴近东道国本土文化,提高彼此信任度和跨国文化沟通效果。通过实施管理人员本地化策略,运用本土语言文化开展宣传推广,增强跨文化适应力,赢得独特竞争优势。同时参与当地的公益社会活动,不仅提高业务发展本土化水平,而且缩小了语言文化距离。如中建阿尔及利亚分公司逐步推进属地化进程,包括较大规模的雇佣当地工人、融入当地社区和文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截至2010年年底,该公司雇佣的阿工首次超过4500人,雇用当地分包队伍260多支,与2009年相比翻了一番,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热烈欢迎。

五、结论与启示

“后危机”时代,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海外投资市场门槛降低,海外投资机遇大于挑战。从危机中寻求契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谋求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布局中由低端向高端逐渐转移,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良机。近些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逐步摸索前进,形成了一批成功的典型企业和发展模式。如华为的技术导向模式,海尔的品牌塑造模式,中海油等能源企业的资源互补模式,联想的并购整合模式等等。然而,因政治风险、制度规则、文化冲突等原因,海外投资风险日益凸显,因此,我国企业“走出去”应当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企业是“走出去”的主体,“走出去”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是利用和整合全球资源进行竞争的一种方式。是否能够运用这一手段,取决于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是否拥有竞争优势是企业能否“走出去”的必备关键。从现实实践来看,企业需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塑造企业自身的品牌,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走出去”要在复杂多样的市场立足并获得成功,须通晓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国际市场的规则,可以利用行业协会(商会)等集体组织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相应服务。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竞争“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走出去”企业需要实施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应重视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交流,参加贸促会、协会等组织举办的研讨会,减少海外投资的交易成本。同时,我国政府也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框架谈判,进一步健全“走出去”的体系。一方面不断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减少行政审批的范围和环节,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对话机制建设,降低海外投资的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整合国内外有关机构和企业资源,积极发展与对外投资相关的各类中介组织,积极引导和提供企业“走出去”的方式和途径,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蓉.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与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策略[J].国际贸易,2008(6).

[2] 贺晓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态势及其目标[J].世界经济研究,2008(10).

[3] 才国伟,赵永亮,等.政府支持、行政干预与行业协会的发展[J].经济管理,2010(2).

[4]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10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冯雷,夏先良.中国“走出去”方式创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孟玉明.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J].国际经济与合作,2012(2).

[7]洪俊杰,黄薇,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解读[J].国际经济评论,2012(4).

[8]易纲.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风险与政策支持[J].中国市场,2012(37).

(编辑:韦京)

猜你喜欢

竞争优势文化差异走出去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针对焦化企业经营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基于战略视角的小米科技动态能力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