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关注点
2014-04-29贺铿
摘要: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是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形势趋好、国内通胀压力明显减弱、畸形消费产业调整接近到位;不利因素有金融风险、财政扩张受到制约、改革和消除高增长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后遗症等。当前需要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居民收入问题、调整分配结构问题及影子银行问题。
关键词:金融风险;财政扩张;居民收入;影子银行
中图分类号:F124
深化改革和结构转型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稳中求进是一个短期的目标,说得更具体一点是2014年的目标,因为在这种改革结构转型的过程当中,所谓稳中求进,即是指经济增长速度要有一个底线,2013年有惊无险,过渡的结果还不错。2014年是否能够做到稳中求进引起了讨论。较多学者认为,2014年可能比2013年速度低一些,维持在6%~7%。笔者认为,如果宏观政策比较稳定,2014年的经济情况不会出现过去大起大落的情况,2014年经济状况会比2013年略好,有可能争取到8%的增长速度。笔者不赞成将速度和就业严格挂钩的做法。事实上,经济的发展、增速和就业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现在产业分为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下工夫,GDP会增长得较快,但是就业解决的程度会非常不明显。如增加高铁的投资、加大高速公路的建设力度,都吸纳不了太多的就业。而就业的主要平台是在小微企业方面。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其GDP增长并不特别明显,但会增加就业。所以,经济增长速度并不重要,2014年争取8%速度是有可能的。本文主要谈两个问题:一是对2014年经济形势的判断;二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如下:
( 一)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形势趋好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2013年的复苏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尤其是美国。欧盟、欧洲经过了所谓政府债务危机,2013年起稳向好。总体来说,日本在经过了20年低增长之后,可以宣布经济回升了。目前,发达经济体经济形势比较好,但对中国出口产业的需求没有增加。美国的货币政策将会回归正常,量化宽松政策2014年有可能宣告结束。目前这种状况已经对世界,特别是对新兴国家的货币币值问题产生了影响,印度、印尼、巴西,货币汇率都有较大幅度下降。中国人民币的汇率单边升值空间受到了挤压。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的币值趋稳,甚至将会有略微下跌的趋势。发达经济体复苏比较好、人民币单边升值得到遏制,都是有利于外贸的。2014年中国外贸形势和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均好于2013年。
(二)国内通胀压力明显减弱
国内的通胀压力明显比2013年减弱,如果着手理顺收入分配的关系,促进就业增长,居民消费平稳增长,经济形势不会比2013年差。这是拉动经济增长第二个重要的因素,外需、内需的居民需求至少不会比2013年差。
(三)畸形消费产业调整接近到位
畸形消费产业主要是指由“三公”经费形成的产业。过去公款消费比较严重,致使有的产业畸形发展,如高档餐饮、高档旅馆、公费旅游等等。2013年严格贯彻中央的八条规定,使得这些畸形的消费产业受到了很大影响。对于畸形产业的调整应该说对2013年的经济增长是有比较明显的影响。2013年至今,畸型产业的调整已经接近尾声。这些产业都在改变自己的经营方针,因此,2013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2014年基本上不存在。所以说外需居民消费需求和2013年影响经济增速的情况都得到了改善,2014年的经济应该略好于2013年。
二、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制约2014年经济发展的因素也不可忽视,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金融风险
目前,仍然存在金融风险的问题。过去分析金融风险,如房地产、地方债、影子银行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可以制约某些宏观政策的出台。
(二)财政扩张受到制约
2014年提出,继续积极财政政策搭建稳健货币政策组合。2013年的财政赤字达到了1.2万亿,是最高的一年。2014年政府的收入将受到一定的限制。房地产业在各种政策的影响之下将会比2013年要疲软一些,结果就是政府收入受到影响,卖地的费用、卖房子的税收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财政扩张的问题会受到制约,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
(三)改革和消除高增长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后遗症
2014年是新一届政府改革的元年,是很重要的一年。一些在高增长、高投资的年代形成的后遗症,需要逐渐给予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两个改革和消除遗留问题当中都存在一些固定的因素。从长期来看,改革是动力,是最大的红利,但是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也会有险滩,有许多的改革从长远来讲是可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但是从近期来看,有可能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产业结构的调整、雾霾的治理、消除过剩产能,扫黄等,都会对经济有一定的影响。比如,东莞的扫黄将涉及到直接就业20万人,影响东莞GDP增长400个亿,相当于总GDP的1/10。
因此,改革、结构调整以及解除一些过去遗留下来不好的问题,都会与GDP的增长、就业,甚至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发生牵连。对于改革、宏观政策的掌握要全面、深刻地分析。2014年经济会比2013年略好的前提就是宏观政策要稳定且细。在这种情况之下,三个有利的优势是可以发挥的。
三、当前需要亟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解决居民的收入问题、调整分配结构与尽快给影子银行去“影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扩大内需的根源是解决居民的收入问题
有些学者把“扩内需”与投资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内需主要是居民消费需求,应该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方面真正制定一些好的办法。居民的消费要增加,就业就要充分,收入就要有增加。如果说就业受到很大影响,老百姓的收入就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多年来,居民消费不旺,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在GDP当中所占比例一年比一年少,这样就没有办法扩内需。居民的收入增长比经济增长一般略低,这个问题始终未解决好。
(二)调整分配结构从企业着手
GDP的分配,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比例关系来看,政府的收入比例是基本合理的。世界190多个国家的政府收入占GDP比率的平均数为40%。目前,我国政府收入12.9万亿元,人均1万元,12.9万亿元与GDP计算,约为35%,这个比例在合理的区间内。居民收入的比例不好统计,单纯的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有一部分是交叉的,政府收入转变到社会保障和民生方面,也属于居民收入,所以居民收入是否合理,以最终消费率来衡量较为客观。我国居民的最终消费率由改革开放时的62.5%,降到现在的46%左右,比全世界各国平均最终消费率65%低19个百分点,说明居民在其收入的GDP当中占的比例太小,所以内需不能提高。政府收入在合理区间内,居民收入减少,那么调整分配结构应该在企业方面想办法。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大企业一般是国有企业,小企业数量众多、困难也众多,而居民就业相当大的百分比都是依靠小企业,75%~80%的就业在小微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建议是10个字:“大企业让利、小企业减负”。
1.大企业让利
所谓大企业让利,主要是国有垄断企业让利。中央提出了2020年国有资本上缴公共财政要提高30%的目标。通过提高国有资本上缴公共财政比例的途径来让利。目前,国有银行、石油化工、移动、电力等企业对公共财政的上缴很少。笔者认为,不让利就让位。没有硬措施、硬手段,垄断企业仍维持现状,百姓不满,国家经济也无法发展。加上2014年财政上有不容乐观的制约因素,所以,要让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让利,不能让奢靡之风在这些大型企业中存在。国有企业要厉行节约、节省开支,给财政让利。
2.小企业减负
小企业是就业的主平台,数量多,占企业总数的99%。这些企业现在主要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成本高、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困难。而如前文所述,GDP当中分配居民收入比例小,劳动工资的上涨是合理的,政府对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就要对中小企业减负了。减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继续认真地贯彻结构性减税。
二是要进一步地清理各种各样不合理的收费。不合理收费对于中小企业的压力同样大。2014年减税、减费对小企业来说是关键。小企业活起来,整个就业形势、居民增收的形势就会好转。
(三)要尽快给影子银行去“影子”
影子银行真的去了“影子”,金融风险的问题会大大降低,小企业融资成本会有所降低。 对于影子银行及其比例,理财产品出自国有银行等问题且慢争论。金融必须要有严格的监管,这是世界金融危机对各国的教训。笔者认为,从事没有实行有效监管借贷关系、投资活动金融机构的,均可称为影子银行。有些监管,包括各种各样银行的理财产品、投资公司、融资平台、私募基金、P2P、理财机构等,都应该是影子银行。这些影子银行有积极的方面,也有风险的方面,所以应该很好地“去影子”,实行规范、有效的活动。
一些民营的理财机构形式是打破商业银行垄断的希望之所在。这些理财机构促进了利率的市场化,解决了小微企业的很多困难,应该加以保护、引导,当然也要实行监管。不要一说“去影子”,就把积极的部分也一同“去掉”。要保护好民营理财结构,发展P2P理财形式,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要实行有效的监管。
笔者建议,国务院应该尽快出台关于影子银行的管理法规,既扶持积极的方面发展,又遏制或减少一些可能的风险,促使其健康发展。要让金融机构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民间机构与国有银行竞争,只有在竞争的状态之下,贷款利息率才有可能达到合理的范围,让事实存在的利率差走向合理,而不是金融机构在其中谋取暴利。
参考文献:
[1]贺铿.计量统计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2]贺铿 ,李鲁阳.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 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0[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4]贺铿.总体小康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R].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2011-12-01.
[5] 贺铿.由需求管理转到供给管理[Z] .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2-2013),2013-05-01.
[6] 贺铿.中国经济减速原因与出路[J].中国市场,2013 (31).
(编辑:韦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