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木塔》的艾力留克元素
2014-04-29赵晓晓
赵晓晓
摘要:《乌木塔》是福尔斯中短篇小说集《乌木塔》(1974)的首篇。这篇故事以科德庄园为主要背景,详细描述了戴维在科德的三日经历:他的艺术观惨遭亨利的无情批判,他与戴安娜的恋情也宣告失败。该故事以戴安娜关闭了自己的门以及戴维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选择离开庄园,回到妻子身旁而结束。解读该作,不难发现,《乌木塔》中到处都有《艾力留克》的影子,《乌木塔》对《艾力留克》进行了降格模仿。
关键词:《乌木塔》 艾力留克元素
一、艾力留克小说的主元素
《艾力留克》出自法国诗人玛丽·德·弗朗斯之手,讲述了一个名为艾力留克的骑士在妻子与情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弗朗斯通过诗歌强调了爱情与忠贞的重要性。艾力留克小说的主要场景是布列塔尼,主要包括以下事件:一个男人被两个女人纠缠、对爱情忠贞还是背叛、交流的失败、创造性隐退、去法国的一次旅行等。显然,《乌木塔》模仿了《艾力留克》的主元素。《乌木塔》的主要场景也是布列塔尼,其场景是英国——法国——巴黎——布列塔尼——科特——法国——英国,形成一个环形结构。“戴维穿越亨利的森林来发现自我”[1],但所有努力最终又因戴维缺少践行亨利理念的勇气而宣布告终。
二、一个男人被两个女人纠缠
男人在两个女人之间取舍这一主题,贯穿整个故事。戴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妻子是一位儿童图书的插图画家。珀斯是位知性美女,大方、体贴,在自己母亲面前很是顾及戴维的面子与尊严,堪称贤妻良母。他们原本打算全家去拜访亨利,但是由于女儿生病了,珀斯决定自己带着女儿回到巴黎,所以戴维有了单独出行的机会。缺乏激情的珀斯,只能充当戴维的保姆、育儿员,她只能做戴维的妻子,别的什么也不是。
在神秘的科特庄园,戴维与充满激情的艺术系女学生戴安娜相遇、相知:“在泳池的前方,有两个女子裸着并排躺在草地上。远处的那位,被挡住了,仰卧着,仿佛睡着了。近处的这位俯卧着,双手托着下巴,在看书。……两个女子都是棕黄色,而且是毫无二致的棕黄色,而且对陌生人毫无知觉。”[2]见面的第二天,戴维与戴安娜已经互相产生好感,戴安娜浪漫、富有激情,与干瘪、现实的珀斯形成鲜明对比。戴安娜是理想女人的代表,她是亨利眼里的缪斯,她引导戴维追求艺术自由,在与口齿不清的亨利的交流过程中,她是戴维的翻译。她对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抽象艺术否定了人类的生活事实,因而具有内在的危险性。她崇尚爱情自由,以裸体吸引戴维,并同他一起裸泳,在她不断的激情刺激下,戴维想追求戴安娜,但因犹豫不决,最终被戴安娜拒绝而失败。
戴安娜绰号为Mouse。她的存在是为了救治戴维病态的自我。戴维不理解她激发他创造力的功能,所以,朝戴維跑来的鼬鼠被误认为是老鼠:“一个介乎桔黄和棕黄之间的东西,一只老鼠,但有点太大了,蜿蜒行进,像一条蛇。”[2]戴维不慎用车轮将它压死了,“是一只鼬鼠。他的一个车轮肯定直接碾压了它。它死了,被压碎了。只有头还幸免于难。一双恶毒的小眼睛还在瞪着,一丝血迹从它嘴里往外淌,像一朵红花。”[2]而杀死鼬鼠意味着,杀死戴安娜。现代版的骑士戴维与传统和现实难以割裂,故没有完成唤醒“睡美人”这一任务。这与《艾力留克》中,艾力留克对情人的营救形成强烈反差。
三、对爱情忠贞还是背叛
《艾力留克》中艾力留克追求情人,接受了情人的信物与爱情,两人厮守了一段时间。艾力留克的妻子发现了丈夫的情人,并用鼬鼠之花救活了死去的情人。之后,妻子选择了削发为尼,艾力留克和情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乌木塔》中戴维放弃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而回归毫无生机的已有婚姻。戴维的困境在于是选择对珀斯法律上的忠诚,还是去完成自己的骑士使命、去唤醒“睡美人”戴安娜之间的冲突。该冲突基于两个对立面的矛盾之上,“危险与快乐”,两者统一于他的自我。戴维徘徊在戴安娜所带来的“快乐”,以及妻子所带来的“危险”之中:“他脑海里再现她裸体的样子,草地上她的线条与曲线;他感受到了她的唇,感受到了她的屈服。”但转眼又想到:“婚姻的陷阱,当身体的快感演变为感情,相类似的姿势,一成不变的游戏,一种安全的相互间的艺术与科学,令人忘记的绝望的忽视,探求的欲望、给予、索取。”[2]
与艾力留克不同的是,戴维面临这样一个不可解决的困难:她的婚姻和另一个女人的诱惑,戴维在忠诚与背叛之间徘徊。对他而言,“忠诚是一种味觉,只有顺从时他们才存在”[1]。戴维的困境体现在他的骑士使命上,一个被环境赋予了的角色,但因他对传统的信仰,以及对妻子所谓的“忠诚”,他不能胜任这一角色。他对戴安娜无法割舍,却又无可奈何,这与艾力留克勇敢地营救他美丽的公主形成了反差。事实上,戴维是怯懦的传统主义者,他只在意自己的婚姻,他被迫保持信仰、忠诚,他“害怕挑战”[1]。他必须对这些规则、习俗与传统绝对忠诚,因而,他拒绝了一次选择重生的机会。
四、交流的失败
交流的失败是《乌木塔》的又一主题。戴维来自外在的世俗世界,内心深处与科特的氛围与环境以及理想、理念格格不入。这就决定了戴维必将失败而归。
亨利以表现主义指引自己的画作与艺术观,他汲取了科特的神秘与灵性,在画作中秉承传统又反思传统,虽独居幽处,却对绘画艺术具有战略性眼光。作为智慧的老者,他想通过自己的画作、言传身教引导戴维走出抽象主义的误区。
然而,戴维却没有践行亨利理念的勇气与决心,最终选择离开。在爱情方面,亨利鼓励戴维展开对戴安娜的追求,戴维却因难与传统割裂,放弃了对戴安娜的营救。亨利与戴维交流的失败包括两个层面:表面看来是因为亨利的口齿不清;而实际上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年轻人向老者学习一切条件都准备好了,但是交流的平台分崩离析,信息无法送出。这最终导致戴维离开庄园,回归庸俗的现实世界。
戴维与珀斯尽管是夫妻,并有孩子作为联系纽带,但珀斯却不知道已发生的一切,对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情丝毫没有察觉。戴维也未坦诚向珀斯交代自己在科特的所见所闻,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尤其是未提及和戴安娜的短暂恋情,以及他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而是以“我好些了”[2]避开珀斯的关注。
五、创造性隐退
表现主义画家亨利,崇尚自然、野性,隐居在人迹罕至的科特庄园,他从神秘的森林中汲取灵感,用内心去感受事物,并用画作进行表达。他引导戴安娜、安妮一同隐居科特,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生机。他通过艺术家的“自我流放”摆脱了自我封闭的“乌木塔”,他真实的自我自由奔腾,让年近八旬的他永葆艺术青春:
这老人的怪异表情反倒使他的真实自我自由奔放。他不是生活在庄园中,而是生活在野外的森林中。他的一生一定充满着对隐居之地的渴望;一定带有深刻的羞涩与胆怯;并且迫使自己按照完全相反的方式生活。起初,这种生活方式将他从英格兰赶了出来;可是,一旦来到法国,他就会用他的“英国性”来保护自己免受法国文化的侵入。[2]
他隐居山林,却不与世隔绝,让自在的自我在森林与艺术中自由驰骋。亨利的创造性隐退,使得戴维开始反思自我,反思艺术,反思人生,虽然戴维最终决定离开,但是他的艺术人生必将因此有所改变。
结语
《乌木塔》中嵌套了多重艾力留克元素,且以法国为主要的故事背景,这使得该小说具有很强的异国情调。该小说以表现主义对抽象主义为讨论焦点,分析了二十世纪文艺创作的困境与无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语
参考文献
[1]Salami.Mahmoud John Fowless Fiction and the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Lodon and Toronto: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1984:140、99、109.
[2] Fowles, John. The Ebony Tower.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5:6、99、93、17、94,1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