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月亮意象在鲁迅小说中的运用

2014-04-29莫莉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寓意鲁迅

莫莉

摘要:在鲁迅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关鲁迅对月亮这个意象的描写,那么月亮这个意象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什么样的特殊内涵,和作者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选取若干鲁迅的文学作品对其中的月亮意象进行解读,从而带领我们进入到鲁迅的文学精神世界之中。

关键词:月亮意象 鲁迅 寓意

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关月亮的意象,其具有特殊的含义,通过对月亮艺术化的处理,其中包括暗喻,鲁迅赋予了月亮一定的含义。月亮在鲁迅的小说中不仅传递出了鲁迅先生对于外部世界的体验,更是他深邃的精神世界的构建,鲁迅先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融入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之中,成为了一条历史长河流淌过留下的深深痕迹,只等待着后人的发掘。

一、有关月亮意象在鲁迅小说中表现形态的概述

月亮意象构成了鲁迅小说创作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贯穿于鲁迅小说的始终,并且成为了具有基调性质的意象特征,小说中出现的月亮有着不同的形态,有的与夜为伴,有的和死亡相伴,有的被金色环绕,从《狂人日记》中第一个月亮意象开始,其寓意就被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鲁迅先生的一个情结,寄托了无限的情思。

松明烧尽了;他默默地立在暗中,渐看见月光的皎洁。(《铸剑》)

這是出现在《铸剑》中的月夜,月光虽然依旧皎洁,可是月光之中自始至终渗透着一股杀气。眉宇之间的犹豫和母亲之间决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自我矛盾的交织正是鲁迅内心世界矛盾的体现。在月亮照射出来的那光景之中已经揉进了鲁迅那犹豫优柔的自我身影。

强烈的银色白色的月光,照得纸窗发白。 (《弟兄》)

这一段月光的描写透露出了主人公的心情,这皎洁美丽的月光因为主人公沛君心情的无助和焦躁不安而黯然失色。小说中一共有三次关于描写月光的片段,都深刻体现了主人公心理状态的变化发展情况。将心情的起伏变化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体现出来,很好地表达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多变。

在小说《奔月》中,嫦娥飞上了天空,这原本是后羿最后选择的退路,在绝望之中的他希望可以找到一块属于自己逃避的地方,可是最后才发现这最后的一条退路也被截断了。这部小说中的月亮被赋予了一种神奇的色彩,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可是这月亮却依旧圆得雪白,挥洒着银白色的光辉。月亮本身就是一个虚幻的物体,没有太阳的光辉,那么它的美丽也就荡然无存了。他们最后都陷入到了一种现实的困境中,一生都只成为了生命的一个过客。

二、小说中月亮意象折射出了鲁迅所面对的外部世界

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和黑暗的现实生活让鲁迅对于生活有着一种特殊的体验,对于世间的事情有着一种深刻的把握方式,而这种思考方式又让鲁迅陷入到了一种孤独的深渊之中。鲁迅是一位站在变革时期坚强不屈的勇士,拥有着好斗和痛击落水狗的性格特点,对于黑暗的中国现实社会,总是充满了愤慨的情绪和抑郁的心理,而月亮正好映射出了他生存的外部条件。

小说《白光》中的月亮是最具有鬼气的一个意象,“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犹如铁镜一样的冷月挂在了寒冷的夜空中,月影也像铁一样寒冷,那诡异的月光落在了陈士成的身上,这种阴冷的色调更是加剧了他们的病情。考试落榜是将他打击得晕头转向的第一棒,让他开始产生了幻觉和幻听,没有任何人安慰和分担伤痛,只有这寒夜的月光抚慰着他那受伤的心灵。寒冷的月光让他眼花缭乱,产生的幻听和幻觉让他已经涣散的身躯里又注入了一种兽性的冲动,让他就像是发了疯的猛兽一样。本来生活不易,祸事又接二连三地出现,“下巴骨”的出现再一次刺激了他,这也增加了小说的恐怖氛围,陈士成也是极度惶恐,从原先怔忡的状态发展到了近乎发狂的程度,完全失去了自我控制。这时候的陈士成就像是输急了的赌徒一样,遥望着月夜之中的西高峰,这阴冷的月光怂恿着他走向深山中探宝,当他冲出家门的时候,万流湖中的月光又吸引他去水中捞月,最终他向那一片银灰扑了过去,在自己利益熏心的诱导下抱着发财的梦想,最终自取灭亡,这篇小说中的月光和月夜一同构成了杀害陈士成的元凶。

月亮的意象赋予了鲁迅对中国社会人生进行剖析和展现的新途径,在这种情智兼具的文学艺术之中,将深沉的文化反思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深深地渗透到了自己的文化母体之中,显示出了最为精辟独到的个人魅力,开创了新的文学创作模式。

三、月亮意象构建了鲁迅的精神文学世界

月亮既是一种自然景物,同时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自然而然又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学家宗白华曾经这样对月亮进行概说:“月亮真是一个大艺术家,转瞬之间为我们移易了世界,美的形象涌现在眼前。”在鲁迅的33篇小说中,月亮的意象竟然出现了12次,出现的频率如此高,篇幅又这么大,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寓意也非常丰富,那这就不是一种偶然的情况了,月亮正是成为了鲁迅灵魂深处的一盏指路明灯。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一句是鲁迅小说中有关月夜的描写,也是鲁迅在文学创作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用暖色“金黄”来描写月亮的。游子归家,只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其中夹杂着丝丝悲凉,然而在这惆怅若失的悲情之中,在这苍茫灰暗的情调之中,当母亲提起了“闰土”名字的时候,作者的文笔就立马变得鲜亮起来,就像是一个阴郁黝黯的舞台一样,突然间灯光通明,一轮金黄色的圆月悬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之中,月光下面是一望无际的碧绿西瓜地。就在这童话般的景象之中,“我”儿时心目中的小英雄形象就出场了,朝气蓬勃,机灵勇敢,闰土就成了我有关美丽家乡的象征,是“我”精神家园的一种寄托。然而这所有一切美好的回忆都被闰土突如其来的一声“老爷”给一下子带回到了现实世界之中。现在的闰土不仅长相变化了,儿时这个小英雄一样的人物现在也已经变成了一个“木偶人”。本来我的希望是寄托在我和闰土之间携手“在一气”的共同基础之上,共同开辟那荆棘塞途的路途,然而现如今的我们确“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是和先前文章明亮的色彩基调相比,顿时又开始回到了那阴晦苍黄的基调之中,这唯一闪亮的月光并没有能够照亮整个小说,仅仅是一点闪光的存在,就像萤火虫一样,周围都被黑暗所包围着,一直到小说的结尾,我们再也没有看到这么闪亮的月光,只是变得更加朦胧,被抽象化了,被作者理想化的月夜和少年的英雄闰土形象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已经远离了作者。小说中原本清晰明亮的月夜现在变得更加朦胧,那诡异的月夜,迷人而虚幻,完美而纯净,可是那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过去了。自然界之中的月亮本来就是虚幻的,月光并非是来自月亮本身,而是借助反射太阳的光芒才有光辉,小说《故乡》中有关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增添了些许神奇的色彩。本来是用虚幻的月亮对理想的社会进行象征,那也就是说这理想社会也本来是虚幻的,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正是像鲁迅那样的革命先驱们共同面临的精神困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这是小说《狂人日记》中描写的月光场景,月光的出现意味着狂人内心世界深处的良知和理性开始苏醒。可是在那个自甘愚昧的年代,一个拥有理性和良知的人只能被看成是“狂人”。狂人也是偏执地根据自己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荒谬进行向前推理,最后得出了“吃人”的结果,对封建礼教进行控诉和揭露。狂人的良心和理性是被“月光”给唤醒的,这也让狂人明白了正视黑暗的现实,月光和清晨再也不会出现,“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狂人在对自身的追问中发现了自己“吃人”的行为,在绝望之中又将希望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最后悲情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是多么地悲惨。

小说中狂人所面临的人生困境也正是鲁迅所面临的人生困境。尽管鲁迅先生始终没有向封建传统屈服,可是他一直处于被封建传统包围和攻击之中,正是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体现了启蒙者道路的艰辛和无助,长久处在黑暗的包围之中,固步自封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把目光放眼世界的时候,找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理性。当鲁迅借此精神回到中国传统的现实和历史生活中的时候,才发现其致命的弊端对于人类肉体的虐杀和个性的压抑。鲁迅满怀热忱,希望可以救助他人,可是却被所有的人看成是“疯子”,封建愚昧势力的强大让他只能在虚幻缥缈的环境中坚守着自己绝望之中的希望,对弥漫在四周的黑暗进行着抵抗,在现实世界中他已经痊愈,只有在忘却中妥协。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描写的狂人其实就是自己的化身,用月光比喻理性和良知,发出了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月夜的意象折射出了鲁迅先生灵魂深处的良心和理性的光辉。

四、结语

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是和他的文学创作道路吻合的,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月夜时时刻刻陪伴着他,这其中的月夜并不都是完美纯净的,而是残缺和圆满交织,黑暗和光明共生,阴冷和温馨同存。月亮作为自然界的物体与象征意象的完美结合,让鲁迅小说中的叙事充满了更为深邃的社会思想和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了解那个封建社会,小说中月亮的意象也被鲁迅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超越了自身的含义,也正是鲁迅先生精神世界中的一个秘密,承载了无限的思想情感。语

参考文献

[1]魯迅.华盖集续编[H].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鲁迅.集外集拾遗[H].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叶润桐.精采的景物描写——鲁迅笔下的月亮[J].贵州文史丛刊,2007(03).

[4]张丽娟.古今月同,诗文情殊——鲁迅作品与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之比较[J].绥化学院学报,2008(04).

猜你喜欢

寓意鲁迅
美好寓意品芝麻
盛放的寓意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鲁迅,好可爱一爹
“丰硕壶”的工艺技巧和美好寓意
神的意味——也谈央珍长篇小说《无性别的神》的寓意与主题
模仿老鹰的乌鸦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鲁迅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