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反思
2014-04-29杨蓉罗丽珍杨遇闵珍兰
杨蓉 罗丽珍 杨遇 闵珍兰
【内容提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口结构的变动,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乡教育规模均衡化;应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实现城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化;应规范管理,交流轮岗,实现城乡师资队伍均衡化。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布局调整 均衡
【作者简介】 杨蓉,中共南昌县委党校副校长,讲师,研究方向是党史党建;罗丽珍,中共南昌县委党校科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杨遇,中共南昌县委办公室秘书,研究方向:政治学;闵珍兰,中共南昌县委党校教员,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1-0046-03
2001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00年我国农村小学440284所,到2010年则只有210894所,10年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平均每一天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在农村适龄入学人口大幅下降的趋势下,撤点并校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但也带来学生上学距离变远,容易产生交通安全、食宿费用、学生辍学、大额班增加等系列问题。为了因地制宜搞好学校布局调整,避免一刀切,南昌县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此我们也进行了专门调研。
一、南昌县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南昌县自古以来崇文重教,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目前全县有义务教育学校296所,学生10.2107万人,其中小学245所、教学点21个、初中23所、九年一贯制6所、特殊教育1所,小学生7.0158万人、初中生3.1949万人。全县教师核编为7429人,实际现有在编教师7188人,临时代课教师1017人,实际缺编344人。
2012年以来,南昌县结合校安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农村薄改、校舍维修、中心校建设等工程,实施标准化校园建设,共投入5.06亿元,推动农村中小学新、改、扩建项目,建筑面积达39.3万平方米。特别是2013年南昌县启动第一批8所乡镇中心校的建设,总投资1.2亿元,实现中心校建设乡镇全覆盖。目前8所农村中心校全部投入使用,第二批9所农村中心校也正在推进中。
二、南昌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成效与问题
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是为了整合教育资源,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缩小校际差异、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办好每一所学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带来的成效
据调查,我县农村小学教育网点布局进行调整后,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1. 规模办学初步显现
我县各乡镇中心校建成以后,规模化办学初步显现。以泾口乡为例:泾口乡地处南昌县最东边,东临鄱阳湖,人少田多,村民居住相对分散,导致学校零星分散;全乡共有4000多名学生,分布在25所学校和7个教学点,156个教学班,不到100人的学校有11所,最小的学校只有34人,最小班额只有5名学生。这种教学网点布局显然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适当调整教学网点势在必行。2011年8月,泾口乡人民政府在深入调研、严密论证的情况下,提出了全乡教学网点布局大框架,即“322”工程。即组建三所中心学校:泾口一小(中心小学),辐射周边8所小学;泾口二小(东风小学),辐射周边5所学校;泾口九年一贯制学校(泾口二中),辐射周边7所学校。保留2所规模较大的村小(大浦、小莲)。兴建2区,即中心幼儿园区和教工住宅区。泾口乡教学网点由原来的25所撤并为3所。调整后,泾口一小可容纳学生1200名,泾口二小可容纳学生700名,学校规模明显扩大,学校竞争力明显提升。
2.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和原有的零星分散的学校布局相比,调整后的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例如泾口乡,20多栋教学楼大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2009年全县危楼全面普查,泾口乡危楼最多。由于房屋陈旧,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应该设置的计算机、图书室、仪器室等功能用房几乎没有,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极大地阻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调整学校布局工作启动后,一方面泾口乡按照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办学目标要求对中心校区进行了科学规划,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教室、图书室、师生阅览室等一应俱全;目前,泾口一小、二小办学条件基本达到了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办学目标。另一方面县乡两级财政加大了对中心校区建设的投入。又如塔城乡河西小学,原来只能容纳200名学生,改扩建以后,学校可以容纳800多名学生,而且操场上塑胶草皮、篮球架、乒乓球桌等运动器材,崭新的教学大楼、学生食堂和教师周转房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3. 师资紧缺明显缓解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超编,县城周边地区尤为突出,成为制约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目前全县退休教师600余人,没有达到“退一补一”的要求,未来三年退休教师分别约为148人、272人、337人,前景堪忧。近三年南昌县招聘教师199人、定向师范生170人,但是由于农村教师待遇过低,条件艰苦,招的越多,走的越多,学校留不住人,教师青黄不接现象十分突出。据调查,按照所应开设课程,泾口小学应有教师270名,而现在只有202名,教师缺口68名;又如南新乡五年前共有310名教师,现在仅有189名,且50岁以上的教师达90多名,5至10年后将面临无教师上课的局面。这两个乡镇小学撤并后,教师紧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如南新乡明德寄宿学校,撤并前明德、程湖、范湖、建新小学共有30个班级,所需教师60名,撤并后,现在仅有8个班级,仅需教师16名。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尚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
1. 上学途中安全问题凸显
据资料显示,调整后农村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安全隐患骤然增加。来自百度数据研究中心的相关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共发生9起校车事故,学生伤亡共82名。为何悲剧一再上演,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其中导致惨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把学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这带来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们上学路途远了,交通如何解决?势必要用到校车。但是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政府部门都无力提供充足的校车专款来规范学生交通工具,安全问题突出。
2. 农民负担明显加重
从表面看,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后,农村家庭不再需要自掏腰包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成本应该明显降低。但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后,对许多被迫转入城乡中心学校的家庭而言,他们却需要支付额外的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乃至陪读费,其结果是等于将政府应承担的教育投入转移到了农民身上。据资料显示,学校布局调整后,学校住宿生平均一年要花费1157.38元,成为农村家庭的额外开支。据调查,泾口一小学生人均车费一天2元,伙食一餐4.5元。如果以一个月22天计算,车费一个月44元,伙食费99元,合计143元。一年以8个月计算,合计费用1141元,这对农村偏远地区农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 农村村庄文化的逐渐凋零
笔者认为,学校布局调整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教育、经济效益,还应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对一些地区农村组织结构和农村基本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较为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是一个文化核心的载体,一旦学校被撤并,村里就没有一个比学校更适合作为文化载体的场所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乡村文化的凋零,这对农村文化保护、传承、再生以及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随着农村小学的撤并,很多家庭随着学生读书而迁移,慢慢地村庄也将面临消失的可能。据调查反映,农村家庭随读书子女迁出的不少,有的陪读,有的做生意,有的投靠亲戚,而这些迁出户很有可能再也不会回到村庄。
4. 学生时间成本增加
学生时间成本增加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一方面由于路途的增加,学生上学时间自然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设施设备的欠缺,也迫使学生时间成本增加。比如泾口一小共有110名学生乘坐校车,而学校只配备了1辆校车,又要考虑安全问题不能超载,每次上下学要跑四趟,这就意味着坐第一趟校车的学生比坐第四趟校车的学生要提前最少1小时甚至1个半小时出门。也就是说学校8点上学,坐第一趟校车的学生6点半就要出门,这大大增加学生时间成本,对孩子身体发育造成不良影响,也对孩子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几点启示
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乡教育规模均衡化
2012年9月初,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重新科学制定农村学校布局。2012年12月初,江西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的通知》(赣教电传字〔2012〕46号),要求立即停止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2012年12月17日,江西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坚决遏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做法,妥善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带来的突出问题。笔者以为,文件的层层下发,无非是要制止那种不切实际一刀切的学校布局调整行为,各级政府必须按照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切忌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提高学校布局调整的可行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应结合本地实际,逐步实现农村小学向集镇、向中心村、向中心校集中,形成规模办学效益,使优质教育资源作用发挥最大化。
2. 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实现城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化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调研组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和国际相比,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为160美元,不到2006年世界人均教育经费400美元的一半。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04年世界平均为4.7%,我国2009年仅为3.59%。胡适先生曾说这么一句话,“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笔者以为,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我们必须善待孩子,高看孩子,加大投入培养孩子。地方政府必须加大教育投入,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农村中心校建设、农村初中改造提升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等工程,解决相关学校的校车、教学大楼、运动场所等标准化设施设备建设资金瓶颈,破解农村学校“装不满”难题。
3. 规范管理,交流轮岗,实现城乡师资队伍均衡化
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前提和希望。但是,农村中小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流动性大,教师严重缺编。农村留不住教师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条件艰苦、福利待遇低,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在职称评定、工资晋级、政治待遇等方面实行倾斜。为实现教育均衡化, 2012年南昌县开始试行学区交流,把全县教育划分为若干个学区,以县政府教师管理规定为准绳,在学区内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即一方面把老牌名校的校长、教师调到薄弱学校或新建学校,使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迅速达到老牌名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另一方面是把农村学校校长、名教师调到县城学校。目前南昌县已有45名校长和副校长、235名教师进行了交流轮岗。笔者认为,这种交流轮岗机制应该成为一种常态,有利于促进城乡师资队伍均衡化。
责任编辑:周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