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选择
2014-04-29周玉霞
【内容提要】 从概念入手,探讨和理解人文素质的内涵,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并从人文学科建设、师德教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媒介资源整合以及人文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素质 提升 路径
【作者简介】 周玉霞,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法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1-0029-03
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大学生人文素质是展示一个国家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的重要窗口。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质,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塑造,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导向。作为培养新型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关于“人文素质”的理解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文素质。要全面理解人文素质的内涵,需要厘清以下两组概念。
1. 知识、能力、素质
知识是客体事务的固有属性或内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反映;能力是个体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而形成的。知识越多越有利于能力的培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知识多、能力强不等于素质高,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依赖于知识的增长,又有赖于能力的提高,更体现于两者的统一和升华。
2.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是指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为主,培养科学精神,以发展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提高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科学教育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科技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人文教育则是指传授人文社会学科知识为主,培养人文精神,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并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文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其主要包括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想教育、人文精神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促进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车轮,两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科学,就没有现代物质文明,人类将处于愚昧与黑暗之中,如果没有人文科学,就没有现代精神文明,人类就会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架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善以真为基础,真以善为导向,当今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重视对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复归,已形成一股世界潮流。
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呢?人文素质就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成果。包括语言文学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以弘扬人文精神为目的,是一种“做人”的教育,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至关重要。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一些高校也力图加强文理渗透,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从总体效果看,大学生地人文素质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人文知识贫乏,人文教育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皆服务于专业建设,教学培养方案中,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远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文陶冶较弱、专业教育较窄的倾向,大学生人文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些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知之甚少,尤其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对世界历史文化、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知之甚少。
2.人生目标迷失,理想信念淡漠
部分大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至于自己未来的目标是什么、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社会应尽什么责任,都感到茫然。大学生价值选择多样趋利,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倾向比较明显。缺乏精神追求,理想淡漠,信念模糊,存在一定程度的理想信念危机。
3.人际关系淡薄,心理问题突出
由于当前大学生热衷于网上互动,网络交往过频导致现实人际关系出现淡漠与疏离;一些大学生在交往中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功利性倾向日益突出,使纯洁的友谊蒙上了功利化的阴影。这些不良现象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大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精神颓废问题也比较突出。
4.言行举止失范,人文素养不高
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不符合身份的言行举动。一些大学生不懂得如何为人处世,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礼节,不遵守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语言粗鲁,举止庸俗。如: 出口成脏、拾金不还、考试作弊、乱扔垃圾、随意插队、损坏公物、浪费严重等现象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存在。
三、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路径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首先要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为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重要目标,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要克服表面化、形式化、功利化等弊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人文学科建设,促进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要重视人文学科建设与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课程是让学生获得系统人文科学知识的主渠道。高校要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为大学生接受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大力重视人文教育,开设大量的人文教育课程,如美学、伦理学、古典诗词鉴赏等,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编写有关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教材,并且作为公选课,赋予相应的学分,使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相关内容,使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通。同时,开设“人文讲座”,增加“文史课程”,推荐阅读书目,以陶冶学生情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境界。
2. 加强师德教风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培育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关键。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修养水平、治学态度、言行举止和穿着打扮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与人文素质提升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十佳教师”“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挖掘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树立“教书育人”典型。通过举办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加大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同时,高校要重视教师队伍整体人文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为青年教师人文素质的发展提供一定条件。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教授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师要懂点自然学科的相关知识,教授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师也要学习人文社会学科知识。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要自觉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通过提高教师的师德教风和人文素质,带动和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文化育人功能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是陶冶大学生人文情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硬件”方面讲,要加强校园景观建设,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建立一些反映文、史、哲、艺术成就的主题雕塑;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乃至学生宿舍楼等校园建筑要做到绿化、美化、亮化,要融人文知识、人文情怀、人文思想于一体;建设校园文化长廊、文化橱窗,运用这些人文景观和设施向全校师生传递人文精神。从“软件”方面讲,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系列人文讲座,应多开展大学生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使大学生们在各种活动中感受美的熏陶。要倡导自强、求是、敬业、爱岗等优良学风和校风,努力营造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氛围。
4. 整合网络媒介资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当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开辟了新的途径。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的的特点和优势,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知识传播活动。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涵盖哲学、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礼仪等。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站、飞信、QQ、电子杂志等各类网络媒介资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开辟专题版块,推送世界优秀的传统文化新闻资讯,分享传统文化、人文知识方面的经典文章,介绍传统文化领域的大师名人。建立微博公共平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家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建立传统文化主题网站,全方位地向学生推介经典文化知识;开展飞信、QQ传播国学活动,让大家切身感受国学的魅力;同时,组织大学生定期编辑、出版传统文化主题电子杂志,方便大家时时阅读。通过以上方法,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5. 完善人才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高校要围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规划。人文素质是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要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人文素质的内容,着力构建人文素质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手段。将大学生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活动、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考核的内容和主要评价依据。同时,学校组织大学生从各个方面采取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在校内组织开展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校外组织大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关注社会,认识自己。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蔡正丽.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探析[J].学园,2014,(24).
[2] 再呼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3-11-26(5).
[3] 张颖帅.浅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J].保山学院学报,2013,(6).
[4] 马抗美,郑真江.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其发展潜力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7,(08).
[5] 汪青松.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6] 林天翔,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7).
[7] 荀国稳.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成因分析[J].前沿,2002,(11).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