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4-04-29党润霞
党润霞
【摘要】 本本从科学家丁肇中因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并全身心投入,最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引入,说明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利用教学本身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初中数学;情感氛围;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从而取得成功. 科学家丁肇中是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10年的课程,最后终于发现了“J粒子”,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读书,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他回答:“不,不,不,一点儿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 因为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 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 ”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使感知感觉活跃,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学生为本),尊重、关心、理解、爱护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 正确的学生观是要求老师关爱所有的学生,不能因学习成绩的差异而厚此薄彼,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任课老师的前提下,学生才会乐于学习. 因此,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使他们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 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喜欢上这门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二、利用教学本身的特征,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1. 实用性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非常必要的.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 比如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学了圆锥面的展开图的内容后,让学生练习制作形状为圆台式的灯罩、圆锥形状的烟囱帽等. 2. 规律性
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能总结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概念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 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 比如我在九年级几何“圆”一章学习弦切角概念时,先让学生回忆并观察刚刚所学过的圆周角,即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 我们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圆上转动圆周角的两边,当转至一边与圆相交而另一边与圆相切时,请同学们给予命名,从而得出弦切角的概念. 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既掌握了弦切角的概念,又渗透了对比的教学方法.
三、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1. 好奇是青少年的天赋,“问题是数学的灵魂”
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有其独特的魅力,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促使他们为之绞一番脑汁,费一番苦心,探索它,解决它,所以课堂上应根据该节课的内容,精心巧妙地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到新奇,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另外,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可利用课外活动,讲数学家的故事,猜数学谜语,针对学生喜胜不服输的心理,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竞赛和游戏,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通过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图像变换、坐标变换、几何图形的截图生成等,图、文、声并茂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课堂教学之余,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如举办趣味數学小讲座、数学竞赛专题讲座、学习方法的谈讨、学习经验交流会、出版数学墙报等来调动各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此外,采用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形式,也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李艳芬.如何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J].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