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市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研究

2014-04-29刘羽平郑新忠何跃飞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年15期
关键词:湖南省建设

刘羽平 郑新忠 何跃飞

[摘 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期行动目标。在日趋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格局下,湖南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分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态势,实行区域分类指导,健全以县市区为主体的分类考评指标体系,加强市州县两级考评监测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关键词]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路径;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5- 0091- 02

0 前 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一个跨世纪理想和行动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湖南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了要“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在日趋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格局下,湖南要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压力较大。

湖南有14个市州,分属于长株潭地区、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四大区域板块,2012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93.3%、83.1%、78.9%、74.1%,发展很不平衡。要实现湖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必须推进市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湖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态势分析

按照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指标组成)测算[2],湖南2010-2013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分别为81.3%、84.3%、85.9%、88.6%,平均增幅2.4个百分点。

从2001年开始,湖南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10年高1.2个百分点,特别是“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社会和谐”指标更为领先,分别高18.5、6.2和5.7个百分点。与中部各省份比较,从2000年起,湖南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一直高于其他省份(见表1)。

但由于受资源、地理环境、区位交通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湖南各市州经济发展不平衡,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梯度明显、差距很大。只有正视区域差距,扎实推进市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才能顺利实现省委提出的宏伟目标。

2 市州小康社会的特征分析

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既有经济学上的含义,也有政治学上的含义,是一个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分析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包括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4个阶段,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市州小康社会应体现以下特征。

第一,整体发展。在全面小康社会,经济总量、国家综合国力、人民生活都得到发展和提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二,缩小地区间差距。全面小康社会不是某些地区的快速发展,而是大区域的整体发展,地区间差距不断缩小,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也体现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四,可持续发展。全面小康社会不仅包括当前各个方面的发展,更应包括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必须充分协调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证。

中国现在要建设的是全面小康社会,要对整个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整体的巨大的改进,建成使全社会所有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舒适,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某一个水平线以上的社会。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难点不是在沿海地区、城市等经济较发达的区域,而是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要在已经实现小康的地区带动和帮助下,使我国广大的贫困地区和农村达到小康社会的各项标准[3]。中国是农业大国,有70%的人口在农村,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只有农村、农民和广大贫困地区实现了小康,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3 推进市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路径

3.1 实行区域分类指导

区域分类。针对湖南市州经济发展、功能定位等实际情况和全面小康建设需要,将全省全面小康建设划分为长株潭地区、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四大区域。对各大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进行充分调研,找准差距,确定发展目标,以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区域发展目标和重点规划。把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规划好四大区域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长株潭地区,重点以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为引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城市群建设,提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率先建成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洞庭湖地区,紧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湖区生态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加快融入长江经济走廊,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湘南地区,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平台,大力促进开放开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建成连接粤港澳和东盟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到2020年确保实现全面小康。大湘西地区,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为契机,全面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措施,加大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分区域指导。根据四大区域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和各自发展特点,加强对各大区域的指导工作,把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全面小康建设统一起来,把国家战略实施与各区域全面小康建设统一起来,把对区域和市州的指导与市州对县市区的管理统一起来,使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责任更好地对接区域、对接市州,更好地调动市州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市州对县市区的行政领导、组织指导作用。要把组织领导与具体指导结合起来,省里分四大区域成立4个指导小组,分别设立办公室,分块指导各区的全面小康建设。

3.2 健全以县市区为主体的分类考评指标体系

坚持把县市区作为全面小康建设的主体,实行目标任务到县市区、政策措施到县市区、工作责任到县市区、考评监测到县市区。根据经济发展类型、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对接四大区域和主体功能区,将全省122个县市区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中心城市区(城镇化率75%以上)和长株潭经济强县市,共27个县市区,基本对接长株潭地区和重点开发区。第二类为城乡复合型县市区,共47个县市区,基本对接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和限制开发区。第三类为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48个县市区,基本对接大湘西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

为充分体现县级全面小康建设个性特点和分类指导的要求,在国家统一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湖南省县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指标体系。一是考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民主法治和生态文明五大项,其中第一类县市区设22个考评指标,第二类县市区设23个考评指标,第三类县市区设24个考评指标。二是目标值,按照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两个翻番”的要求进行测定,每个年度设定考评目标值。三是指标权重,“经济发展”指标设定45分权重,“人民生活”指标设定19分权重,“社会发展”指标设定15分权重,“民主法治”指标设定11分权重,“生态文明”指标设定10分权重。根据实施情况,也可增加或者减少指标,或对个别指标的目标值和权重作适当调整。

3.3 加强市州县两级考评监测工作

市州考评监测。市州是经济社会管理的重要层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责任主体。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全面小康建设指标体系,确定各市州年度考评的目标值。省委、省政府每年根据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和年度指标的提升幅度,对14个市州进行综合考评排名,并以适当方式向全省公布考评结果。对年度考评综合排名前三位的市州,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对年度考评排名后三位的市州,要求其说明情况,并提出整改措施。

县级考评监测。省里按照已制定的县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指标体系,对县市区进行考评监测。每年根据年度考评结果进行奖惩。三种类型的县市区分两种情况由省财政给予奖励。一是根据实现程度考评排名,第一类县市区取前两名,第二、三类县市区分别取前四名;二是根据提高幅度考评排名,第一类县市区取前两名,第二、三类县市区分别取前四名。对连续三年排第一类县市区前两名,排第二、三类县市区前四名的党政领导在提拔任用时给予重点关注、优先考虑。对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的县市区,在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严格执行分级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对122个县市区以外参照县级管理的区,由各市州进行考评。

整合同类考评。按照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工作作为“牛鼻子”,有效整合其他同类考评项目和力量,凡同一事项,不重复考评,既减少重复考评、降低工作成本,又强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工作的权威性,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同时,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革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考核方式的要求,把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扶贫考核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当中。

3.4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湖南是农业大省,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成败直接关系到全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败,而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主力军是农村劳动力,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民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是湖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致力于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进行种养科普知识、现代农业技术、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以及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引导。同时,鼓励并创造条件,使城镇有资产、有技术、有能力的居民到农村投资,用新一代农民置换旧一代农民,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另外鼓励农户就地非农化或向小城镇集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宋林飞. 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J]. 南京社会科学,2010(1):6-14.

[2]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总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4(29):2-27.

[3]任晓丽.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理性选择[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14-17.

猜你喜欢

湖南省建设
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解读
湖南省永顺县老年大学校歌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