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生新闻的差异化认知解析
2014-04-29杨季翰张娟莉
杨季翰 张娟莉
作者简介:杨季翰,男,陕西广播电视台研究发展部副主任,高级记者,主要从事新闻实务与新闻发展研究;张娟莉,女,陕西广播电视台研究发展部记者,主要从事电视节目评估工作。
摘 要:民生新闻是中国当代电视最耐人寻味的现象之一。一方面民生新闻在各地电视台遍地开花,因其報道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而广受追捧,收视率也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它琐碎低俗,负面消息多,质疑和批评声不断。这种对同一类新闻截然不同的态度,在新闻评论中相当少见,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变革带来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在对新闻认知中产生的矛盾与差异,它将成为我们这个特定时代特定的新闻现象。
关键词:传播形态;差异化认知;新闻价值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058-02
民生新闻是中国当代电视最耐人寻味的现象之一。在五十多年新闻联播的新闻传播模式下,21世纪初民生新闻遍地开花,它的出生伴随着高收视率的是高批评率,十年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批评指责,在众多的批评下它不仅没有衰亡,反而不断发展壮大。它的存在如同一个悖论,体现了中国社会变革在新闻发展中产生的形态认知与价值判断上的矛盾与差异。
一、差异化认知的表现
21世纪初,全国各地电视台不约而同相继开播民生新闻栏目,如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时间》、重庆台的《天天630》和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等。十多年来,各地民生新闻栏目由最初半小时以内的短消息集合,相继增加了话题板块,热线板块、评论板块、深度报道板块、网络咨讯板块等,时间也都扩展到一小时以上。然而,与民生新闻不断发展壮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责难与批评也不绝于耳。批评最多的是认为民生新闻琐碎、低俗,报道的内容无关国计民生,动辄是道路堵塞,房屋漏水,打架斗殴,邻里纠纷,家长里短,街谈巷议。如果刨去极端化的案例不说,就现实的报道来说,民生新闻整体关注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这些事无疑都是生活琐事,相比起时政新闻来说,属于小事小情,与国计民生关联不大,相比起来说它鸡毛蒜皮也不为过。但琐碎并不意味着低俗,至于个别情调不高,自有观众的遥控板来选择与淘汰。遥控板淘汰的结果是,民生新闻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收视率一直居于各台自办栏目前列,有的还盖过了电视剧的收视。于是,一方面很多人认为民生新闻因报道的事小而不足观,迎合观众低级趣味,新闻价值低,发展余地小;另一方面民生新闻因这些小事贴近百姓而拥有比其他新闻更多的观众,收视率一直雄踞各电视台榜首,枝繁叶茂,发展茁壮。这确实是一个矛盾现象,近乎一个悖论,唱红唱衰,各说各话,站在各自的角度都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和对其他节目压倒性地叫好或批评不同,这种相互矛盾截然不同的看法,更体现了我们这个特定时代特定的新闻现象。
二、形态认知的差异
民生新闻的悖论来自对不同新闻形态的认识。也就是说,很多人以对联播新闻的认知来衡量民生新闻,忽略了新闻联播的联播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差异。《新闻联播》作为中国电视媒体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新闻形态,它的内容与形式早已深入人心,几乎就是新闻栏目形态的代表。几十年来,《新闻联播》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发布着党和政府的声音,它的权威性、广泛性加深了人们对这种新闻形态的认知:重要领导的活动,重大政策方针的发布,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是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和一贯特色。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评论都会在新闻联播上出现。看新闻联播,了解天下大事,成了观众对新闻联播的自然认知。
而民生新闻却是在《新闻联播》出现了四十年之后出现的新闻栏目形态。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到来,人们对身边的纷纭变化渴望了解,对自己的利益诉求渴望得到满足。广告逐渐进入媒体,收视率逐渐被人重视,关注百姓生活的报道受到人们追捧,一些关心民生话题的栏目开始出现。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与《焦点访谈》,陕西电视台的《时代广场》等。它们当初以新闻杂志或都市生活类的名义出现,对民生的关注和对不良现象的曝光,赢得了广泛的关注。经过几年的发展,2002年,全国众多省级媒体几乎不约而同地推出了以关注百姓为诉求的新闻栏目,他们把焦点对准普通的百姓,关注百姓眼前事、身边事、有趣事、麻烦事,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民生新闻。他们不再把镜头仰视而是平视,对准了坐在电视的最大多数人群,即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和这些芸芸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成了它的主要内容。民生新闻为了适应这些观众的口味,即使评论,也不再是义正严词地庄严发布,而是幽默讽刺的个性化评说,甚至是多元观点的相互碰撞。如果看惯了新闻联播,或者以对新闻联播的认知来看民生新闻,自然会觉得民生新闻琐碎不足观,低俗不足道。
民生新闻和联播新闻是两个不同概念的新闻栏目,当然这并不是说它们对立排斥,相反,我们可以说它们是互相补充,互为表里的新闻栏目。就时间顺序而言,每个台都是先有联播新闻后有民生新闻,联播新闻以时政、经济、社会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件为切入点,是谓“大叙事”,民生新闻以百姓生活等具体事件为切入点,是谓“小叙述”。两者的诉求不一样,呈现出来的状态也不一样,民生新闻呈现出的是一种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风俗画,人间百态、世情炎凉尽收眼底,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没有《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那样反映的人物重要,题材重大。但是,小百姓的衣食住行,行贾坐商的买卖经营,更全面反映了那个社会的风貌。虽然出现的都是无名之辈、芸芸众生,从事的都是柴米油盐的日常营生,但它们同样甚至更具有认知的意义和价值。
三、价值判断的差异
对民生新闻的不同看法还在于对新闻价值的不同判断。
什么样的新闻事件是有新闻价值的?教科书上教我们判断新闻价值有五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这看似很明确的答案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不同人那里会有不同的看法,政治与经济、时政与社会、国家与个人,领导和群众等一系列关系中,孰重孰轻孰大孰小。不同的倾向和处理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前边说过,民生新闻属于“小叙述”,着眼于百姓生活,关注百姓利益。这样的新闻在有些人眼里新闻价值不大,因为事件是个别的偶发的,对整个社会来说小之又小,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
但是,从社会历史发展来看,人民群众起着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每个具体社会中,“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个是抽象的存在,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了这个社会最基本单元。对这些社会基本单元的关心关注、对个人权利的维护,成为社会文明的表现。相反,对个人权利的忽视,将使社会文明失去发展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民生新闻对民生的关注,对百姓生活的报道,对百姓利益的维护,体现了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灵魂——人文精神和民本意识。
有句话大家耳熟能详:百姓生活无小事。百姓生活,是社会整体风貌的反映。作为媒体来说,与百姓生活和利益相关的事,看似不大,往往如同浮在海面上冰块,是社会问题的集中显现。比如一些评论家所诟病的民生新闻内容,如街头打架、家庭纠纷,漏水堵水、被盗被骗等。这些事情虽发端于个别人,但它涉及社会风尚、文明道德、法制建设、社会管理等诸多问题。它是现实生活的警示牌,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风向标,是社会运行与管理的监测点。
我们从民生新闻中可以更真切也更真实具体地感知时代的脉搏,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民生问题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民生新闻的各种曝光消息、热线栏目、帮助栏目等,起着稳定社会、解决问题、缓解矛盾、宣泄情绪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也是深化改革的转型期,民生新闻在反映社会变革中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引导人们群众提高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等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大政方针由以阶级斗争为主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成了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被放在重要位置。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权益,是党和政府的服务宗旨。以人为本,意味着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义,也同样是民生新闻发展的坚实理论基础。
四、差异化的消解与融合
对民生新闻的抨击近年逐渐减少,这源于民生新闻和联播新闻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在发展中,呈现出相互借鉴和不断融合的趋势。民生新闻把视角投向一些新闻重大事件的民生角度解析,内容更全面、视角更广阔;新闻联播也选取一些普通人的生活事件进行报道,更大程度地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央视新闻联播在这方面的改革领风气之先,大量走基层之类的民生報道比比皆是。记得2012年10月19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桂林文氏四兄弟寻母的故事,在新闻后还登出寻人启事。这种做法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为各地的民生新闻栏目,也几乎不会刊登寻人启事这样极个体化的内容。央视刊登的这则寻人启事,也许只是一时的探索,但我更愿意把它认同一个风向标,显示了联播新闻贴近民生的人文情怀,当然从另一个方面也昭示了民生新闻发展的多样化前景。今天,像“记者走基层”这样关注民生的新闻板块在《新闻联播》的常态化播出,更是民生新闻与联播新闻差异化的消解与融合的现实表现。在现实与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两者的界限正逐渐模糊,也许未来某一天,民生新闻这个概念将不再被人们谈起,那时,它将成为一个特定时代的特有的新闻现象载入历史。
参考文献:
[1]武俊.报纸民生新闻研究[D].山东大学,2006.
[2]唐曙光.报纸民生新闻的叙事研究[D].湘潭大学,2008.
[3]邹谨,姚红.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4]邹谨.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集体的结晶[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11(1).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