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高职模具制造专业“项目为载体、岗位相匹配‘双核’相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2014-04-29蔡崧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18期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蔡崧

摘要:企业调研可知地区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结合五年制高职生的职业面向和职业活动现状,可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探索实践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职模具制造专业“项目为载体、岗位相匹配‘双核相融”人才培养模式能以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核心,搭建课内外职业素养培养框架,构建以职业能力课程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模具制造专业;“项目为载体、岗位相匹配‘双核相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6-0027-04

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建立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专业建设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笔者所在学院五年制(“4.5+0.5”)高职模具制造专业实施了“项目为载体、岗位相匹配‘双核相融”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地区行业企业对

模具制造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模具正向大型、精密、复杂、高效、长寿命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引发了模具产业的升级和技术变革,同时,也给模具产业的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所在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对苏州地区模具行业中典型企业以及笔者所在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较为集中的企业进行了全面调研,先后走访了苏州汇众模塑公司、苏州斯莱克精密设备有限公司、中航雷达与电子设备研究院、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结论如下:(1)学历和职业技能需求。具有大专学历并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的高职生最受企业欢迎,需求量占本专业企业招聘人数的65.3%。(2)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要求。企业都十分看重学生素养,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职业行为、积极的职业态度和向上的职业精神。(3)职业面向、职业活动和职业能力情况。高职生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代表性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见表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1]通过调研,笔者所在学院对接企业需求,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模具制造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须校、企共育,探索高职模具制造专业“项目为载体、岗位相匹配‘双核相融”人才培养模式。

二、“项目为载体、岗位相匹配的‘双核

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构建

学院以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维度”作为培养目标,坚持“四结合”原则,即素养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学习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相结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把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贯彻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一)职业素养培养框架设计

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课堂效果不言而喻。由于它又具有养成性教育特点,只有切实有效地落实课外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所在学院从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两方面进行框架设计。

课堂教育举措有:(1)开设职业道德、思想品德、法律法规等德育课程。(2)开设文化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文化基础课在第二学年达到职业高中水平,第四学年达到高职水平,开设名著欣赏、音乐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概论选修课,使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新生入学,组织2周军训,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组织学生开展体锻达标训练和测试,定期举行田径运动会和球类比赛,强身健体,使学生具有良好身体素质。(3)开发校本教材。学院开发了13个模块的职业素养系列校本教材,并把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心理训练、创业能力训练和就业指导训练四个模块列入教学计划,进行专门化课堂教育。把6S品质训练模块融入日常实习教学中,进行长期养成性训练,促进学生职业习惯养成。

课外教育的做法:一是礼仪训练、团队合作训练、模拟员工训练等7个模块职业素养课程由学生工作处在班会、晨会和课外活动中有计划安排实施。二是定期聘请企业技术、管理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宣讲企业文化、技术规范、岗位角色、质量意识、职业规范等内容,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三是全面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四自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治、自理和自律能力。四是开展社团活动。学工处和团委积极发展和扶持学生社团,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开展学院大讲堂、校园文化艺术节及文体才艺比赛,通过活动让学生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培养素养。

(二)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设计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专业教学突出解决的问题是把以纵向为主的学科型课程体系转变成以横向为主的技术技能型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知识、技能操作和技术应用为一体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笔者所在学院聘请模具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校外模具专业教学专家等与校内骨干教师成立了专业建设项目组,以“工作过程”课程观为指导[2],通过调研、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等,对学科体系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整合出CAD/CAM模具应用技术、钳加工、数控加工模具典型零件、典型冷冲模具设计与制造、典型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模具设备运行维护与检修等9门一体化课程,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详见表2。

学院以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形式,从职业岗位代表性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学生的学习项目,把相关的理论课程知识、技术应用与职业技能训练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以项目为载体、岗位相匹配”特色。如典型冷冲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选择了对刀样板落料模、锁片倒装复合模、托架弯曲模、油箱拉深模和翻孔成形模5副企业生产中典型模具为学习项目,按照企业生产逻辑过程组织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训练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需求的对接。

笔者所在学院遵循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职业能力课程按照四阶段顺序递进:(1)基本技能训练阶段。从单项工作任务实施入手,并安排四周时间让学生进企业进行认知性实习。(2)专项技能训练阶段。围绕模具设计与制造、检测和拆装等项目展开,训练专项技能。(3)综合技能训练阶段。依据高级模具制作工职业技能鉴定要求,针对性进行应知、应会综合训练。(4)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与答辩阶段。最后一学期安排学生进企业实习,以企业为主导,学生在参与实际生产项目过程中实现由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变。学期结束前,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与论文答辩。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确立了教学评价的职业导向性理念,把职业能力及其相关知识作为评价核心。坚持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专业教师评价与企业等多元评价相结合。采取了多样化评价方式,除传统闭卷考试外,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还采取开卷考试、现场操作、理论+操作综合、项目设计+答辩等多种形式,形成整体性、过程性和情境性评价模式。

当然,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学院还采取了师资队伍阶梯培养、教学工作化、教学资源立体化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共建等保障措施,此处不再赘述。

笔者所在学院近2年来,五年制高职模具制造专业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100%,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专业对口率90%以上,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2012年,学院模具实训基地成为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江苏选拔赛决赛CAD机械设计和模具制造2个竞赛项目以及首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CAD机械设计竞赛项目的赛场,笔者所在学院高职学生获得2个第一名和1个第三名优异成绩。调查显示,95%以上的企业及用人单位十分满意笔者所在学院五年制高职模具制造专业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2000-01-23].http://baike.baidu.com/view/3452792.htm.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志刚)

猜你喜欢

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五年制高职护生谦虚心理品质培养实践研究
五年制高职班主任学生工作的探讨
五年制高职休闲体育现状与策略探讨
“活动单导学”模式在五年制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