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常思 以思促学
2014-04-29卢文杰
卢文杰
【摘要】 学而常思,以思促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本文试图从现状剖析、背景透析、策略探析、效果分析、问题浅析五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反思、什么时候反思、反思什么、怎么反思,从而真正学会反思、善于反思、形成反思性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探究精神、挖掘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数学;反思;反思性学习;策略
新课程改革十年来,随着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到了重大的变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小学数学的课堂学习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但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这样的现状:
最近在上五上“小数除法”时,很多学生在解答“43名同学乘船游西湖,每条船可乘坐8人,需要多少条船?”的题目时,列式计算为:43 ÷ 8 = 5.375(条),也有部分同学将得数四舍五入保留整数为5条,只有极少数同学将得数保留为6条;我校一老师给本校三年级学生做了一道开放式的数学题,即求船长的年龄:“一艘大轮船,船上有67位海员与23头山羊,船长今年几岁了?”接受调查的30人中,19人列式为:67 + 23 = 90(岁),2人一点思路都没有,9人认为此题无法解答,错误率高达70%. 答错的同学,基本上认为船长的年龄较大,而题目中又只有两个数,因此只有将两个数相加求出船长的年龄.
诸如此类的解题现象,举不胜举,学生只讲求计算方法,而忽视其结果的现实性、合理性;一些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直到单元练习、期末练习仍然出错,可谓是“一错再错”.
剖析以上普遍现象,使我们觉察到学生反思意识相当淡薄,反思习惯不良,反思方法欠缺,反思能力微弱. 其根源既有学生自身因素,也有教师的影响. 很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忽略了这个应该引起重视的学生反思性学习,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给学生一些反思方法,培养学生反思习惯,让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使我们的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巩固知识,并应用知识于实践,是我们数学老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多角度类比,构建学生反思
我曾在教学“求一个数与它的几(百)分之几的差是多少”时,有这么一道练习题:1998年生产钢铁420万吨,1999年比1998年多生产8.6%,1999年比1998年多生产钢铁多少吨?在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中主要呈现了两种正确的解法. 解法一:420 × (1 + 8.6%) - 420 , 解法二:420 × 8.6%. 我请其他同学对这两种解法作出评价,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踊跃发言,争相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学生这样评价道:两种解法的思路都非常清晰,第一种解法,是用“1999年生产钢铁的吨数-1998年生产钢铁的吨数=多生产的吨数”这一数量关系来解答的;第二种解法,是用“单位1的量 × 多的分率 = 多生产的量”来解答的. 从算式看,第二种解法简单多了. 也有学生这样反思:我也是用第一种思路解的,一看问题马上便有了这种思路,轻松地就列出了算式. 但是这种思路的算式却并不简便,还多此一举. 以后,我在解题时还要多看看条件,多思考不同解法,以选择更为简便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反思自己的思考方法,促进了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梳理新旧知识点,构建学生反思
教师在新课前,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反思课题,主动去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欲望. 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学生一看到课题,立即会联想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关. 于是,马上形成表象,并回忆有关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如何用式子表示?完成这一步后,学生又会想: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会不会相似,有何联系与区别?有的同学就开始猜想比的基本性质了.
三、深化问题梯度,构建学生反思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对知识的获取,就是对数学规律、概念的“再发现”. 教师如何去把握、设计、引导这一过程,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掌握、思维品质培养的质量. 所以,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间,创设合理的机会,加强问题梯度,让学生自己去反思知识内在规律,获取高价值数学信息. 如在“分数乘法”这个单元中,我设计了一堂思维训练课的教学,先出示了四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引导学生这样反思性地自我提问:我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算出了答案,并且大多数同学都发现了每组上下两题的答案是相同的.
很显然,这是低层次的发现,教师需要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得到更高级的发现. 于是,又引导学生反思:根据上下两个算式的答案相同,我又发现了什么?一部分同学通过再次反思,便得出了
当大家都赞同这一发现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反思:看着这些相等的算式,你能得出什么数学结论?此时,小组间便议论开了,有部分学生总结出:两个连续的分数单位相乘的积等于它们的差. 也有学生得出,当两个分数分母相差1,分子都是1的时候,它们的乘积等于它们的差. 也有学生补充,分子都是 1,其实就是等于分母的差.
通过几名同学的交流,大多数学生都明白了,教师便让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 一会儿工夫,学生就有了答案. 反馈时,学生基本上都是写出两个连续的分数单位,但有一名同学出乎意料地写出了一组另类的分数:■ × ■ = ■ - ■. 一部分学生便马上说“错了”,这名同学一时也没说出个理由. 当时,对这组另类的分数,大家都有点蒙了.
这时,教师便引导学生去反思:我们可以怎样去验证他说的是否正确呢?一语击醒梦中人,学生在通过简单的计算后,便发现这是正确的. 随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反思刚才的结论是否严谨?学生在反思后,将结论改成了: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同且等于两分母之差,那么这两个分数的乘积就等于它们的差. 并且还列举出了更多这样的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到了不断的反思,思维的训练更加扎实、深化.
四、多形式展示、交流,构建学生反思
学生前期的反思意识不强,反思行为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要想使之成为长期的习惯,学生将经历由被动反思转为主动反思,直到自动反思这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与交流的反思性学习,一方面使学生之间多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反思习惯.
1. 建立学生反思性学习智慧袋. 根据小学生内心渴求得到他人认可这一心理特征,可建立学生反思性学习智慧袋. 平时,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成果或点滴记录在得到老师、数学课代表、数学小组长、家长的认可下,均可珍藏在“智慧袋”中. 学生随着智慧袋的不断充实,反思性学习的兴趣将越来越高涨.
2. 定期开展“思而乐”数学班会活动. 每个单元学习结束,由数学课代表、数学小组长轮流主持开展“思而乐”数学班会活动. 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这一单元数学知识学习的反思.
3. 开辟“数学反思乐园”. 在班级教室布置中,开辟“数学反思乐园”. 平时,学生可将自己认为好的数学学习反思,增添到“数学反思乐园”中,与大家共同分享、交流.
五、教师自身做反思学习的先行者,构建学生反思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经常进行反思. 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自己具有开放的心态和自我教育意识,才能指导学生自觉反思,养成反思性学习的习惯.
总之,学生反思性学习的形成,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培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反思策略与方法,逐渐养成反思性学习的习惯,增强数学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