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高中音乐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2014-04-29冯霞

北方音乐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生个性人文关怀音乐教育

冯霞

【摘要】新課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关注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陛和健全的人格。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有用之才,我们要用音乐带去更多的人文关怀,用音乐塑造健全的人格,这也是时代赋予音乐教师的新课题、新使命。

【关键词】音乐教育;人文关怀;学生个性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精神。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往往极力追求人生的美好境界,推崇感性的情感,看重想象力和多样性的生活。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但实际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体现。教师仍然是课堂上的主宰,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讲为主。课堂上常常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无视学生的心理承受限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定位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探究者。教师不再以“讲课”为主,而是以“导课”为主;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居高临下的“布道者”,而是课堂上穿针引线、灵活机动的“引导者”。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关注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课程以人文教育观为出发点,体现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音乐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更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习音乐经验,吸取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和人类文化。在教学的实践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角色转换——创设展示学生个性的平台

首先,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要不断深入地思考与探索自我角色的定位,要关注全体学生。以往的音乐、美术课上,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对于艺术教师来讲,其主要任务是考虑如何围绕一首歌曲或一幅美术作品把知识技能清晰、全面、有效、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这种传统艺术教育影响学生生活体验的首要因素就是师生关系。其次,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探索的过程,教学中要重构和谐、民主和和平的师生关系。因此,抓住音乐课堂上特有的情境和角色的情感体验,让师生在课堂中共同担任角色,在情境中实现角色的互动和转换,师生融人情感地演绎情节中的冲突和高潮是教师在课堂中转变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实践中,笔者结合本校实际,由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延伸音乐课堂,从课前准备到教学过程再到评价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和发挥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学习高中课程音乐鉴赏《亚非音乐神韵》一单元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有关亚洲国家的艺术文化资料,上课时大家(分组)拿出来相互展示介绍,然后大家一起进行亚洲音乐舞蹈的录像观摩并学习表演,再配合服装设计等,最后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评价。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兴趣浓厚,他们不再是学习的旁观者,学习活动是这样贴近他们的生活,需要他们每个人的参与。这种和谐、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活动,不仅对学生而言是重要的,也促使教师努力成为一个具有不断探索研究精神的改革者。

二.渲染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教育应当围绕“人的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情感上的波折,他们习惯于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有些人也就习惯了父母溺爱带来的宽容甚至迁就。如河南某中学高三学生因同舍女生的成绩骄人,高考前夜泼硫酸事件;又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从一个好学生变成一个杀人恶魔。从心理学角度讲,他们的情感世界充满了仇恨和暴力,没有真善美的分辨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度扭曲。如何帮助当代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就成为教师教学的当务之急。

让学生主动感受真善美,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音乐是一个极佳的载体。笔者认为在音乐课堂中,首先要做到用音乐体现人文关怀,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设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黑格尔所说:“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是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在赏心悦目的关照和情绪中尽情欢乐。”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对于老师眼中的“差生”,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笔者选择了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多重的情感体验这一方式。比如阿炳的《二泉映月》,曲调哀怨动听,学生听了能够很快理解一个无依无靠的民间艺人在旧社会的生活感受。又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当笔者在讲述了这个凄婉动人的民间爱情故事之后,再来欣赏音乐,学生就有了深刻的体会。在这种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曲调就好听,而加入一个变化音就变得忧伤了?为什么那样的旋律就能表现出那样的感觉,可不可以换一种旋律呢?同一种旋律,把它的节奏加以变化,在感觉上会有所变化吗?……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去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从而给学生在心灵上以强烈的震撼。学生们也逐渐养成了“欣赏音乐作品情感体验延伸思考”的思维习惯,慢慢步入“日渐丰富的情感体验越发地热爱生活情感体验更加丰富”的良性循环。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后,在听后感中有学生写道:

“老师,谢谢您的尊重和理解!谢谢您带给我们的美妙音乐。不知您有没有发现我已经变了,我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我从来都没有这样去感受过音乐,它让我懂得了审美的意义”等。还有的学生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情感体验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学习以外的天地的向往和关爱,而且还使学生养成了认真处世的态度,无形中也增加了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如此,一个有着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真正负责的人,这也正是音乐审美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彰顯个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在音乐课上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及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标倡导鼓励音乐创造,目的就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如笔者在讲述《春之歌》这一课时,以“舂”为主题,从自然四季进入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再层层进入到与春天相关的音乐和文化。在鼓励学生创作表现“舂”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差异,可使有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都能充分地表现和展示自己,允许学生可以用演唱、演奏的方式,也可以用文字、诗歌的形式,或者用舞蹈、绘画的方式,等等。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他们或独立或小组合作,在“舂”的背景音乐中,他们或朗诵自己创作的诗句,或表演自己创编的舞蹈,或展示自己创作的图画……同学们或听,或看,或动,不知不觉融入了音乐所创造的美的境界。在感受“舂”的情、诗、色、声后,进入讨论话题“祖国的春天与人生的春天”,引导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地抒发心中的春天。春天还需要有春天般的心情,才能更好地领悟和感受春天。不同的艺术形式给予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更给了学生展示和创造的机会。这种将音乐、舞蹈、绘画、诗歌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表现方式,符合学生音乐审美的心理需要,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创造力,有利于把音乐所包含的抽象信息转化为具体信息,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乐者乐也。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2000多年前儒家的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也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其实,每个人天生都是热爱艺术的,生活在艺术之中的,纵然我们没有钢琴,但是点燃了一个孩子对艺术美的感受和追求,就点燃了一个希望。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有用之才,我们要用音乐带去更多的人文关怀,用音乐塑造健全的人格,这也是时代赋予音乐教师的新课题、新使命。

猜你喜欢

学生个性人文关怀音乐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初探
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学生个性的发展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