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014-04-29赵宁
赵宁
【摘要】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是钢琴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系到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和體验音乐的习惯,影响着学生对音乐的表达、感悟和体验,甚至影响到学生音乐生涯的发展。本文从音乐表现的角度积极研究了钢琴的几种技能教学方法,以期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钢琴技能水平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表现力;训练;培养途径
钢琴音乐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艺术,迄今为止其弹奏技术已发展得极为丰富。著名钢琴演奏家刘诗昆曾非常形象地把弹奏技术比喻为大楼的地基,要掌握钢琴全面的演奏技巧,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技术与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掌握了精湛的钢琴演奏技术,才能将音乐表现得更完美,而从音乐的内容出发才能使技术的训练有目的和方向性。在钢琴教学中,要两者并重,不应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当学生开始接触一首新作品时,首先应该让他了解作品表现的内容、意境,作品的性质、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以音乐内容的要求为出发点,决定触键方法、音色的处理、技术难点的解决等,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地练琴,逐步达到演奏技术与音乐内容的完美统一。在钢琴教学中,单纯地要求技术或让学生“弹熟后再谈音乐”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一.培养学生自我聆听的能力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又被称为听觉艺术,音乐的存在是因为人类具有听觉的感知。让音乐通过听觉浸润心灵,才能使心灵进发出创造性的音乐,这才是学习音乐的正确途径。听觉训练是指对学生接受声音、分辨声音能力的训练。弹奏钢琴音乐作品时对听觉的要求主要强调的是对音量、音色,以及曲调感、节奏感和多声部音乐感等的追求。听觉的训练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钢琴学习中,听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弹奏过程中要能分辨自己所弹奏的音色是否符合音乐内容的要求,要充满对音乐的想象。在聆听不同演奏家对同一作品演奏的同时,也应该多听同一作曲家不同类型的作品,如舒伯特的奏鸣曲、即兴曲与音乐瞬间,它们都以感情真挚、形式新颖、旋律优美而著称。多听、多增强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和增加感性体会,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不失为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精心研读乐谱 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朱工一曾说过:“精心研究乐谱是窥探作者内心奥秘的重要途径。”正确地掌握所弹奏的乐谱是弹好一首作品的基础,精心研读乐谱能使我们深入地理解作曲家特有的音乐语言,从而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解释。尤其是现在已不大可能听到大部分作曲家对自己作品的演奏或讲解的情况下,研读乐谱就成了学生理解和表现作品内容的主要途径。
重视乐谱上的一切标记是研读乐谱的基本要求。有些学生只看见了音符,而对其他各种标记却“视而不见”,这是非常不好的。完全忠实于乐谱,就必须毫不遗漏地注意到乐谱上的一切标记,然后恰当地把它们表现出来。其中包括音符、节拍、指法、句法、奏法、休止符、延长记号、重音记号、力度记号、速度记号、表情记号、调性变化、曲式结构等一系列的内容。在认真研读乐谱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再创造”。钢琴演奏大师鲁宾斯坦曾这样说过:“首先要确切地按乐谱演奏,如果你已经如实地做到这一点,却仍感到需要进行增添或改变的话,你可以这样做。”但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是要在完全如实地按照乐谱所写的弹奏以后进行。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演奏家在不同的地点演奏同一部作品时会有不同的意境,而非千篇一律了。另外,一部作品的乐谱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版本,都是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但应该以便于弹奏和符合作品的音乐风格为出发点。 三.要加强钢琴风格的训练 为了提高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就必须对作品的音乐风格有深入、正确的把握,音乐风格把握的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比弹错音还要严重。由此看来,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对于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的意义非常重大。从钢琴音乐发展的4个主要风格流派来看,由于各个时期作曲家的美学观念、追求目标、作曲技法等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也就使各个流派形成各自的风格特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在速度、力度、声音、和声、奏法、装饰音、踏板、弹奏方法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区别。用不恰当的速度、声音、触键来演奏某种特定风格时期的乐曲,被视为是比弹错音更严重的错误。风格问题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要和教学、演奏密切结合起来。必须在学生学琴的第一天起,在对他们进行严格技术训练的同时,就逐步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风格概念,即严格地限定每一首乐曲所应当具有的声音、奏法、速度、力度、装饰音以及由此而来的触键、用力、踏板等技术问题。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弹一些与其技术水平相当的、风格迥异的乐曲,广泛接触一些古典时期、浪漫派时期和近现代的不同作品,掌握不同时期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个性特征。在接触国外优秀作品的同时,还应选择一些中国钢琴作品来练习,作为炎黄子孙,应让学生自幼就接受中华民族风土人情与艺术的熏陶。总之,只有把风格概念引入钢琴教学中,使它获得与技术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日积月累,逐步确立正确的风格概念,最终达到能准确地表现音乐和创作音乐的目的。
四,加强节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节奏能力
节奏展示了音乐的生命和存在,它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骨架,也是音乐的灵魂,任何音乐都离不开节奏。在钢琴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节奏强弱力度、长短力度,才能和谐有致地演奏以抒情达意。演奏者可根据本人理解,参照版本标记,对速度进行合理调整。根据不同作品所处的不同背景,采用贴切的速度体现。例如,古典乐派用严格的节拍组成的音乐显得节奏严谨,而浪漫时期的钢琴作品相对而言较为自由。弹奏时要倾听节奏的均匀、弹性、动力、惯性(渐快、渐慢、自由节奏)、重音、各种特性节奏。学会抓住节奏复杂多变的特点,体会强弱效果,适度表现。
除了要在概念上对之强调和固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乐曲的弹奏,在演奏中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要特别强调它除了是稳定音乐的要素外,更是把握音乐运动趋势的能力,是决定音乐属性、提示音乐主题、完善音乐构思、增强音乐表现力的根本保证,是音乐构成的框架,也是音乐发展的动因。一首乐曲的特殊节奏能够抽象地概括这首乐曲,使听众在丰富的联想中还原作品。典型的例子如,李斯特改编的“魔王》开篇便以其独特的节奏揭示了音乐的内涵。在全曲的气氛渲染中,出现在同音上的三连音(表现疾奔的马蹄声)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时隐时现、时弱时强的三连音除了具有描绘的写实作用外,也是造成局促不安心理的重要因素,低声部的间息乐句则暗示不时掠过的林问阴风。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就选取诸如此类具有很强代表性的作品作为节奏的训练,并注意尽可能地体现作品的强弱、断句和起伏。节奏是使人把音乐与外部世界直接联系起来的纽带,赋予音乐以灵魂和动力。加深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完整地把握好节奏这一音乐艺术中的基本规律,能让人在钢琴演奏中跟随着音乐的脉搏而律动。
在钢琴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初学者尤为重要。这对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体验音乐的习惯有很大关系,影响着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体验音乐的深度,甚至关系到他们的音乐生涯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认真加以研究,并积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