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实践思索

2014-04-29李朴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提出问题探究式教学物理教学

李朴

摘要: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提出问题是探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这一步,探究也就无从谈起。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发,往往是多元化的。此时如果缺乏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会使学生的思维偏离探究的主题或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实验等途径提出问题。

关键词:提出问题;探究式教学;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46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已成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学生要想从平常的、已经习惯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是很不容易的事,它比在现成的问题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需要创造性思维。科学探究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现并提出问题对实现这一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一切活动都会变得没有意义。而只有当学生把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才能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获得新的发现。

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的“提问能力”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长久以来,提问似乎只是教师的事情,学生的责任只是回答。即使让学生提问题,也往往只会提一些不可探究的问题或把看到的现象机械地加一个问号等,这些现象跟学生长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等待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有关。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没有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条件和机会,学生也就没有提出问题的经验,更不知道怎么提问、问什么问题。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在新知识建构的最初阶段,学生发现用原有的知识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和事情的时候,头脑中最容易产生并提出问题,可见,这个阶段是激发问题意识的最佳阶段。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阶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蒸发”的新课导入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实验情境:在透明塑料袋里滴入几滴酒精,然后将袋挤瘪,袋口用橡皮筋扎好,最后放在80℃以上的热水中,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并提出与之有关的问题。学生看到塑料袋鼓起来,脑子里就会涌现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当这个初始问题一出现,教师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塑料袋内的酒精,学生发现酒精没有了。对此,学生又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酒精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什么?”“这个过程需要加热吗?”“这个过程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吗?”“其他液体是否也可以从液态变成气态呢?”教师顺着这些问题就可以把话题顺利地引到所要探究的问题上了。

又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首先播放录有各种常见声音的音频材料,之后诱导学生踊跃回答听到了哪些声音,再以“针对这些声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几个问题作为本节的探究活动,从而引出课题。

2. 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科学,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包含着物理学的道理。在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在教学“平面镜”一节中,教师让学生回忆平常自己照镜子的情景,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疑惑。学生会提出:“镜子中的 ‘我和真实的我大小一样吗?为什么镜小人大却能全部成像?为什么人与镜子的距离不同看到的像也不同呢?人到镜子的距离与像到镜子的距离有何关系?镜子中的像是否会比真实的人小一些?”由于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就会有熟悉感、亲切感,好像这些问题存在自己的脑中已久,在这一刻全部涌现了出来。由此可见,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平常能够仔细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问题就会源源不断。

3. 从感知和体验中提出问题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不仅仅满足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还应该活跃学生的思维,突破传统思维的框架,让学生在感知和亲身体验中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例如:在讲阿基米德原理时,教师给学生一个大水槽、一块比手掌稍大的泡沫塑料,学生用手掌在水槽中向下压泡沫塑料,在泡沫塑料未浸没前,会感到泡沫塑料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用力越大,全部浸没后,用的力气却一样大。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与此情景有关的物理问题。学生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入水中的深度有关?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浸没后,浮力的大小是否不变呢?”这样就很自然地使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入探究中去。

4. 从实验中提出问题

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础,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它都能给学生提供很多感知信息以及思维的空间,所以它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渠道。

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先连接好如图所示的的电路,然后将磁铁的N极插入线圈、拔出线圈,观察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再将磁铁S极插入线圈、拔出线圈,观察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学生观察到:将磁铁的N极插入线圈、拔出线圈时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不同,分别将磁铁N极和S极插入线圈时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也不同等。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问题也就比较接近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5. 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已探究的实验进行分析、总结,并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对已探究的实验进行恰当地延伸,启发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多方位启迪,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问题,就会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在已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能提出新的问题,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如:探究“透镜”一节时,学生在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会意外地发现:当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时,观察到像的变化是先是正立、放大的像,再是倒立、放大的像,然后是倒立、缩小的像。因此,在新课结束阶段,教师可以追问:“在今天的探究活动中你还有别的发现吗?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呢?”通过引导,学生就会产生这样一些疑问:“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有没有什么规律?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吗?”这些新问题的发现不仅能激发学生新的热情和思维、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还为下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做了适当的铺垫。

在物理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行为和语言;不要急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了避免科学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当学生有了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具备了一定的提问能力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的阶段过渡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阶段。

总之,在物理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凡事多问为什么,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求新求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猜你喜欢

提出问题探究式教学物理教学
课堂五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中考中笔试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索实践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提出问题技能训练初探
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要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