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芦花荡》中老头子的认识
2014-04-29徐兴云
徐兴云
作家孙犁的《芦花荡》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作者所精心塑造的主人公老头子个性鲜明——过于自信和自尊,可谓形象突出,非常独特,令人难忘。
老头子的自信,来自对芦花荡的熟悉,来自他娴熟的水上技巧,来自他的勇敢机智。可以说,在狡猾的鬼子面前,老头子的功夫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地,特别是小说的后面痛打鬼子一节,更加突出了他的功夫,更加突出了他的形象。此时,老头子已经不是打鬼子,而是玩鬼子,戏弄鬼子。玩,不仅是技术技艺的高度熟练,而是一种洒脱,一种得心应手,一种超越,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和满足。老头子玩鬼子达到这种境界,确实让人佩服。
“从荷花淀里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
老头子心不在焉地撑船,两只手却忙着剥莲蓬,一副满不在乎、成竹在胸的样子。老头子准备痛打鬼子为大菱报仇,却以这种方式、这种态度来对待,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其实,人们是完全不用担心的。老头子像诸葛亮唱空城计一样,那么镇定,那么悠闲自在,确实需要一种胆量,一种勇气,需要一种超然的心境。如果是别人,可能早就吓跑了,或者惊慌失措起来。可这是老头子!老头子是谁?是一个在芦花荡里闯荡了一辈子,将近六十岁的老江湖。
如何让鬼子轻松上钩,这考验着老头子的智慧,也是老头子施展才能的第一步。长期在白洋淀上生活的老头子熟悉这里的环境,更懂得用什么招才能把鬼子吸引过来。聪明的老头子结果就选择了白洋淀上最常见的莲蓬。又肥又大的莲蓬诱惑力巨大,结果“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还望着荷花淀瞪眼”的鬼子真的受不了了——“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当鬼子冲着他吆喝的时候,老头子却借此实施了第二步作战计划——“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老头子向鬼子只“看了一眼”,若无其事,丝毫没把鬼子放在心上。从神态上,从心理上可以看出老头子的镇定自若,轻松自如,那种从容不迫。老头子故意不理睬鬼子,目的就是让鬼子靠得更近,把鬼子吸引到他预设的圈套内。老头子不但有胆量,而且十分有心计有谋略,确实让我们佩服,老头子的勇敢也正体现在这里。同时,也显示出老头子的成竹在胸,成熟老练。结果不知好歹的鬼子就这样被迷惑了,“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好像”一词用得好,把老头子故作镇定丝毫不露破绽的神态描摹出来了。老头子把鬼子吸引到了自己的跟前,已经只有“一箭之地”,但是老头子并没有立刻和鬼子开战,而是“又回去了”。
让鬼子自动进入老头子的预设阵地,让鬼子自己埋葬自己,让鬼子全部灭亡,这是老头子的最大目的,也最能显示老头子打鬼子技艺的高超。老头子不是简单地打鬼子,也不是仅仅要打死一个鬼子或者几个鬼子,而是借打鬼子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二菱看到自己的本事,找回自己的尊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只有让鬼子全军覆灭才能挽回自己的脸面,只有让鬼子痛苦万状才能找到自己的尊严,才能解心头之恨。老头子要的是痛快淋漓,要的是无比精彩,为此布设了一个巧妙的阵地。
这阵地的布设更显出了老头子的匠心——让鬼子看不出是埋葬自己的阵地,于是鬼子不设防地进入了。鬼子进入了阵地,“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們的鼻子尖上扫过。”至此,老头子和鬼子的斗争只是两篙,只有两篙。两篙,老头子就把鬼子吸引到了阵地;两篙,就让鬼子尝到了厉害。老头子的计策如何可想而知,能耐如何可想而知!
进入阵地的鬼子,已经自己不能说了算,这是鬼子们最痛苦的,精彩的故事开始上演:“鬼子们像玩着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一切都在老头子的掌控之中,一切都按照老头子的意图展开,下面就开始了老头子玩鬼子,戏弄鬼子,折磨鬼子。
鬼子进入阵地,预示着噩梦的开始:“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全找到腿上来。”让钩子找鬼子的腿,这该是多么厉害的计策。老头子不用打,不用什么用具,鬼子就“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应该说,老头子轻松自如地把鬼子给钩住了。被轻松钩住的鬼子动弹不得,老头子的恨还是没有全部解,仇还没有报。于是,老头子“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在这里,老头子已经不是在砸鬼子,而是在替大菱、二菱出气,而是在找回自己的尊严。在老头子举起篙的时候,那种愤恨全一股脑儿倾泻了出来,那种痛快,那种激动,那种不打死鬼子不罢休的心情,立刻展现了出来。
孙犁先生笔下的老头子确实厉害,他玩鬼子十分简单,只是一船,一篙,仅此而已。这无不显示出老头子的技艺高超,胆量过人。由此,你不得不佩服老头子还真的有两下子,确实是个英雄。